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对联藏书找到个“好婆家”
——纪念中国楹联学会成立三十周年
2014-07-12郭华荣
●郭华荣
今年11月5日,是中国楹联学会成立三十周年纪念。在楹联文化发展繁荣的今天,在中国楹联界“七代会”刚刚闭幕的日子,我们十分怀念为此付出心血和才智的已故四位老会长,其中马萧萧、孟繁锦被联友誉为“一、二代旗手”,令人敬佩。我作为当年学会筹备组五人中的京外参与者、会刊对联杂志创办者,将三十多年收藏的千余册对联书刊,入藏天津中国对联图书馆,是此际献上的一份真诚心愿。其实,早在2005年5月11日,中国楹联学会名誉会长常江,电话中就向我提出个问题:“咱们的对联藏书找一个什么归宿?走进国图还是另谋高处,需要早点考虑了。”他的对联藏书甚多,编有《中国对联书目》,知我对联藏书也不少,故一下问到我的心坎上,确实也有个将来书归何处的“藏书忧”。不久,常江发表《走向中国对联图书馆》一文,由他牵头,我,还有对联文化研究院的刘太品,签订契约,约定三人共同为此奋斗。何地是“高处”?起始想到广东惠州,那里有副会长高寿荃主办的“对联人物馆”,但有点偏远;接着与北京宣武区文化局协商过,因区划变故而中断;最后定在天津市,一个最适合中国对联图书馆的地方。为什么这样下结论?我认为首要在区位优势。人们说“天津是首都北京的门户”,更是祖国第一大门,津门即国门,那里对联能与国门比?其重要地位自不待言,国门楹联无可比拟。次要者,津门联家叠出,堪为楹联重镇。昔有“楹联三大家”,即“楹联总统”徐世昌,曾任民国总统,著有《竹窗楹语》21卷(1934年铅印本)、《藤墅俪言》30卷(1936年铅印本);“楹联法师”李叔同,即弘一法师,联作甚多,尤以《华严集联三百》名世;“楹联书家”华世奎,天津近代四大书法家之一,联墨佳作人皆宝之。而今津门楹联事业走在全国前列,又涌现出阎复兴、王之望、陈伟明等一大批新老联家,兴办“两馆一院”(中国对联博物馆、楹联书画院等)、出版大量联书报刊、举办大型联事活动,创造了大都市楹联文化发展的成功典范,被孟繁锦会长赞为“天津现象”,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一)
不过,还有个更重要的原因:天津是中国楹联学会发祥地。此事,常江始作俑于青海地质队,也曾商讨于山西太原,虽然正式筹备成立于首都北京,可是事实上发端于天津。那是1983年1月20日,由天津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的《八小时以外》双月刊第一期,刊登了“阅读奖”获奖作品、青海地质队常江《联海泛舟——我的业余志趣》一文。内容主要写他近十年中如何爱上对联,乐在其中。文章最后写道:“我常常想,怎样把‘自得其乐’变为‘共得其乐’呢?写文编书,固然是好,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假如由那个部门设立,或是爱好者发起,成立‘中国楹联研究小组’对发掘祖国这一文化遗产,丰富群众业余生活,该是多么有意义的事啊!”他这一呼吁不要紧,半年多时间全国各地有近百人响应,我们山西就有五人,足见当时天津这一刊物的影响作用。接着,我应常江之约,起草了《关于成立中华楹联研究会的倡议书》(讨论稿),刊登在由常江主编、联友轮流油印寄发的《楹联通讯》第二期上,希望联友们“殚心竭力,奔走高呼,献计献策,以早遂人愿。”所以,中国楹联学会正是在常江“中国楹联研究小组”、“中华楹联研究会”等构想基础上诞生的,在我们联友心目中,他是中国楹联学会的缔造者。
上述表明,中国对联图书馆落户国门天津,自然是顺理成章、非其莫属之地。
(二)
然而,我钟情天津中国对联图书馆,深厚的楹联缘由之外,还有地缘历史人文的因素。我是距天津不远的山西寿阳人,在明清晋商称雄时代,我们寿阳人在天津经商的很多,开了不少粮店、染坊、百货行,著名的晋商“宗艾帮”就是在天津形成的,得到官至首席军机大臣、体仁阁大学士的清朝“三代帝师”、“寿阳相国”祁寯藻大力支持,亲为天津晋商的《山西会馆》题写匾联;其儿子、工部尚书兼顺天府尹祁世长,任学政期间曾为天津试场题联赞曰:
庐郡山川,笃生伟器;
蓟门锁钥,眷倚长城。
这两位晚清寿阳籍父子楹联书法家,于京津间时有往来,是因为其曾孙辈生活在天津,甚至逝世后葬在天津。
更令我们寿阳人与天津人不能忘记的,上世纪二十年代末,一位叫崔廷献的寿阳籍国民党要员(曾任山西省议会议长、政务厅厅长等),被阎锡山委任天津特别市市长期间,不仅与法学家张友渔为代表的我地下党组织合作,下令解散“临时自新院”,释放薄一波等三十多名共产党要人,而且为天津教育事业、市政设施等群策群力,建树多多,尤其“大红桥堤”的竣工,防却津门水患,津人有口皆碑。她的孙女崔港珠(生于香港),至今生活在天津,与我常有信函往来。
至于与天津联友阎复兴等的交往,已近三十年历史,都是中国楹联学会诞生发展的见证者、参与者。他们赠我的《天津楹联》、《闲言赘语集》等书和信札,至今珍藏着,甚感欣慰。
(三)
女大当嫁,人之常情。可要找一个好的归宿并不容易。我的对联藏书,是工作之余三十多年“培育成长”的,算“大龄女”,能找到中国对联图书馆如此门当户对、落户天津楹联文化氛围如此浓厚的“好婆家”,该是三生有幸,自己付出的辛苦是很值得的。
回想这些对联藏书的来源,多半是我从省城太原几个公私书店,或出差外地于当地新华书店购买的,其中从北京王府井书店、琉璃厂中国书店买的较多;有近二百本清代、民国时期甚至解放区的珍贵对联书籍,则是双休日在太原南宫古玩市场书摊上,讨价还价“淘”到手的,如原本《楹联丛话》、清乾隆版《类联集古》等线装本,有的属孤本、绝本;还有不少联书是众多联友赠送的,这由于自己主编国内唯一公开发行的对联杂志多年,又曾忝列二、三、四届学会副会长,联友出版个人联集后大都邮赠我一本,像我省著名联家“二梁”:梁申威、梁石,编撰出版联书都在三十本以上,我都有珍藏;其余少量对联书籍,则是通过邮购渠道收藏的,凡对联报刊、《藏书报》上刊出的联书邮购信息,我大都办理邮购手续,像港澳台乃至国外出版的联书,我也设法通过外文书店购买到手,故所藏对联书刊越来越多。
我收藏的这些对联书刊,大都已在我办刊、著述、写作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入藏中国对联图书馆后,如何更好地为自己曾经参与的中国楹联学会服务、为广大联友和对联爱好者服务、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服务?谨提出几点希望:
1、希望以我们三人的对联书刊入藏为基础不断扩大藏书数量,将更多国内文化名人的对联书籍收藏进来,将历史上更久远的存世对联图书收藏进来,甚至尽力将更多海外对联图书收藏进来,成为举世无双、名副其实国家级对联图书馆,争取进入重点图书馆序列;
2、希望按照习近平主席让传统文化活起来的要求,从现在藏书中有选择地分期分批进入数字网络平台,深入发掘研究,搞好开发利用,争取在对联理论建设、传世精品创作等领域走在楹联文化发展前列;
3、希望组织专家学者,精选、点校、出版系列优秀古代对联书籍,比如名人联书集成、海外联话集成等,像“楹联总统”徐世昌的两部联书,以及《类联集古》等,文化价值甚高,值得重印出版,从而扩大楹联在传统文化中的品位、地位和分量,为助力中华民族复兴圆梦作出应有的贡献。
临了,献上我祝贺联界“七代会”召开和中国楹联学会“三十而立”纪念对联:
楹运大高潮,方兴未艾;
联人小快步,欲罢何曾?
附注:
①已故四位老会长:魏传统、马萧萧、顾平旦、孟繁锦;
②楹联学会筹备组五人:马萧萧、顾平旦、常江、曾保泉、郭华荣;
③马萧萧、孟繁锦被联友誉为“一、二代旗手”,见学会《中国楹联》复刊号第14页,丁钖满文章《我爱孟夫子,联坛一代雄》;
④山西五人:阎永业、郭华荣、梁申威、曹世中、赵廷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