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劳动生产率的分解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双三角地区产业转型升级视角的研究

2014-07-10汪丽娟

池州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劳动生产率珠三角变迁

汪丽娟

(南京财经大学 产业发展研究院,江苏 南京210046)

劳动生产率的分解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双三角地区产业转型升级视角的研究

汪丽娟

(南京财经大学 产业发展研究院,江苏 南京210046)

从产业转型升级视角,采用Shift-Share模型针对2002-2011年间双三角地区劳动生产率进行了分解,探讨了三次产业结构变迁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同时,还比较分析了双三角地区影响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近十年来,双三角地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主要依靠产业内技术效率的提高,尤其是第二产业技术进步的贡献最大。同时,就业人口、工业和服务业生产总值对长三角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具有阻碍作用;地区GDP和对外开放度对珠三角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产业转型升级速度对长三角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对珠三角则具有显著的阻碍作用。

劳动生产率;产业结构变迁效应;Shift-Share模型

1 引言

自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不断发展,以及技术创新的不断革新,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产业正经历着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进而第三产业的转型升级。但作为最主要的生产投入要素之一的劳动力,始终为双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且在未来很长的时间内还会保持重要的地位。因此,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研究三次产业结构变迁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以及影响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对双三角地区的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劳动生产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效益的主要指标,同时也是反映其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关于产业结构与劳动生产率之间关系的研究国内外有很多,“结构红利假说”理论最为典型。这一理论是由 Peneder(2003)提出,他认为由于每个产业部门都具有不同的生产率水平和生产率增长率水平,所以,当投入要素从低生产率水平或低生产率增长部门转移到高生产率水平或高生产率增长部门时,由各产业部门组成的经济体,其总体经济生产率会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高[1]。迄今为止,国内外对产业结构影响劳动生产率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研究某一特定产业内部结构的变动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另一类是研究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动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关于在某一特定产业内部结构变动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国内研究开始于1993年郑玉歆编写的 《80年代中国制造业生产率变动及其来源》,该书以中国制造业为例,研究了1980-1990年中国制造业结构变动和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并得出结构变动对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具有促进作用,尽管作用的效果并不太大[2]。随后吕铁(2002)采用1980-1997年的数据,研究了我国各地区制造业结构变动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制造业结构变动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并不显著[3]。与之相反的是王德文(2004)的研究结论,他在进行研究时缩小了研究区域,选取了1999-2001年辽宁省560家工业企业的调查数据,分析了整个工业结构调整对其生产效率和就业吸纳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结构变动促进了整个工业的生产率的增长,即中国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部门的比重较之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部门的比重在迅速的增长,劳动力成本低廉的比较优势得到不断的发挥[4]。Andrew Sharpe,Eric Thomson(2010)以加拿大为例,针对其制造业劳动生产率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制造业结构的调整对总体的劳动生产率具有影响[5]。Castellacci,Fulvio(2010)以18个OECD国家1970-2004年的数据位样本,对制造业和服务业结构变动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发现制造业和服务业结构的调整对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具有促进作用[6]。

第二类研究分析第一、二、三产业结构的变动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将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变迁从要素生产率中分解出来,探讨了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结论表明,随着我国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产业结构变迁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在不断地减弱[7]。我国1978-1992、1992-2001以及2001-2007年三个阶段产业结构变迁和生产要素流动以及产业结构的生产率增长效应,发现资本要素的三次产业分配抑制了资本生产率的提高,出现了“结构负利”;而劳动力结构变迁对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具有促进作用,即劳动力要素具有“结构红利”[8]。改革开放期间,中国工业结构变迁对工业生产率的提高以及工业增长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即在此期间存在显著的“结构红利”[9]。通过梳理产业结构变迁对劳动生产率影响的文献发现,这些文献几乎都是对中国整体或某一产业的研究,本文选取了中国发展最快的两大经济区——长三角和珠三角——作为研究对象,在分析比较这两大区域产业结构变迁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时,还分析了两地区影响劳动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因素。

2 劳动生产效率分解模型及数据处理

2.1 劳动生产效率分解模型

随着市场化的不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对经济增长可能存在着多种不同的作用机制。也就是说,产业转型可以有多种划分方式,这里将产业转型分为纵向产业转型和横向产业转型。前者是指产业间的转型,后者指产业内部的转型,即通过科技创新等来提高劳动生产率。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始终贯穿着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所以我们可以用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来代替产业转型升级指标进行分析,采用 Shift-Share模型[10]对其生产率进行分解。

