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论战:银行股还能买吗?
2014-07-11
自从余额宝问世以来,互联网金融迅速兴起,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如今,余额宝诞生已经整整一周年,而各方关于互联网金融前景与趋势的争论依旧是甚嚣尘上。以万向控股副董事长肖风为代表的一方力挺互联网金融,认为互联网将会颠覆传统金融,互联网是未来的一切和一切的未来。以巨人投资董事长史玉柱为代表的一方则站在传统金融这边,认为在未来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银行业不会受到互联网金融的根本冲击,互联网会让银行发展它的金融互联网,会把互联网作为一个手段,改变它的业务。
耐人寻味的是,看好互联网金融的肖风曾任博时基金总经理,是传统金融行业代表,而看好传统金融的史玉柱则是互联网行业的投资人和受益者。
事实上,互联网金融论战也反映出在大变革时代,各方对于互联网究竟会给庞大而又相对垄断的金融业带来怎样的影响,既存在着几分期待,却又有着些许的担忧。
互联网金融:看上去很美
按照业界公认的对互联网金融的定义,互联网金融是指以依托于支付、云计算、社交网络以及搜索引擎等互联网工具,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业务的一种新兴金融。互联网金融不是互联网和金融业的简单结合,而是在实现安全、移动等网络技术水平上,被用户熟悉接受后,自然而然为适应新的需求而产生的新模式及新业务,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精神相结合的新兴领域。
在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兴起是以余额宝的诞生为标志。2013年6月13日,阿里巴巴联合天弘基金推出理财产品“余额宝”,迅速引爆市场,正式拉开了互联网金融的大幕。除了“宝宝类”产品外,金融垂直搜索、移动支付、网络供应链金融、大数据金融、P2P 网络借贷、众筹、比特币等创新商业模式层出不穷。一时间,互联网金融成为资本追逐的焦点,也让传统金融机构有所觉醒,并着手加大应变力度。
在过去的一年,市场中一直存在互联网金融与金融互联网的争论,有观点认为,传统金融机构通过利用互联网开展金融业务,属于“金融互联网”,而互联网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跨界金融业务才是“互联网金融”。中国电子商务协会副秘书长李安渝教授就提出“互联网+金融的估值高于金融+互联网”的观点。
不过,清华大学金融学院院长吴晓灵认为,从更加广义的角度来看,互联网金融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为客户提供服务的新型金融业务模式,既包括传统金融机构通过利用互联网开展的金融业务,也包括互联网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的跨界金融业务,不应该人为划分成所谓的“金融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
由于金融行业长期处于寡头垄断的格局,因此,对于互联网金融的搅局,业界期望甚高。特别是余额宝取得巨大的规模增长后,对于互联网金融可能颠覆传统金融业态的观点似乎得到了更多的支撑。
曾长期担任博时基金总经理、现任万向控股副董事长的肖风就表示,互联网不会颠覆掉金融服务需求,它会颠覆的是金融服务的机构。
“如果你不能够把自己互联网化的话,你可能就要被颠覆,被淘汰。”肖风认为,“去年一年有关互联网金融的争论当中,大家谈到传统金融最核心的东西是两点,第一点是风险管理,第二点是适当性原则,就是要把合适的产品卖给合适的客户,恰恰这两点并不是传统金融机构的优势。互联网技术在风险识别、风险管理方面,在客户的识别和客户的适当性原则方面,比传统的金融机构手段要高明得多。”
肖风对比了中国移动和腾讯控股此消彼长的市值变化,甚至极端地认为十年之后中国传统金融机构的命运就是今天中国移动的命运。“传统金融机构一定要考虑怎么用互联网的方式提供很多免费的基础服务,重新塑造自己的商业模式,否则的话,你就会被互联网企业给取代。”
民生银行董事长董文标则不同意这种观点,他认为,互联网金融无法取代传统的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企业就是以马云和马化腾为代表的新的企业,创造一个新的平台,然后运用一种新的解决方案来对一些零售市场耕耘。原来中国商业银行在这个市场做得非常不好,所以他在这个市场有所作为,给银行带来一定的影响,大家说得比较多,但实际上影响也没有像大家想象的那么大。”
不过,当前A股市场银行股的走势似乎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正在应验肖风的观点。历史最佳的经营业绩和历史最低的估值水平表明,市场对于银行股的未来并不看好。那么,作为大象级别体量的银行业,是否也能通过变革与创新抵御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呢?
