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电厂电气部分》课程与实践中心建设

2014-07-09邹婷

山东工业技术 2014年22期
关键词:课程建设教学

摘 要:《发电厂电气部分》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核心课程,着重叙述发电、变电和输电的电气主系统的构成、设计和运行的基本理论和计算方法,相应地介绍主要电气设备的原理和性能。本文详细介绍了该门课程建设的内容和措施以及实践技术中心建设的目标、主要任务、规模、方案和发展方向。

关键词:发电厂电气部分;课程建设;教学

1 课程建设主要内容及措施

1.1 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业务水平优良的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1)建立完善的青年教师培训制度和推进青年教师导师制度。对青年教师采用课建组和导师培养方式,有针对性、分阶段培养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素质和教学方法。通过教研室和课建组评价合格以上方可任课。

(2)定期举行教学研讨会,集体听课评课备课,通过定期检查教案和课件,鼓励教师参加系、院教学比赛,采用以老带新,新老互学,定期答疑,导师辅导授课等方式全面提高全体教师的授课能力,丰富教学经验。

(3)教学与教研、科研相结合,鼓励教师申报院级以上教研和科研课题,提倡团队精神,建设一支形成合理梯队、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4)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教师通过学历进修、参加高水平的学术会议和教改革会议,打开信息交流和对外沟通渠道,使《发电厂电气部分》教学适应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1.2 改革教学内容,完善教学体系

随着培养方案的修订,《发电厂电气部分》课程作为专业核心课程,必须对原有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进行重新修订,编写课程标准,使之适应教学要求,及时与智能电网的发展相结合。

为满足“3+1”的人才培养模式及电网发展的需求,把《发电厂电气部分》课程教学安排在第六学期,对一些内容进行合理删减,增加一些综合应用、智能电气设备、数字化变电站等知识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1.3 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

《发电厂电气部分》传统教学以课堂讲授演示为主,教学方法单一,学生的学习一直是被动学习。我们逐步实施和完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变电站仿真实验室,分布式发电实验室、动态模拟变电站实验室平台,开发新教材,达到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演练结合的目的,丰富教学手段。

1.4 教学条件的建设

(1)教材的建设 。《发电厂电气部分》教材原则上选用国家级规划教材、电力类出版社的精品教材或21世纪教材,也要适用于我院学生水平和面向电力行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随着智能电网的发展,新设备和技术的采用,《发电厂电气部分》教材不宜长期使用,课程组计划3~4年时间自编1本《发电厂电气部分》规划教材,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2)自遍习题库和模拟试卷。课题组每年根据教学内容,适时更新习题内容,注重选题的新颖和知识的综合训练。

(3)完善实验教学条件。在“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基础”上,实行开放式实验制度,每学期定期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及时更新实验项目,促进学生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完善《发电厂电气部分》课程教学资源网站。《发电厂电气部分》网站是一个网络教学平台和资源共享的平台。

2 实践技术中心建设实现的目标

(1)培养高素质技术创新队伍,建设技术创新平台,发挥校企联合优势,实现技术研发与科研成果转化,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与培训、提高我院人才培养质量。

(2)立足现有实际,从配电、用电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为出发点,分别对智能配电网系统技术、保护控制系统关键技术、高压开关设备传感技术、智能变压器设备及智能组件、智能配网开关设备、智能化低压配电装置关键设备开展技术研究并进行设备研制,根据条件进行工程应用示范,并在此研究基础上形成配用电产品标准及试验标准。

(3)通过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项目的实施完成,从规模、层次到研发技术水平和产品开发能力都将明显提升,促进我省电力系统相关企业的电气设备产品升级,推动我省智能电网产业的快速发展,有利于实现我省的节能减排目标,从而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研究成果将提供智能电网自愈功能网络重构策略,满足不同运行方式要求,内嵌多种功能,包括负荷期望模式、数据清理、拓扑分析、潮流计算、网络重构、故障定位与隔离、供电恢复等。研究成果可以用于供电企业,直接为企业的安全经济运行服务,可以大大降低网损,节约能源,提高供电质量和供电可靠性,改善电压分布和电压质量,而故障后重构对于避免大停电事故的发生,保障电网安全,同时也是供电公司提高供电持续性和用户满意度,降低用户和供电公司的损失的保障。

3 实践技术中心建设的主要任务、规模、方案和发展方向

对共建企业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持,为其产品开发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撑平台,对其产品提供“一次设备智能化、二次设备网络化”解决方案。帮助相关技术人员完成技术成果转化。充分发挥学院专业教师的技术潜能,以相关团队为依托,以实验室为平台,面向对象主攻一次中压配电设备网络化。研究具有智能控制、双向通信、区域连锁、负载监控、故障预警等功能的智能化低压配电装置的关键技术及典型智能化开关电器产品开发。研究内容包括:

(1)智能配电开关研制,具备对馈线的电量及非电量信息的监控和故障信息上传、处理功能;

(2)智能配电终端。实现智能控制终端的自组织、自管理,实现针对智能配电网的保护、测量、控制、计量、通信一体化方案,提高电网的可观测性;

(3)智能变压器设备及智能组件研制包括:变压器运行关键特征参量、传感器埋设方法及信号传输方法、接口研究;特征参量数字化、信息化研究,有效、可靠的状态监测、控制体系关键技术研究;智能变压器中智能组件的主IED的综合评估系统的研究;测量IED、控制IED、监测功能组之间通信研究;智能组件中监测功能一般包括油气及微水监测IED、局放监测IED等;

(4)智能集中抄表终端。可收集、处理存储智能电表信息数据,能与主站或手持设备进行数据交换;

(5)高级配网监控与管理系统。包括:基于MAS的智能配电网快速诊断“自愈”系统、智能配电网在线快速仿真和建模系统(D-FSM)、高级配电网管理系统、停电管理系统、智能配电网预警专家系统、智能电网生产管理系统PMS六个系统。

参考文献:

[1]乔卉.配电设备与新技术[J].电工课堂,2005.

[2]崔永乐.输配电设备运行维护管理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4.

[3]方璟.35kV变电站主系统设计[J].电气开关,2011.

作者简介:邹婷(1982-),女,辽宁沈阳人,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电力系统运行分析与控制。

猜你喜欢

课程建设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类比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探索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高职机械类专业“CAD图形设计”课程建设
《海图学》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