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公式为:

其中P为劳动生产力水平,即单位时间内单位劳动力的产出(以2002年作为不变价格);s为产业i的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i为三大产业部门,j为长三角或珠三角地区的各城市;T为从t0到t的时间段,且下标0表示基期;。

上式左边衡量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右边第一项为产业的内部增长效应,表示不存在结构变化时,各部门内部劳动力产出增加对整体劳动力产出增加的推动能力,其形成原因可能是由于各部门内部的技术进步以及技术效率变化等导致的;第二项为产业结构的静态结构变迁效应,体现的是当各产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不变时,劳动力从低效率部门转移到高效率部门所引起的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效应。当初时拥有较高效率的部门吸引了更多的要素,则该项的符号就为正,且称其为结构红利;第三项为产业结构的动态结构变迁效应,记为,衡量的是劳动力从产出增长较慢的部门转移到产出增长较快的部门的能力,它是产业结构变化和生产率变化的综合作用。并且,当其为正值时,表示在整个经济体系中,劳动力从该部门向产出增长较快的部门转移;反之,则表示劳动力正从较高效率部门中退出,或是向较低效率部门转移。综上可知,这里我们将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分为了内部增长效应、静态转移效应和动态转移效应这三个部分,且分别表示为I、stat、dynt。

2.2 数据来源及处理

本文原始数据均来自2002-2012年间 《上海统计年鉴》、《江苏省统计年鉴》、《浙江省统计年鉴》、《广东省统计年鉴》以及各城市统计年鉴或各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并将2002年价格为基准,通过GDP平减指数对名义变量进行处理得到。同时,在进行实证分析模型时,考虑到异方差的影响,对选取的所有变量数据都进行了对数化处理。数据处理及实证分析软件均采用stata12.0。

2.3 产业结构变迁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

我们根据公式(1)及所收集的数据可计算出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各城市经济总体和三次产业的产业内增长效应、静态结构变迁效应和动态结构变迁效应。由于直接计算所得结果只具有相对意义,因此,为了更便于理解及进行各地区之间的比较,我们将其转化为百分比形式,结果分别为表1、表2,表3为双三角地区整体三次产业结构变迁效应矩阵。

观察表1、表2和表3,我们很容易得到一下几点结论:

表1 2002-2011年间长三角地区各城市劳动生产率增长分解表

(1)从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整体分析:第一产业的结构变迁效应(静态结构变迁效应与动态结构变迁效应之和称之为结构变迁效应)均为负值,这是因为农村劳动力不断的从农业部门转移出来,从而导致劳动份额出现负向变化。从表3中还可以直观的看出,第一产业的产业内增长效应较之结构变迁效应更为显著。也就是说,当第一产业劳动份额下降1%时,整体经济的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将大于1%,说明第一产业内部制度变革和技术进步共同推动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第二产业的结构变迁效应均为正值,且低于第二产业的产业内增长效应。说明由于技术进步导致的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大于由于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导致的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双三角地区第三产业的结构变迁效应均为正值,长三角地区第三产业结构变迁效应较之第一、二产业的结构变迁效应更为显著,而珠三角地区第三产业结构变迁效应较之第一产业结构变迁效应显著,较之第二产业结构变迁效应不显著。两大区域第三产业的产业内增长效应均大于结构变迁效应,说明自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双三角地区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主要是依靠各产业的技术进步以及技术效率变化,而非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表2 2002-2011年间珠三角地区各城市劳动生产率增长分解表

(2)长三角各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卓有成效,珠三角部分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对生产率的提高起负向作用。长三角地区各城市的劳动生产率的结构效应均为正,且整个区域的结构变迁效应为10.4%,说明产业结构的调整能够有效的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珠三角地区虽然整体结构变迁效应为13.79%,但中山和肇庆两城市结构变迁效应均为负,分别为-2.02%、15.32%。这说明珠三角地区整体而言产业结构的调整能够有效的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但中山和肇庆则出现要素反效率配置。出现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这两大城市第二产业的资本深化过快,造成资本挤出劳动。也有可能是由于在实际的产业调整过程中出现了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因素,如解决就业目标、消费需求的变化等。

