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社区文化发展的路向思考

2014-07-09张仲达林炜凇孟祥鹏

新西部·中旬刊 2014年5期
关键词:文化

张仲达 林炜凇 孟祥鹏

【摘 要】 文章概述了民族社区文化概念及现状,分析了民族社区文化面临的问题,探讨民族社区文化发展思路: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地位;坚持多元文化发展的包容与融合;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坚持与经济、政治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 民族社区;文化;发展路向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以及国际交流的不断扩大,多民族社区逐渐成为发展的趋势。多元文化的共存发展产生了诸多的矛盾和问题,但也同样存在着交流、融合的趋势。如何认识和处理民族社区出现的这种文化现象是我们目前的当务之急。

一、民族社区和民族社区文化

“社区”这一概念首先是由德国社会学家F.滕尼斯于1887年提出的。他认为社区是一种基于自然意志而形成的一种具有情感归属和价值认同的社会生活形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结构的转型,社区概念被赋予了更多中国特色的内涵。改革开放引发了社会经济体制及社会结构的转型,以前由单位承担的保障、整合和控制等社会功能,也逐渐向基层社区转移。在政府的推动下,一场以社区服务和基层社会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建设运动开始在中国兴起。起初作为建设和实施载体的社区,更多的是一种基于行政区划的地域单元或者行政辖区,而不强调社区认同感和情感归属的培养。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物质基本满足之后精神世界的追求则突出出来。于是,社区原初情感归属和价值认同的功能被凸显出来。因此,现在赋予了社区更为丰富的内涵。《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指出,社区“通常指以一定地理区域为基础的社会群体。它至少包括以下特征:有一定的地理区域,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居民之间有共同的意识和利益,并有着较密切的社会交往。”[1]

而民族社区就是具有了民族因素的社区,具体指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以少数民族居民为主的人类生活共同体,即少数民族居民相对集中的居住区域。而民族社区文化,指在民族社区内,除了语言文字、建筑物及其附属设施以外,主要由社区成员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所反映的文化现象的总和。[2]社区文化不但能够促进各民族居民的社会交往与沟通,而且能够促进社会心理的凝聚和社会价值观的调适与整合。因此,通过社区文化建设,不断加强社区居民地缘上的归属感和心理上的认同感,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区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民族社区文化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社会发展对原有民族社区文化的冲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实现了由计划向市场为特征的重大社会转型。文化转型是整个社会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社区文化转型同样不可避免。民族社区文化转型的实质是民族文化如何由传统向现代的发展。我国民族地区大多处于西部地区,开放较晚,条件较差,发展较慢。在其文化中传统的东西保存较多,还没有实现与时代发展完全有效地结合。但在现代文明冲击下的民族社区文化也正经历着深刻的内部变革。现代文明虽非大张旗鼓地叩响民族社区的大门,但却一点点逐步渗透到民族社区的社会生活之中。冲击渗透的自然历史过程已经发生,保护与改革、传承与创新的双重使命就成为人们借以继承历史、面对未来的应对措施。

2、多元文化对原有相对单一民族社区文化的冲击

市场经济的社会结果之一劳动力的转移,导致民族社区由原来较单一的民族社区向多民族社区转变,这已成为民族社区发展的一大趋势。“多民族社区居民成分复杂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社区空间内文化的多元化。各民族传统生产生活文化模式遭到其他民族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前所未有的冲击与碰撞,社区这一狭小空间成为多元民族文化冲突与不断调适的主要承载地域。”[3]一方面,各民族的生产生活具有紧密的关联性和一致性,族际交流与合作的广度与深度得到迅速提升。不同民族成员得以相互了解、彼此合作,个体感情和民族情谊随着交往深化不断加深,并使得原有民族文化弱化。而另一方面,也可能由于生活中矛盾和冲突也时有发生,部分居民对于族际间民族文化差异的主观感受反而增强,族群界线和民族认同意识更加明显。社区民族文化种种不适应很容易成为导火索,并很有可能凝聚为许多民族成员的集体性行为。

