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灰菌传代对银耳栽培的影响
2014-07-11贺元川等
贺元川等
摘要:测定了传代香灰菌(Tremella fuciformis)的羧甲基纤维素酶及漆酶的活性。结果表明,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加,香灰菌羧甲基纤维素酶及漆酶的活性逐渐下降,随着银耳生长周期的延长,银耳的产量与品质略有下降。因此,在银耳的制种过程中,除了对银耳进行筛选复壮,也要对香灰菌进行复壮筛选,保证制备高品质的银耳栽培种。
关键词:香灰菌;漆酶;纤维素酶;银耳
中图分类号: S567.3+40.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4-0201-01
收稿日期:2013-08-14
基金项目:重庆市科技攻关项目(编号:JA-12-21-1)。
作者简介:贺元川(1985—),女,四川隆昌人,硕士,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食用菌培养及活性物质研究。Tel:(023)89029087;E-mail:heyuanchuan@126.com。
通信作者:陈仕江,硕士,研究员,主要从事食用菌的培养及活性物质研究。Tel:(023)89029078;E-mail:shijiangchen@163.com。香灰菌(Tremella fuciformis)是银耳的伴生菌,银耳菌丝要依靠香灰菌分解基质,提供营养,才能完成整个生活史。香灰菌分解基质能力直接关系到银耳能否正常生长发育。香灰菌主要依赖香灰菌分泌的胞外木质素酶分解基质。目前有学者对香灰菌的生物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而关于酶活力与菌种退化相关性的研究尚未见报道[1]。本研究对不同代香灰菌与同代银耳菌制备银耳菌种进行出耳试验,并测定木质素酶与纤维素酶的活性,探明香灰菌传代过程中酶活性变化对银耳栽培的影响,旨在为银耳菌种的制备提供理论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出发菌株为银科1号与香灰菌株(1代至6代)。
1.2培养基配方
棉籽壳83.5%,麸皮15%,石膏1.5%,蔗糖1%,硫酸镁0.3%,磷酸氢二钾 0.2%,水65%。1.3方法
分别从长出白毛团的菌包袋2个穴孔的中间位置取混合菌丝5 g,将同一菌包所取样品混合均匀后再取5 g,分别加入 25 mL 蒸馏水并搅匀,浸提2 h后抽滤的溶液即为菌丝粗酶液,每处理设5个重复。参照文献[2-4]的方法测定酶活性,出耳并进行管理。
2结果与分析
2.1出耳情况
从表1可以看出,香灰菌1至4代的菌种生产的银耳朵径都较大,耳片适中,展片较好,大小较均匀,出耳率高,产量、质量均较理想。第5代与第6代香灰菌生产的菌种,耳片虽然大而展,但耳片大小差异较大,产量下降,周期延长。由此可见,香灰菌传代过程中,酶活性逐渐降低,对培养基分解能力下降,导致提供给银耳菌的养料不充分,从而影响银耳的生长发育。生产中建议对香灰菌进行复壮筛选,以保证银耳栽培质量。
2.3羧甲基纤维素酶(CMC酶)的活性
漆酶等木质素酶首先降解木屑,暴露出纤维素。纤维素在胞外纤维素酶的作用下逐步降解为可直接利用的单糖——葡萄糖。纤维素酶并不是单一组分,而是多组分酶,包括C1酶、Cx酶、β-葡萄糖苷酶3种主要成分。C1酶将暴露出来的天然纤维素水解成不定形纤维素,Cx酶继续将其水解成纤维寡糖,最终在β-葡萄糖苷酶作用下水解成葡萄糖。由图2可以看出,随着传代代数的增加,香灰菌羧甲基纤维素酶的活性逐渐降低。
3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表明,随着代数的增加,香灰菌漆酶与羧甲基纤维素酶的活性逐渐降低,第5代明显降低。随着传代周期的逐渐延长,银耳品质开始变得参差不齐。由此可知,香灰菌传代降低了酶活性,减少了银耳营养物质,阻碍了银耳菌的生长发育。为了制备高质量的银耳栽培种,除了要对菌种进行筛选复壮,还要准确把握香灰菌的接种量,以保证酶的活性。
参考文献:
[1]彭卫红. 不同香灰菌株生长特性差异研究[J]. 西南农业学报,2003,16(增刊):162-164.
[2]钟冬秀,钟秀媚. 不同菌龄银耳栽培种应用生产试验[J]. 食用菌,2008(4):26-27.