表3 双三角地区结构变迁效应矩阵

(3)双三角地区劳动资源流向呈分化状态。2002-2011年间,上海、广州、深圳和东莞的第一、二产业的结构变迁效应均为负,说明这四大城市的劳动力资源从第一、二产业流向第三产业,同时,这些城市的第三产业结构变迁效应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较之第一、二产业的反向影响更大。这四大城市第三产业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具有很大的贡献,尤其是上海,其第三产业对劳动生产率的贡献率为61.71%,说明上海的产业结构已经完成了“三二一”型产业结构过度。同时,尽管杭州、南京以及中山的第二产业的结构变迁效应为正,但这三大城市的第三产业结构效应均超过50%,说明这些城市正在积极的进行产业结构转型。双三角地区各城市结构变迁效应均在25%以下,仅湖州和南通的结构变迁效应超过20%,说明两大区域的劳动力资源还需进行优化配置,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并且,产业内增长效应对劳动生产率提高所做贡献除少数城市外(湖州和南通)均超过80%,也就是说双三角地区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主要依赖于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的提高。

3 劳动生产效率影响因素估测

3.1 模型介绍及变量选择

首先我们假定产业转型升级与各城市特性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并可由下列模型进行解释:

其中j代表各城市,T代表时间。γ代表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内部效应、静态效应以及动态效应;X代表各城市的特性:地区GDP、就业人口、进出口、工业生产总值、服务业生产总值、升级速度、实际利用外资、对外开放度以及科教文卫支出这9个指标。其中,鉴于文章篇幅限制,通过Lilien指数计算出的产业升级速度数据可向本人索取,其余指标数据均来自各城市统计年鉴或统计公报,并采用GDP平减指数处理。根据公式(2)分别对双三角地区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回归,我们可以更加清楚的检验出劳动生产率与各城市特性之间的相关关系。

3.2 实证结果

在长三角地区我们选取的是上海、杭州、苏州、常州和南京;珠三角地区我们选取的是广州、深圳、佛山、东莞和肇庆。

表4 Hausman检验

运用Hausman检验对模型类型进行选择,即在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中进行选择,检验结果不能拒绝原假设,即不能拒绝随机效应模型假设,因此,我们采用了随机效应模型对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各城市特性数据进行了回归。且在回归前我们先对自变量进行了对数化处理,消除数据的波动性。回归结果分别为表5和表6。

表5 长三角地区劳动生产效率影响因素估测

从表4和表5中可以看出,关于双三角地区八个模型的拟合优度均在74%以上,说明每个模型的解释变量都能很好的解释被解释变量74%以上的变化,即存在很好的线性关系。地区GDP对长三角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影响并不显著,仅对静态变迁结构效应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对珠三角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十分显著,且对产业内增长效应和结构变迁效应的影响都很显著。说明珠三角地区较之长三角地区,其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更依赖于资本的投入。两大区域就业人口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以及产业内增长效应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且长三角地区的回归系数很高,说明增加就业对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不仅不能够起到促进作用,还要起到严重的阻碍作用。

进出口与珠三角地区的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及内部效应呈显著负相关,与动态结构变迁效应及静态结构变迁效应均呈正相关;而长三角地区近与静态结构变迁效应呈负相关。说明对于两地区而言,仅仅只是提高进出口额并不能提高各自的劳动生产率,反而会阻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外开放度系数两地区恰恰相反,长三角地区仅静态结构变迁效应通过1%显著性水平的t检验,且系数为正;而珠三角地区系数均通过t检验,对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以及产业内增长效应系数为正,且系数较高,说明继续扩大对外开放度对珠三角地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方面有着积极的影响,而对长三角地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影响不显著。实际利用外资则未通过双三角地区各被解释变量的检验,由此可知,想要以扩大实际利用外资量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将不会取得成果。

表6 珠三角地区劳动生产效率影响因素估测

工业和服务业生产总值对长三角地区四个被解释变量均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但对珠三角地区四个被解释变量系数均未通过10%的显著性检验。科教文卫支出则对双三角地区的四个被解释变量均未通过10%的显著性检验。产业转型升级速度对长三角地区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对珠三角地区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则具有显著的阻碍作用,出现这种结果可能是由于双三角地区现有的产业结构以及将要转型的模型的不同所致。