3、民族社区文化发展所需的条件不足

民族社区文化发展水平是一个地区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居民素质、文明程度的反应。目前,由于民族社区的发展仍处于初始阶段,社区所拥有的经济自给能力十分有限,社区发展的资源主要来自政府部门的供给。政府主导的社区文化建设内容上多围绕政府的中心工作和形象工程开展,或满足于棋牌、书画、歌唱等内容,民族的、地域的、传统的文化、大众参与的文化内容挖掘不够。而在社区文化设施上,由于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差,势必折射到社区文化设施的建设上。虽然与以前相比条件大为改善,但总的来说,社区文化工作仍面临着“人、财、物”三个方面的困难,文化设施比较单一、落后,配套性差,活动难以开展。同时,由于民族社区的发展仍处于初始阶段,社区文化骨干队伍建设薄弱,活动开展主要还是依靠一些爱好文艺的热心居民,尤其是退休的老同志在维持,运作机制缺乏,参与的对象和服务的对象多是老年群体,在职中青年却参与不多,造成社区文化活动参与群体的单一化,文化活动的功能未能真正体现。

三、解决民族社区文化发展问题的基本思路

1、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地位

在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观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2012年11月, 十八大报告首次以12个词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4]这是反映现阶段全国人民最大公约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它是对国家和民族美好未来的共同理想的价值认同,是对公民思想行为选择标准的价值认同。它使各民族成员在健康、文明、祥和的社区氛围中共同团结奋斗和共同发展,决定着民族社区文化建设的方向。所以,民族社区构建和谐的社区文化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

2、坚持多元文化发展的包容与融合

我国民族社区作为一个多民族的聚居体,决定了民族社区文化的多样性。民族社区是由具有不同的经济利益、政治诉求、文化背景和处于不同组织中的个体所组成的,这就决定了社区成员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上的现实差异。所以应确立求同存异、多元共生的价值理念,其实质就是多元文化价值观的包容与融合。每一种文化体系里的价值观都有自己独特的结构和历史个性,在民族社区文化的传播与交流过程中,既存在着文化价值观上的冲突与碰撞,更存在着不同文化价值观之间的包容与融合。正是在动态的交流活动中,各种文化会适应城市大环境演变出新的文化价值观体系。包容与和谐的实质意味着发展与进步,是和谐民族社区文化的属性,也是多元民族文化能够和谐相处的必要条件。民族社区紧紧抓住以包容、融合为特点的社区文化建设,倡导和谐的文化理想和价值观念,营造一个相互理解、彼此尊重的和谐文化氛围,从而实现民族团结和构建和谐社区的理想。

3、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

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财富。“民族社区文化的生命力和永恒的魅力,就在于它独具特色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表现形式,失去了民族文化的独特性,民族文化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5]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活方式的总和。语言、宗教、历史、经济、心理等都是社会成员互相认同的标志。而变化既是民族文化的必由之路, 也是民族文化的生命力所在。在民族文化的发展过程中, 有创新,也有淘汰。中国宪法规定,国家根据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少数民族加快各项文化事业的发展。中国政府通过各种政策措施,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支持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鼓励各民族加强文化交流,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

4、坚持与经济、政治的协调发展

社会发展是全面的,是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有机结合。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是五位一体。这说明文化的发展必须与经济、政治的发展协调一致。民族社区的社会文化发展必须为社区经济和政治的发展提供服务,必须把促进本地区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全面进步作为出发点,建立有利于文化消费的市场拉动机制,遵照价值规律,最大限度拓展市场开发范围,刺激群众健康的文化消费,提高群众文体活动的科技含量,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民族地区良好的文化形象,最终形成社会、市场、政府与社区民众共同参与、共同促进的协调发展的局面。

总之,促进民族社区文化发展是加强作为我国基层社会组织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转型,民族社区文化也要不断发展和创新。我们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社区经济、政治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为目标实现民族社区文化的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 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356.

[2] 李伟梁:论民族社区文化建设与旅游开发[J].社会工作,2005.10.34.

[3] 李晟赟:共同社区文化:城市多民族社区和谐的纽带[J].昌吉学院学报,2012.2.17.

[4] 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意义[OL].人民网,2014.03.10.

[5] 朱海平:少数民族社区的文化建设与创新[J].南方论刊,2010.11.90.

【作者简介】

孟祥鹏(1972-)男,汉族,吉林梨树人,延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谁远谁近?
文化镜头
文化生活更丰富了
传统文化
传承 民族 文化
什么是文化
文化摄影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