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黄梅戏的现状与发展
2014-07-12安庆市文化馆246000
关 阳 (安庆市文化馆 246000)
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剧种。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黄梅戏正式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黄梅戏的发展也遇到了人才培养、市场开拓等方面的瓶颈,阻碍了自身的发展。以下我将对黄梅戏的发展现状做出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探寻破解这些难题的对策。
一、黄梅戏的发展现状
(一)市场需求与发展空间变小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但国内各种文化艺术百花齐放,而且一些海外艺术形式大量涌入,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的艺术形式——黄梅戏造成了不小的冲击。加之我国在对传统文化领域的宣传方面的力度有待加强,更使得黄梅戏失去了跟时代同步伐的节奏而遭到了忽视。尤其是近几年,我国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文化艺术精品选拔活动,但作为中国五大剧种之一的黄梅戏,却没能入选。由此可见,黄梅戏现状的市场需求和发展空间正在逐渐缩小。
(二)人才流失严重
在文化体制和管理机制的不断变迁中,艺术团体的模式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进行了一些改革。不过,只要一说起黄梅戏,必定会有很多人想到“安徽省黄梅戏剧院”。严凤英、王少舫、黄新德、马兰等黄梅戏界最重量级的代表人物皆出自该剧院,然而,正是这个权威剧院,在走过了五十多个春秋之后,如今同样面临着其他同行院团和个人单位的竞争与挑战,社会影响力正在逐步降低。
2000年,随着马兰离开了安徽省黄梅戏剧院,黄梅戏“五朵金花”中仅剩下吴亚玲一人坚守阵地,但势单力薄的她并不能使黄梅戏重现往日的辉煌。尤其是近几年,黄梅戏的社会地位渐渐地从舞台的“主角”走向“配角”,人才的流失已成为了阻碍黄梅戏发展的主要症结。
(三)缺乏流派和时代新秀
纵观黄梅戏的发展,我们发现,黄梅戏并没有像京剧、越剧那样具备多彩纷呈的流派,这也是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京剧有“梅、程、尚、荀、张”五派,但这一点就足以让后者传唱一辈子了,但黄梅戏在发展过程中由于没有特别具有代表性的流派而发展缓慢。
20世纪70-80年代,马兰、吴琼、黄新德、杨俊等一批优秀生力军进驻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在一定程度上给黄梅戏的发展和传承带来了一丝新鲜血液,使黄梅戏在那个百业待兴的年代大受欢迎。随着时代的发展,黄梅戏更需要推出和挖掘一批艺术新秀,如若不然,必将面对残酷的现实,失去传承的力量。
二、新时期黄梅戏的发展策略
(一)改变黄梅戏面临的政策局限
要想使黄梅戏这一艺术形式得以较快发展,我们必须要对影响黄梅戏发展的一系列机制、体制进行改革,改变黄梅戏面临的政策局限。首先,改变人员负担重,人事任免权不能自己掌握的现状,加强对黄梅戏的管理;其次,创新黄梅戏演出新形式,设立黄梅戏发展专项基金,进一步加大对黄梅戏的支持力度;再次,建立适应新形势的市场机制和体制,鼓励优秀的黄梅戏编创人员和演职人员坚持艺术实践,并将演出场次、时间和质量作为考核演职人员的基本要素;最后,加大戏曲教育方式的改革力度,积极实行政府扶持、校团协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加快人才成长速度。
(二)营造黄梅戏艺术发展繁荣的良好环境
繁荣和发展黄梅戏是实现文化繁荣的重要方面,更是当代人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黄梅戏艺术的繁荣发展,明确目标,制定措施,加大扶持力度。比如,各文联、剧协和黄梅戏艺术发展基金会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起到联络、协调、服务的作用,进一步加大宣传推介和文艺评论的力度;新闻媒体要多开设专栏专题、多策划精彩主题活动,做到专业与业余、提高与普及相结合……通过各方的积极努力,使黄梅戏艺术活跃在城乡各地,特别是要让年轻观众了解黄梅戏、喜欢黄梅戏,营造一种良好的社会氛围,为巩固和发展黄梅戏做好群众基础。
(三)要加快实施精品战略和人才战略
打造精品经典、培育名家大家是黄梅戏艺术实现新跨越的中心任务。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要把繁荣创作作为突破口,精心选题,强力攻关,不断推出唱作俱佳的精品力作。同时造就一批优秀的领军人物,培养相关的拔尖人才,以重要剧目、重要活动和重大工程为载体,不断壮大黄梅戏人才队伍。尤其要重视培养青年人才,多为他们提供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磨练成长,成为传承黄梅戏艺术的中坚力量。相信通过大量的经典作品和新生代人才的大力传唱,黄梅戏必将得到更好的发展。
(四)不断创新黄梅戏艺术
不可否认,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欣赏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对各种艺术形式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这一形势下,如果黄梅戏只是一味地固步自封、不求创新,那么必将丧失市场竞争力,最终淡出历史舞台。所以,我们有必要更有责任对黄梅戏艺术进行适当的创新,使其更具市场竞争力。首先,在创新的过程中,我们应遵循黄梅戏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在继承中实现创新与发展,并在创新中实现超越,保证黄梅戏在创新的同时不失自身的韵味;其次,在创新过程中,我们绝不能满足于单纯的改编和移植,应深入现实生活,使其反映当前人民群众投身现代化建设的伟大社会实践,把形式的创新和内容的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雅俗共赏;再次,我们不能只将黄梅戏局限在舞台上,而应积极拓展更大的推广空间,把黄梅戏舞台向荧屏和银幕延伸,进一步扩大观赏面……总的来说,黄梅戏要坚持艺术创新,但创新中要把握好“度”,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走。
三、结语
一个剧种的发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还需要每一位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作为相关的艺术工作者,我们应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将这份事业坚持到底,通过社会力量的相互协作,使黄梅戏的明天更加灿烂、更加美好!
[1]陈燕翔.黄梅戏艺术在乡村生活中传承的现状与思考——以安庆及周边地区为例[J].黄河之声,2011(03).
[2]汪石满.在安庆黄梅戏艺术节暨黄梅戏研究会学术讨论会开幕式上的讲话[J].黄梅戏艺术,1992(04).
[3]李光南.浅谈黄梅戏如何走市场问题——关于发展安庆市文化产业的一点思考[J].黄梅戏艺术,2007(02).
[4]张伟,詹向红.消费语境下地方戏剧的范式转变及其审美认同——以黄梅戏为例[J].民族艺术研究,2011(04).
[5]丁式平.举足轻重——简述知识分子在黄梅戏发展中的作用[J].黄梅戏艺术,1985(01).
[6]徐庆寿.黄梅戏现状与发展的思考[J]. 黄梅戏艺术,2005(01).
[7]宋玲.黄梅戏电视剧音乐对黄梅戏音乐传统的继承与发展[D]. 福建师范大学,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