4 结论

双三角地区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进程中,促进经济增长不再依靠资源密集和劳动密集的粗放式方法,更强调资源的有效配置,即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方式来实现经济增长。采用Shift-Share模型利用2002-2011年双三角地区的面板数据,对双三角地区三次产业结构变迁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以及影响劳动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因素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发现:

(1)近十年来,双三角地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主要是依靠产业内技术效率的提高,其中,长三角地区产业内增长效应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为89.6%,珠三角地区产业内增长效应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为86.21%,说明产业内技术进步以及技术进步率的提高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起到了最主要的作用,尤其是第二产业的技术进步的贡献最大,长三角地区高达50.32%,珠三角地区高达44.73%。同时,尽管结构变迁效应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不是很大,仅占10%左右,但任然不容忽视。上海、广州、深圳和东莞这四大城市的劳动力资源从第一、二产业流向第三产业,同时,这些城市的第三产业结构变迁效应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较之第一、二产业的反向影响更大,且上海的产业结构已经完成了“三二一”型产业结构过度。

(2)由于双三角地区现有的产业结构以及正在进行的产业转型路径的差异,两地区影响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要素各有侧重。对于长三角地区而言,地区GDP、进出口、FDI、对外开放度以及科教文卫支出等对劳动生产率增长所起作用不大;单纯的追求工业和服务业生产总值的提高以及加大就业人数,不仅对劳动生产率增长起不了促进作用,反而会阻碍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但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速度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总体而言,长三角地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主要依赖于技术进步和技术进步率的提高,而非资源的配置。与长三角地区不同的是,珠三角地区目前还是以传统的制造业为主,因此加大资本的投入能够有效的提高劳动生产率,即地区GDP对劳动生产率增长具有促进作用;而单纯的加大就业人数只会阻碍劳动生产率增长。继续加大对外开放度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与长三角地区不同的是,产业转型升级速度的提高将会阻碍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这可能是由于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转型路径的不同导致劳动力流向的部门不同所产生的。因此,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双三角地区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更多的是两者之间的差异。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两地区应根据自身产业的定位以及转型的方向,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

[1]Peneder Michael.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aggregate growth[J].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2003(73):62-78.

[2]郑玉歆.80年代中国制造业生产率变动及其来源[M].北京:社会科学文化出版社,1993.

[3]吕铁.制造业结构变化对生产率增长的影响研究[J].管理世界,2002(2):87-94.

[4]王德文,王美艳,陈兰.中国工业的结构调整、效率与劳动配置[J].经济研究,2004(4):41-48.

[5]Andrew Sharpe,Eric Thomson.Insights into Canada’s Abysmal Post-2000 Productivity Performance from Decompositions of Labor Productivity Growth by Industry and Province[J].International Productivity Monitor,2010(7):48-67.

[6]Castellacci Fulvio.Structural change and tThe growth of industrial sectors:empirical test of a GPT model[J].Review of Income and Wealth,2010(5):449-482.

[7]刘伟,张辉.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产业结构变迁和技术进步[J].经济研究,2008(11):4-15.

[8]干春晖,郑若谷.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演进与生产率增长研究——对中国1978—2007年“结构红利假说”的检验[J].中国工业经济,2009(2):55-65.

[9]张军,陈诗一,Gay H.Jefferson.结构改革与中国工业增长[J].经济研究,2009(7):4-19.

[10]Parteka A.Economic growth,structural change and quality upgrading in New Member States[Z]//EIBURS Project,European Investment Bank Working Paper,2009.

[责任编辑:李荣富]

F014

A

1674-1104(2014)05-0050-05

10.13420/j.cnki.jczu.2014.05.012

2014-04-1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303105);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1BJY076);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PAPO)。

汪丽娟(1990-),女,安徽安庆人,南京财经大学产业发展研究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产业发展与公司战略。

猜你喜欢

劳动生产率珠三角变迁
养殖面积逐年减少!珠三角这条鱼曾风靡一时,为何现在渔民都不愿养殖它?
中国劳动生产率及其区域差异的时空演变*
40年变迁(三)
40年变迁(一)
40年变迁(二)
应该重视提高我国服务业劳动生产率
清潩河的变迁
制造业“逃离”珠三角?
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建设进入施工期
中国劳动生产率增速远超世界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