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中国传统音乐的特点

2014-07-12张海力张家口市群众艺术馆075000

大众文艺 2014年16期
关键词:民族乐器传统音乐

张海力 (张家口市群众艺术馆 075000)

中华民族有上下五千年,文化源远流长、根脉博大精深。我们的祖先创造了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形成了有深刻内涵和丰富内容的民族音乐体系,在世界音乐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具有很高的历史价。下面笔者将根据自己的研究谈一谈中国传统音乐的特点。

一、中国传统音乐具有鲜明的文学性

我们的民族音乐是有着浓烈的文学气息的。屈原整理和仿作的民间歌舞《九歌》《离骚》,句法灵活,语言优美,风格清新,想象丰富,一唱三叹,起伏跌宕,艺术价值极高。从《九歌》中的十一篇乐歌和史诗般的《离骚》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它们不仅是杰出的音乐作品,同时也是杰出的文学作品,这是形成中华文明密码载体的重要元素之一。(《九歌》中《河殇》是祭祀为国牺牲将士的乐歌;《礼魂》是祭祀结束之前的送神曲;《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都是祭祀自然之神的乐歌。)

乐府民歌在汉魏六朝大放异彩,成为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后世文人的歌诗创作就是在乐府的影响下发展壮大起来的。我们熟知的《孔雀东南飞》和北朝民歌《木兰诗》,是乐府民歌中的代表作品,其文学性是不言而喻的。

与西方人所追求的纯音乐——如17、18世纪的无标题音乐不同,中国传统音乐无论是只奏不唱的汉魏南北朝乐府音乐但曲,还是唐代歌舞大曲,或是宋元以来先作词后谱曲或是先有曲后填词的词牌、琴歌、鼓词,都是以文学作基本支撑的,都需要演唱者、演奏者具有睿智的心灵和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尤其是文人音乐,要求演艺者本身也要知书达理,即使是风尘女子也不例外。

中国古代琴曲《高山流水》《广陵散》《飞龙引》《乌夜啼》《幽兰》《潇湘水云》;流行于宋元的笛子曲《庆千秋》、管子曲《柳初新》、琵琶曲《海青拿天鹅》;明代的琵琶大曲《洞庭秋思》《塞上曲》等;清代嘉庆及其后流行的琵琶名曲《十面埋伏》、霸王卸甲》《月儿高》《阳春古曲》《平沙落雁》等;广东音乐《雨打芭蕉》以及现代流行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和古筝曲《渔舟唱晚》等,这些作品虽无歌词,却也可以让人从标题上生发审美想象。《阳春白雪》《春莺啭》霓裳羽衣曲》《春江花月夜》《梅花三弄》《杏花天影》《满江红》《水龙吟》《满庭芳》《浣溪沙》《蝶恋花》等等,这些琴曲、歌曲和词牌的名字本身就具有文学语言的美感而内容更具有文学审美价值。比如,唐代歌曲《阳关三叠》,最早见于15世纪前的古琴谱,是以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作《送元二使安西》作为歌词的歌曲,又称《渭城曲》和《阳关曲》。歌曲引申诗意,增添词句,抒写离情别绪,节奏舒缓,意境悠远。全曲分三段,原诗反复三次,故称“三叠”。歌词原句是:“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由此可见,传统音乐没有形成一种纯音乐的题材,而是以文学底蕴作为重要的审美内容,可谓乐出有题,有名有实,有韵有律,有血有肉。文学是躯体,旋律是翅膀,民族传统音乐就这样惬意地飞翔了数千年。

二、中国传统音乐渗透着儒、道文化

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206年的“周秦”时期,是奴隶制发展到鼎盛的时期。这一时期的统治者特别重视礼和乐的社会作用,认为“礼”可以分别尊卑贵贱,“乐”可以使社会和谐,二者结合必能使人心顺畅,能更好地维护等级秩序,从而使国家安定、长治久安。先秦时期,最有代表性的是钟鼓音乐。这种打击乐体现着一种古老的传统,是由祭祀天地的原始乐舞演变为宫廷音乐和庙堂音乐的,因而备受儒家推崇。

