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与读
2014-07-10
《苏北社南村子弟15年观察》
(2014年第24期)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结果呢?还不如老老实实学个一技之长。
@紫雪糕KDS
重点应该在教育,家庭教育义务教育都是寒门出贵子所必需的。 @枫哥是好人
不是寒门难出贵子,而是不能一步登天,三代才出贵族。所以寒门子弟还是应该脚踏实地的好。 @lulu小盆友有木有
优秀的教育资源永远掌握在少部分人的手里,寒门子弟要出世的话,要比那些二代多付出N倍的努力。当然,更有可能的结果是,付出了努力,照样还是白搭。致,吾等寒门弟子! @真本多高达
除了富裕阶层垄断资源以外,寒门小孩从小接触的信息量,本身的思维、意识和见识能达到的高度有限。否则怎么说三代才可能出绅士呢? @just_nini
还是要相信那句话:“条条大路通罗马”。每一条河流的发源地都是不同的,但是只要不停流动,最终都能流向大海。现实越残酷,越不能失去奋斗的勇气。 @花火camille
《三线黄昏掠影》
(2014年第24期)
襄阳小厂的历史,未来大家的文笔。
@米饭rar
在“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时代感召下,数以百万计的热血男女肩负特殊的政治使命,从东部沿海和北部工业城市来到中西部偏僻的深山里。时光荏苒,岁月的变迁令一大批三线企业逐渐失去了竞争力。从此,有的企业经历搬迁、重组改制的阵痛,有的被破产、关停,从历史舞台上彻底消失。当青春不再时,老去的一代人不得不承受市场经济带来的巨变和被历史遗忘的残酷现实。
@中国企业报
无论怎样评价“三线”,三线人的付出共和国须永记。
@胡锡进
1964年国家建设出现了“三线”这个词,最近几年经济发展又出现了“新三线”现象。这次我们不是向三线进发,而应该称为“退居新三线”。
@V战队成员-V5
“三线”,这场决策于“文革”前,进行于“文革”中,前后17年的大建设,已经成为中国工业化道路上一个特殊的标本。如今,轰轰烈烈的三线建设已经走入历史,功过自是留给后人评判,这其中不乏反对的声音,说其项目过于偏僻和分散,为企业后来的经营发展带来巨大不便和浪费;有说投入之巨与收获之限不成比例等等。但谁也无法否认,三线建设谱写出了中国开发西部的前奏曲,是西部地区工业化的重要助推器,其积累的物资也为今天的西部大开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合肥晚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