浅谈漆画之美
2014-07-12苏晓艺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510000
苏晓艺 (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510000)
漆画以天然大漆为主要材料的绘画形式,除漆之外,还有金、银、铅、锡以及蛋壳、贝壳、石片、木片等。它既是艺术品,又是实用装饰品,成为壁饰、屏风和壁画等的表现形式。漆画越来越走进人们日常生活中了,它增添了艺术感。
用蛋壳的裂纹表现光的美感,用金银的反光表现画面的辉煌,用大漆独有的漆黑之美表现它的深沉与高贵,它就是—漆画。漆画的主要材料大漆,它晶莹而深沉,它宽阔的胸襟既不嫌弃廉价的蛋壳、贝壳。又可包容高贵的玉石金银,它不但没有被埋没反而映衬得更加动人。一个长于黑白的版画家曾说:世上最美的黑是漆黑。的确,漆黑是世界上最黑最美的黑。在中国,黑与漆是连在一起的,最黑的墨是漆烟墨,黑成了漆的代表色彩。
早在20世纪30年代,印度支那美术学院的师生们开始尝试把漆艺技法与绘画相结合。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越南出现了一批反应民族独立解放运动和人民生活的作品,从此越南磨漆画走进了现代绘画领域。20世纪60年代初,越南磨漆画首次在中国展出,使中国艺术家们从中受到了启示。他们学习传统漆艺技法,不断从民间艺术中汲取养分,并赋予其崭新的构想和独特的创造力,在漆板上表现现实生活、传达现代观念,终于使中国的漆画脱胎成为一个新的独立画种。
汉语里就有“漆黑”的词汇,中国画家在素白的宣纸上只画鱼儿不画水,水中自有波涛,非常巧妙地利用了白。漆画家在漆画板上作画,只画鱼儿不画水,水中也自有波涛,则充分利用了黑。这黑可以是天,可以是地,可以是山可以是水。就是这样的黑山黑水才独具漆画的特色。这种特色便是对比之美。就像音乐里的高音一样,含蓄又响亮。它是工艺性和绘画性的完美结合。
我对漆画的第一感觉就是它的包容性,无论是廉价的材料,还是高贵的材料都可入画。宇宙间有些得天独厚的东西,生得特别美,是上帝的杰作。远非你的想象力所能企及。你未必能发现它的美,也未必能运用它的美。《江南水乡》是乔十光的成名题材。由于白漆遇到空气马上氧化成棕色,1963年之前的漆画,一直没有白色。直到乔十光第一次用白蛋壳表现江南建筑的清水白墙,利用黑漆表现屋顶黛瓦,用银色表现苍穹和水面,才打破了漆画常规的漆黑局面。把漆工艺材料中,漆的有限却又独特的色彩把握在了自己的画面中。鸡蛋壳这种廉价的材料完美的填补了漆画技艺当中对于白色的空缺。鸡蛋壳即巧妙地表达了江南水乡建筑的肌理,又符合漆画当中黑白灰的表现。在《苗女》这幅画中用蛋壳表现苗女的银饰,虽不能表现出银制品的质感,但蛋壳非常抢眼,能体现丰富华丽的美。如此廉价的物品运用到漆画当中毫不逊色与其他材料。
黑漆固然很美,却不免沉闷单调。历代的漆艺匠师们,创造性的把螺钿、玉石、兽骨等镶嵌于漆面之上。它们华美的材质与黑漆相得益彰。金、银、铝也是漆画的重要材料。有时单独使用,有时和漆、色在一起,出现各种金光银辉的美丽色彩。有时以“贴”的方法,像马赛克一样。他们都以金银的本来面目出现,以制造金壁辉辉煌的效果。有时和其他颜料调在一起,出现含有多种含有金属光泽的彩漆。其华贵、典雅、柔和、含蓄的风采,赢来的是材料本身的美感,这种厚重的分量感,除了由于大漆的浑厚性能之外,还应该归功于金光银辉吧。
画画难,画漆画更难。因为画漆画不单要研究绘画艺术,还要研究漆艺技术,并与之结合起来,这是一项开创性的事业,路上虽然不无发现的新奇和喜悦,更多的则是难言的艰辛和寂寞。我也是感受过漆画制作的。一幅漆画作品的开始,要做底子、搞造型、贴材料、上大漆,特别是磨漆,工艺程序很长。制作过程既要有很好的感觉,又需要等待、需要磨练;需要靠理性、靠耐心。在某种程度上说,制作漆画也是对作者的磨练。磨漆磨漆,磨练的是画家自己的毅力。
“大漆”这两个字很有意味,它既是漆画的原材料,同时又表明这个漆可以容纳大的理想,大的感怀。古老的漆树分泌的神奇液体孕育了无比辉煌的东方漆文化。
漆画的美,正逐步被人们认识。在高科技、高速度发展的现代信息社会,艺术的创造性与表现手法也呈现多样性。漆画应该不断拓展自己的空间艺术,形成一种新的艺术语言。实现绘画艺术的使命,成为一种独特的绘画表现形式,并且必须要在审美方面与时代同步,在现实生活中寻求艺术创作的灵感。希望中国的漆画将以其特有的民族形式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