汉武帝为了从意识形态上加强西汉中央政权,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于是儒学就贴上了主流文化的标签,而音乐的形式与内容也就注定有歌功颂德的特征,主流音乐人也就成了“吹鼓手”。比如宫廷宴乐和传统戏曲——帝王将相一出场,音乐立马就会变得庄严辉煌,那是一种表现在文化层面上的对官僚体制的驯服与顺从。把“礼”和“乐”结合在一起,即把道德规范与文化艺术结合在一起,寓教于乐,以“礼乐”治天下,求得美与善的统一,是儒家理论的精髓,是国人或兼济天下,或独善其身的思想基础,也是传统音乐所蕴含的审美理想。

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透出一种超凡的彻悟,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道家音乐是我国传统音乐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有专家认为道家的音乐美学思想才是我国音乐文化的精神主旨。道家音乐讲究散逸的板式,其所体现的那种情景相融、无中求有、物我一体、自我陶醉、自得其乐的自然主义音乐观和大音希声的审美追求,对我国传统音乐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另外,佛家也不主张激越躁动、“繁手淫声”,而崇尚“净”“善”“空”,这种佛学思想也对传统音乐产生了很大影响。

三、中国传统音乐与国人性格相呼应

很多年以来,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中华民族如此温良恭俭让,如此含蓄细腻内敛,但民族乐器的个性却是如此张扬,不宜进行大型合奏,如琵琶的绞弦和狂扫、笛子的另类脆音、管子的过分粗粝、唢呐的豪放不羁等;而古琴却像是隐居山林、逃避现实的高士,离群独居,绝不参与,和前者形成鲜明对照,其与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很不搭调。后来我明白了,一是经历过无数悲苦劫难的炎黄子孙,在独立自主意识和个性自由抒发方面有所欠缺,而民族乐器的张扬性正是对此缺项的补充。二是因为心情太受压抑,需要依托另类的乐音或豪放的话语进行释放。比如一位平素沉默寡言的人,来到高山之巅面对壮丽河山竟能奋力高喊。三是有的先贤喜欢在静谧清幽的自然环境中调节情绪,并借助古琴舒缓空灵的旋律来修心养性,或者说在逃避现实——这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可以得到印证,因为画面上总有高士、哲人于青山绿水间抚琴歌吟,心游物外。正所谓:优势互补,合理调节,寄情山水,物我合一,尽量使精神世界轻松愉快。可见,民族乐器和国人在个性方面是相映成趣的。

中国人偏重个人情感、善于独立做事,所以民族乐器也适合独奏或小型合奏,而绝不适合规模宏大的交响演奏,如果用民乐去演奏西方的《拉德斯基进行曲》肯定是变味儿的,因为笛子、唢呐等本来个性就太强,再加上用多支演奏,在音色方面绝不会和谐统一,甚至是刺耳的。而唢呐独奏《百鸟朝凤》,笛子独奏《姑苏行》,管子独奏《江河水》,琵琶独奏《十面埋伏》,古琴曲《潇湘水云》,必定是精彩纷呈、引人入胜。所以,只有在传统宫调变化的基础上以民族音乐思维方式去演绎编钟乐舞与琴瑟合奏,才会有那种黄钟大吕般的韵律和琴瑟和鸣的至高境界。值得欣慰的是,中国传统音乐从来都是撼动心灵的语言,是使人产生无限遐想的天籁之音,因为我们的先祖早就重视音乐的心灵感应,正所谓“听话听声,锣鼓听音”。

我们的民族乐器虽然不像西洋乐器那样结构复杂,精工细作,配套齐全,但却能以写意的手法展现无边风月、体现无穷韵味,如同中国画中的写意画法——齐白石画虾,寥寥数笔,活灵活现;画面上没有水波纹,却让观者感觉那留白的地方就是水,虾在清澈透明的水中显得那么真切灵动。这就是艺术——删繁就简、意在传神。总之,我们的民乐和国画如出一辙,是很讲求意境和个性的,是与国民的性格相呼应的。

猜你喜欢

民族乐器传统音乐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圣诞音乐路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音乐
中国民族乐器(之十五)笙
中国民族乐器(之十四)雷琴
明清时期民族乐器发展略览
中国民族乐器(之九)二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