[3]黄年来. 中国银耳生产[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4]雷银清. 银耳夏季栽培关键技术[J]. 食用菌,2007(3):54.endprint
摘要:测定了传代香灰菌(Tremella fuciformis)的羧甲基纤维素酶及漆酶的活性。结果表明,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加,香灰菌羧甲基纤维素酶及漆酶的活性逐渐下降,随着银耳生长周期的延长,银耳的产量与品质略有下降。因此,在银耳的制种过程中,除了对银耳进行筛选复壮,也要对香灰菌进行复壮筛选,保证制备高品质的银耳栽培种。
关键词:香灰菌;漆酶;纤维素酶;银耳
中图分类号: S567.3+40.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4-0201-01
收稿日期:2013-08-14
基金项目:重庆市科技攻关项目(编号:JA-12-21-1)。
作者简介:贺元川(1985—),女,四川隆昌人,硕士,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食用菌培养及活性物质研究。Tel:(023)89029087;E-mail:heyuanchuan@126.com。
通信作者:陈仕江,硕士,研究员,主要从事食用菌的培养及活性物质研究。Tel:(023)89029078;E-mail:shijiangchen@163.com。香灰菌(Tremella fuciformis)是银耳的伴生菌,银耳菌丝要依靠香灰菌分解基质,提供营养,才能完成整个生活史。香灰菌分解基质能力直接关系到银耳能否正常生长发育。香灰菌主要依赖香灰菌分泌的胞外木质素酶分解基质。目前有学者对香灰菌的生物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而关于酶活力与菌种退化相关性的研究尚未见报道[1]。本研究对不同代香灰菌与同代银耳菌制备银耳菌种进行出耳试验,并测定木质素酶与纤维素酶的活性,探明香灰菌传代过程中酶活性变化对银耳栽培的影响,旨在为银耳菌种的制备提供理论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出发菌株为银科1号与香灰菌株(1代至6代)。
1.2培养基配方
棉籽壳83.5%,麸皮15%,石膏1.5%,蔗糖1%,硫酸镁0.3%,磷酸氢二钾 0.2%,水65%。1.3方法
分别从长出白毛团的菌包袋2个穴孔的中间位置取混合菌丝5 g,将同一菌包所取样品混合均匀后再取5 g,分别加入 25 mL 蒸馏水并搅匀,浸提2 h后抽滤的溶液即为菌丝粗酶液,每处理设5个重复。参照文献[2-4]的方法测定酶活性,出耳并进行管理。
2结果与分析
2.1出耳情况
从表1可以看出,香灰菌1至4代的菌种生产的银耳朵径都较大,耳片适中,展片较好,大小较均匀,出耳率高,产量、质量均较理想。第5代与第6代香灰菌生产的菌种,耳片虽然大而展,但耳片大小差异较大,产量下降,周期延长。由此可见,香灰菌传代过程中,酶活性逐渐降低,对培养基分解能力下降,导致提供给银耳菌的养料不充分,从而影响银耳的生长发育。生产中建议对香灰菌进行复壮筛选,以保证银耳栽培质量。
2.3羧甲基纤维素酶(CMC酶)的活性
漆酶等木质素酶首先降解木屑,暴露出纤维素。纤维素在胞外纤维素酶的作用下逐步降解为可直接利用的单糖——葡萄糖。纤维素酶并不是单一组分,而是多组分酶,包括C1酶、Cx酶、β-葡萄糖苷酶3种主要成分。C1酶将暴露出来的天然纤维素水解成不定形纤维素,Cx酶继续将其水解成纤维寡糖,最终在β-葡萄糖苷酶作用下水解成葡萄糖。由图2可以看出,随着传代代数的增加,香灰菌羧甲基纤维素酶的活性逐渐降低。
3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表明,随着代数的增加,香灰菌漆酶与羧甲基纤维素酶的活性逐渐降低,第5代明显降低。随着传代周期的逐渐延长,银耳品质开始变得参差不齐。由此可知,香灰菌传代降低了酶活性,减少了银耳营养物质,阻碍了银耳菌的生长发育。为了制备高质量的银耳栽培种,除了要对菌种进行筛选复壮,还要准确把握香灰菌的接种量,以保证酶的活性。
参考文献:
[1]彭卫红. 不同香灰菌株生长特性差异研究[J]. 西南农业学报,2003,16(增刊):162-164.
[2]钟冬秀,钟秀媚. 不同菌龄银耳栽培种应用生产试验[J]. 食用菌,2008(4):26-27.
