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昆明“不文艺”

2014-07-11沈熹微

中国周刊 2014年7期
关键词:夜市酒吧昆明

不久前,几个写字的朋友来云南旅行,落脚昆明时我赶着时间在晚上去酒店和她们小聚片刻。是夜,出门已华灯初上,车子在拥挤的街道上艰难穿行。当你要去赴一个约会时,不难发现昆明的路特别特别窄。

姑娘们的聚会活色生香。拿出礼物交换,泡自己带来的茶,分享最新的养生心得,聊圈里圈外八卦无数,一个个眉飞色舞,毫无倦意。谈得畅快,时间过得浑然不觉,10点半时我起身道别,想着不要影响彼此的休息为好。她们送我到门口,却兴致勃勃地结伴去逛夜市。

说真的,在昆明生活几年,我还不知道哪里有夜市。她们说在花鸟市场附近,我返程途中一直在想,如果那里啥也没有,岂不让人失望。谁知我这厢方回到家,已见到她们在微博上发出吃烧烤的照片。背景里街道灯影幢幢,依稀可见不少路人,乍一看,很有点成都锦里的意思。不禁哑然失笑,原先认定的昆明乏味之印象恐怕是错了,乏味的该是我自己。

过去拿成都和昆明比较,少不得埋怨“昆明不够文艺”。记忆中,在昆明只参加过极有限的几次夜间文艺活动,去文林街的“I am living”酒吧听过演出,在昆都一间忘记名字的酒吧里看过台湾民谣影像,到海埂大会堂看《暗恋桃花源》、听音乐会,上云南剧院欣赏杨丽萍编排的《云南映象》。说起来似乎不算少,一旦抛掷到长达7年的时间里,实在幽微不可寻。素日生活再平淡不过了,只有当好友望月回到昆明,才能多出几项诸如看纪录片、听讲座、喝茶清谈之类的“文化节目”。

对于一个曾经居住于成都玉林西路以及宽窄巷子邻近,浸淫在高密度的读书会、乐队演出、画展摄影展所充满的湿润空气里的人来说,从一开始我就对昆明的文艺生活怀着肤浅的傲慢,完全没有探究的好奇心。早年上班时还有和同事在深夜加班后去喝一杯的闲情,现在则完完全全宅在家中,两耳不闻窗外事。

其实要发现昆明的“文艺”很容易,只要打开豆瓣网的昆明同城,各种音乐节、话剧表演等文化交流活动可谓十分丰富,节目单里时不时出现诸如周云蓬、左小祖咒、谢天笑、孟京辉、赖声川、宫崎骏等耀眼于不同领域的名字。有的是亲临现场演出,有的是他人对经典的重新演绎,水准不一,但不少参与者甚为积极。我怀疑正是参差不齐的生长态势凸显着这片土地的生机,更不用说在文林街、钱局街的某个角落里,隐藏着的那些实体书店,比如“卡夫卡”和“麦田”了。

在文艺一词日渐尴尬的同时,我所不了解的昆明,很多人依然在坚守着。城市化进程推动着大量的形象建设,气候年复一年地走向败坏,使得我们的城市慢慢趋近,失去各自的特征。如果再去掉文艺版块,真真是天下大同,天空逐渐连成大片灰。不知石家庄、西安、兰州这些当年的摇滚重镇今日风采尚在否。说来惭愧,仿佛自己只是个伪文艺青年罢了,已经不关心这些许久。在安闲宁静的日子里,我放任着,有点不为所动老去的架势。

又想着,将苍老作为淡出文艺生活的理由并不成立,人不只是因为年轻而文艺。文艺本身即意味着年轻和激越,密布危险、痛苦和甜蜜。同样,一座城市的丰富,大约不能少于此。

(沈熹微:自由撰稿人,现居昆明)endprint

猜你喜欢

夜市酒吧昆明
Task 11
没有一个武汉人逃得过夜生活
The end of British pub culture? 英国酒吧文化已日薄西山?
古代夜市哪个朝代最流行
夜空
混进酒吧的小偷
美酒吧枪击案13人死亡
重庆首次授牌市级夜市
忘了自己是谁
2016中国昆明泛亚石博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