银行的变革:大象也能跳舞
肖风的预言令人担忧,如果中国移动的现在就是银行业的未来,那么银行股将不具备系统性的投资机会。
光大证券分析师陈浩武则认为,互联网金融主要面向长尾市场,即银行业长期忽视的低端客户群体,通过互联网自行信息生产和传递,为海量客户提供低成本服务,通过大数据完成征信,实现资金融通及其他金融服务。由于信息生产不可能彻底由互联网完成,传统金融中介依然会为资金融资从事信息生产服务,因此传统金融中介不可能完全被互联网金融取代。
事实上,面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传统商业银行并没有静观其变,而是积极参与其中,通过与互联网的融合拓展业务。这种变革的核心是建立用户导向的思维方式,也意味着金融作为服务业的本质回归。
以中国平安为例,其正在打造三条互联网金融业务线——金融门户、平安支付和陆金所。而业界普遍对其陆金所更加看好。中信证券分析师邵子钦认为,看好陆金所是基于平安强大的资产整合能力、资本实力和品牌溢价、集团渠道和客户基础。“P2P需要寻找大量具有盈利能力的项目源,这是线上所解决不了的。平安依托线下既有的银行、担保、小贷、信托、基金等业务系列提供的项目资源,利用原有的定价体系和风控手段,获得产品创设和资产管理业务优势。”
光大证券分析师陈浩武表示,自己看好传统银行在互联网金融时代的转型与变革。因为从过往金融信息技术变革历程来看,商业银行从未缺席变革的盛宴。“信息技术变革对银行业转型有推动作用。银行业的第一次信息技术变革是银行电子化。1990 年代末开启的第二次信息技术变革,主要内容为银行网络化,推出网上银行,推动银行零售业务发展,助力银行业实现向零售业务的初步转型。和此前的信息技术变革一样,互联网金融浪潮为银行提供了一种转型的模式。即借助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为海量低端客户提供服务。”
除了积极建设互联网平台外,也有银行面对互联网金融的对策中,采取更加融合和开放的策略,与互联网企业开展合作。6月12日,兴业银行发布公告称,与百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业务合作范围包括但不限于互联网金融创新合作、大数据合作和产品营销合作等。
分析人士预计,互联网金融创新方面,兴业银行与百度将在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大数据、网络零售信贷、金融市场及贸易融资等领域成立合作团队,共同探索并推出创新产品;大数据方面,兴业银行将借助百度大数据的关键技术和核心优势,通过对消费者行为的大数据分析,为金融产品的开发设计、业务流程的完善优化以及推广模式等领域提供咨询建议和解决方案;产品营销合作方面,兴业银行将利用百度搜索平台和其它创新技术,推进营销模式创新和互联网销售渠道建设,通过共享营销渠道,开展联合宣传推广活动,扩大市场份额及影响力。
“互联网金融和银行一定要走融合这样一条道路,不能说谁灭掉谁,谁吃掉谁。现在好像把这两个东西对立起来,一说互联网金融然后就说要消灭银行,传统银行最后的困顿时代。我觉得不要对立起来,而是相辅相成的,互联网金融是虚的,银行是实的,虚实结合,才能做得更好。”对于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银行之争,民生银行董事长董文标如此总结。
估值之惑:银行股还能不能买
对于互联网金融带来的影响,我们比较认可董文标的观点,互联网企业和传统金融机构会逐步走上一条融合的道路,事实上这种业态在互联网对于其他传统行业的改造中已经出现。例如,互联网对零售行业的冲击应当说最为直接的,但一方面也出现了类似银泰等传统零售企业与互联网企业的合作模式,也出现了类似苏宁等传统零售企业转型电商的模式。
相对于零售行业而言,互联网对传统金融企业的冲击程度会更弱,且银行在大数据层面的基础并不逊色于互联网企业,因此,传统银行有充足的时间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和挑战。反观互联网金融行业,除了阿里、腾讯等巨头优势明显外,整个互联网金融阵营可谓是鱼龙混杂。一些原本属于金融业灰色地带的一些民间借贷,摇身一变成为互联网金融公司。这类企业本身并不具备互联网基因,在互联网金融大战中也不可能有大的机会。
从投资角度来看,我们认为当前银行股平均4.2倍的动态市盈率水平和0.88倍的市净率水平处于严重低估的状态。从银行股市值来看,仅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市值超过1万亿元,像股份制银行中的龙头招商银行、民生银行等市值不过2000多亿元。对比腾讯等互联网行业巨头,银行股的投资价值被明显低估。短期内,由于中国经济尚处于调整周期过程中,银行股短期内获得绝对收益的空间有限,但毕竟行业自身开始拥抱互联网金融、积极为金融大变革做准备是非常值得关注的。金融行业格局的调整已经吹响号角,那些积极变革、更具市场化理念、不断提升全方位金融服务能力的银行值得投资者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