[3]黄年来. 中国银耳生产[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4]雷银清. 银耳夏季栽培关键技术[J]. 食用菌,2007(3):54.endprint
摘要:测定了传代香灰菌(Tremella fuciformis)的羧甲基纤维素酶及漆酶的活性。结果表明,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加,香灰菌羧甲基纤维素酶及漆酶的活性逐渐下降,随着银耳生长周期的延长,银耳的产量与品质略有下降。因此,在银耳的制种过程中,除了对银耳进行筛选复壮,也要对香灰菌进行复壮筛选,保证制备高品质的银耳栽培种。
关键词:香灰菌;漆酶;纤维素酶;银耳
中图分类号: S567.3+40.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4-0201-01
收稿日期:2013-08-14
基金项目:重庆市科技攻关项目(编号:JA-12-21-1)。
作者简介:贺元川(1985—),女,四川隆昌人,硕士,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食用菌培养及活性物质研究。Tel:(023)89029087;E-mail:heyuanchuan@126.com。
通信作者:陈仕江,硕士,研究员,主要从事食用菌的培养及活性物质研究。Tel:(023)89029078;E-mail:shijiangchen@163.com。香灰菌(Tremella fuciformis)是银耳的伴生菌,银耳菌丝要依靠香灰菌分解基质,提供营养,才能完成整个生活史。香灰菌分解基质能力直接关系到银耳能否正常生长发育。香灰菌主要依赖香灰菌分泌的胞外木质素酶分解基质。目前有学者对香灰菌的生物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而关于酶活力与菌种退化相关性的研究尚未见报道[1]。本研究对不同代香灰菌与同代银耳菌制备银耳菌种进行出耳试验,并测定木质素酶与纤维素酶的活性,探明香灰菌传代过程中酶活性变化对银耳栽培的影响,旨在为银耳菌种的制备提供理论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出发菌株为银科1号与香灰菌株(1代至6代)。
1.2培养基配方
棉籽壳83.5%,麸皮15%,石膏1.5%,蔗糖1%,硫酸镁0.3%,磷酸氢二钾 0.2%,水65%。1.3方法
分别从长出白毛团的菌包袋2个穴孔的中间位置取混合菌丝5 g,将同一菌包所取样品混合均匀后再取5 g,分别加入 25 mL 蒸馏水并搅匀,浸提2 h后抽滤的溶液即为菌丝粗酶液,每处理设5个重复。参照文献[2-4]的方法测定酶活性,出耳并进行管理。
2结果与分析
2.1出耳情况
从表1可以看出,香灰菌1至4代的菌种生产的银耳朵径都较大,耳片适中,展片较好,大小较均匀,出耳率高,产量、质量均较理想。第5代与第6代香灰菌生产的菌种,耳片虽然大而展,但耳片大小差异较大,产量下降,周期延长。由此可见,香灰菌传代过程中,酶活性逐渐降低,对培养基分解能力下降,导致提供给银耳菌的养料不充分,从而影响银耳的生长发育。生产中建议对香灰菌进行复壮筛选,以保证银耳栽培质量。
2.3羧甲基纤维素酶(CMC酶)的活性
漆酶等木质素酶首先降解木屑,暴露出纤维素。纤维素在胞外纤维素酶的作用下逐步降解为可直接利用的单糖——葡萄糖。纤维素酶并不是单一组分,而是多组分酶,包括C1酶、Cx酶、β-葡萄糖苷酶3种主要成分。C1酶将暴露出来的天然纤维素水解成不定形纤维素,Cx酶继续将其水解成纤维寡糖,最终在β-葡萄糖苷酶作用下水解成葡萄糖。由图2可以看出,随着传代代数的增加,香灰菌羧甲基纤维素酶的活性逐渐降低。
3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表明,随着代数的增加,香灰菌漆酶与羧甲基纤维素酶的活性逐渐降低,第5代明显降低。随着传代周期的逐渐延长,银耳品质开始变得参差不齐。由此可知,香灰菌传代降低了酶活性,减少了银耳营养物质,阻碍了银耳菌的生长发育。为了制备高质量的银耳栽培种,除了要对菌种进行筛选复壮,还要准确把握香灰菌的接种量,以保证酶的活性。
参考文献:
[1]彭卫红. 不同香灰菌株生长特性差异研究[J]. 西南农业学报,2003,16(增刊):162-164.
[2]钟冬秀,钟秀媚. 不同菌龄银耳栽培种应用生产试验[J]. 食用菌,2008(4):26-27.
[3]黄年来. 中国银耳生产[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4]雷银清. 银耳夏季栽培关键技术[J]. 食用菌,2007(3):5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