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市文化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2014-07-12胡敬伟秦皇岛市文化艺术中心066000
胡敬伟 (秦皇岛市文化艺术中心 066000)
2013年,全市文广新系统深入实施“文化铸市”战略,以示范区创建为抓手,全面推进文化设施提档、惠民提质、服务提效、产业提速,文化工作亮点突出。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与全国文化先进地区相比,秦皇岛市文化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一、存在的问题
从客观方面看:一是文化发展的要求与县区对文化工作的认识不平衡。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文化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越来越凸显。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又有许多新的提法、新的论断和新的举措,对文化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用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但部分县区对文化工作认识高度和重视程度还不够,表现在:机构设置不合理,文化执法队伍虽然成立,但是参公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部分县区未落实乡镇文化站编制及人员配备,已配备的也存在一岗多职问题。文化建设的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特别是在经费投入上,该纳入预算的没纳入预算,个别项目资金到位迟缓。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市文化发展的速度和质量。二是公共文化服务需求与供给不平衡。近年来,秦皇岛市利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契机,不断加大文化建设资金投入,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在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双方的交流平台建设上还相对比较薄弱。例如:社会对文化艺术培训的需求非常旺盛,市、县、乡三级文化机构按职责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在文艺创作生产上,缺少在全省、全国有影响力的文化精品,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三是文化基础设施现状与示范区功能性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不平衡。文化基础设施仍需进一步提升完善,市综合博物馆、县区两馆还没有全部建成投入使用,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社区)文化室照国家建设标准还有差距。四是文化产业发展规模与其支柱地位要求不平衡。今年3月14日和3月17日,国务院先后下发了《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意见》,密集政策的发布,显示出国家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视。但就目前看,秦皇岛市2012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2.64%,在全省排第10位,我市文化产业发展差距还很明显。
从主观方面看:一是在思想上,存在与形势发展的要求不适应的问题。我们的有些同志思想认识还是传统的思维定势,不善于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特别是市场意识淡薄。二是在工作上,存在担当不够、标准不高的问题。秦皇岛市确定了“文化铸市”的发展战略,作为文化工作者到了冲锋陷阵、大有作为的时候,但是我们有些同志面对大好机遇,勇于担当的精神不够,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仍显不足。三是在作风上,没有真正沉下心来、扑下身子深入基层做工作,不了解实情,工作做得还不细致、不扎实。
二、对策及建议
深入实施“文化铸市”战略,建设现代文化治理体系,改革创新文化体制机制,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全面提升现代文化治理能力,加强文艺精品创作生产和文化遗产传承保护,进一步增强秦皇岛市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一)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落实《示范区后续建设管理规划》,完善市、县、乡、村四级文化设施网络。一是加强设施建设。市级重点建设市博物馆、秦行宫遗址博物馆和市数字文化中心,卢龙县、海港区尽快完成文体中心建设,山海关区文化馆、北戴河区“两馆”尽快启动建设。要新建上百个共享工程村级基层服务点。建设完善上百个文化广场。推进村(社区)文化活动室建设。二是制定服务标准。研究制定公共文化设施服务标准,提高公共文化设施规范化水平。建立健全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的常态化机制,提高文化设施利用率和服务能力,保证开放时间和服务质量。三是发挥设施作用。县区要对照“有编制,有人员,有设备,有经费,有业务,有绩效”的要求,对文化设施逐一进行自查,确保设施正常运转和有效开展服务。四是深化惠民工程。深入实施三馆一站免费开放、政府买单、百姓看戏、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农民工等弱势群体关爱等文化惠民工程。加强流动图书车、舞台车服务,推动文化下乡服务常态化。
(二)全面提升文化品牌影响力。文化品牌是文化发展水平和文化影响力的集中体现,要坚持两个效益并重,深入挖掘秦皇岛市文化资源。一是加强精品创作。围绕“中国梦”和庆祝新中国成立65周年、围绕弘扬地域文化、围绕弘扬主旋律开展艺术精品创作,实现文艺作品向文艺精品、文艺精品向文艺产品转变。二是繁荣群众文化。以“欢乐城乡——秦皇岛风采”为主题,以重大节庆日、传统节日为节点,以两节、暑期文化活动为重点,以全年常态活动不断档为目标,组织好一系列文化活动。三是彰显地域文化特色。打造秦皇文化品牌,重点抓好秦皇望海祈福旅游文化节等活动。打造老奤文化品牌,重点抓好“三歌一影”保护传承。打造满族文化品牌,重点抓好天女木兰节、满族风情园等项目。打造孤竹文化品牌,提升《孤竹浩歌》演出水准。打造骊城文化品牌,重点抓好骊城之春音乐节。打造暑期文化品牌,重点抓好“街头音乐美术文化人”“浪漫之夏”广场文艺演出等活动。
(三)提高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优化发展环境,推进文化产业跨越发展。一是抓规划。制定全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根据自身实际,制定、完善产业发展规划,使文化产业合理布局、错位发展。二是抓项目。抓好《幽燕秦皇》产业园、秦皇岛创意广场等产业项目建设。围绕全市承接京津产业平台布局,加强项目谋划引进,推动北京电影学院秦皇岛分校项目尽快落地,提升文化产业整体实力。三是抓融合。加强文化与科技融合,以山海关“龙城帝国”网游体验基地为龙头,积极发展动漫游戏、网络文化、数字文化服务等新兴文化产业。加强文化与现代新兴产业融合,以北戴河海上生明月演艺为重点,提升城市休闲、观光、购物、体验产业的文化品质。
(四)落实文化队伍建设。要抓好干部队伍建设。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注重实绩、群众公认,树立实干导向,把优秀干部充实到领导岗位。要加强和改进干部教育培训,努力提高文化系统干部推动科学发展、服务人民群众、解决矛盾问题的本领,树立文化干部的良好形象。县区抓紧做好执法队伍参公工作。要抓好工作队伍建设。要切实落实《关于加强地方县级和城乡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落实乡镇和社区、村级的文化工作人员编制。要抓好文艺人才队伍建设。培育发展文艺团体建设,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尊重艺术、尊重艺术家的浓厚氛围,树立艺术的崇高地位。引导艺术家在深入基层、服务群众、敬业奉献中施展才华,完善艺术人格,提高思想境界,成为德艺双馨的优秀艺术家。要用长远眼光培育文艺人才,完善老、中、青、少的人才梯队,确保事业后继有人。同时,要注意做好文化宣传,办好网络和《秦皇岛文化》等,扩大文化的影响力。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文化工作大有可为,让我们全体文化工作者以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工作作风,“虚”功“实”做,“文”活“武”练,“软”实力“硬”打造,努力开创文化改革发展新局面,为加快建设沿海强市、美丽港城,打造河北沿海地区经济增长极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