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绥化市北林区大豆菌核病综合防治技术

2014-07-09门龙楠

吉林农业 2014年5期
关键词:综合防治技术菌核病大豆

摘要:大豆是黑龙江省北林区四大主栽作物之一,由于部分地块种植结构不合理,加之受气候因素影响,大豆菌核病造成的危害逐年增加,多数地块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造成产量和品质的下降,一般减产20%~30%,严重的可减产50%以上。为此我们进行了多年的试验研究,总结制定了一套大豆菌核病综合防治技术,并收到了明显的防治效果。

关键词:大豆;菌核病;综合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 S435.6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09-85-1

大豆是北林区四大主栽作物之一,北林区也是我省重要的大豆生产基地,近年随着大豆价格的不断上涨,种植大豆的农户越来越多,重迎茬现象时有发生,加之气候原因,大豆病虫害有加重的趋势,尤其是大豆菌核病发生比较严重。针对这一现象,我们进行了多年的研究,总结制定了一套大豆菌核病综合防治技术,为了有效防治大豆菌核病的危害,我们对大豆菌核病发病规律及防治技术进行研究,通过对影响大豆菌核病发生的各种因素调查分析,进一步明确其发生规律,结合田间试验、示范,摸索出了我区的大豆菌核病发生规律和有效的防治方法,总结出农业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技术,并在生产上推广应用。收到了明显的防效和显著的经济效益。

1 我区大豆菌核病的发生情况

北林区大豆常年种植面积230万亩,分布在全区19个乡镇,主要集中在张维、三井、四方台、新华、太平等乡镇。由于近年7~8月份,阴雨天气比较多,气温偏高,空气湿度特别大,加之重迎茬现象较严重,为大豆菌核病的发生提供了丰富的菌源。据调查发病率在65%以上,为了有效地控制菌核病的发生和危害,针对菌核病的发生规律,我们在多年试验示范的基础上,总结出在预防的基础上,综合防治的技术措施。

2 大豆菌核病的症状及发病规律

2.1田间发病症状

大豆菌核病主要侵染大豆茎部。田间植株上部叶片变褐枯死最先引人注意,这时病株的茎部已断续发生褐色病斑,并生白色棉絮状菌丝体及白色颗粒状物,后变黑色成为菌核。刨开病株茎部,则见内有黑色圆柱形的象老鼠屎样的菌核排列。病株枯死后呈灰白色,茎中空皮层往往烂成麻丝状,病株外部的菌核颇易脱落。荚上病斑褐色,迅速枯死不能结荚,最后全荚呈苍白色,轻病荚虽可结粒,但病粒腐烂成干缩皱瘪状。

2.2发病规律

病原菌以散落在土壤里和混在种子间的菌核越冬,种子也可带病。越冬后的菌核,环境适宜萌发产生子囊盘和子囊孢子,成为田间初侵染源。菌核除为害大豆外,还可侵染菜豆、蚕豆、马铃薯、茄子、辣椒、莴苣等85种寄主植物。菌核病在阴雨连绵的年份发生重,地势低洼、重茬地和向日葵茬地发生重。此外,施用氮肥过量,大豆生长繁茂,茎秆软弱,倒伏地段发病也重。过度密植地,以及邻近向日葵的豆田发病较重。

3 综合防治方法

3.1选用抗病品种

播种前精选种子,将种子间的菌核除净。大豆菌核病病菌寄生性很强,选用抗病性强的品种是防治该病的最佳途径。选择抗病力较强的品种,适合北林区的主要品种有绥农4号、绥农6号、合丰25号、东农36号、黑农21号等。

3.2合理轮作

因为菌核在病残体及土壤中越冬,成为第二年的初侵染源,所以要与禾本科植物及其他非寄主性植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

3.3深翻整地

将落入田间的菌核埋入土壤深层,覆土10厘米以上,菌核便不能形成子囊盘,抑制菌核萌发,减少初侵染源。

3.4加强田间管理

适当增施磷、钾肥,勿过多施入氮肥,及时排除豆田积水,降低田间湿度。在菌核萌发期及时铲蹚,能破坏子囊盘,减少田间侵染源,减轻发病。发病重的地块,豆秆要就地烧毁,防治蔓延。

3.5加强预测预报

在大豆菌核病发生前发测报信息,正确预测发病程度,并把测报信息发放到村级,让农民了解和掌握大豆菌核病防治技术,指导农民及时正确防治大豆菌核病。

3.6药物防治

每亩用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00毫升对水30公斤,于菌核病发病初期叶面喷雾;或每亩用40%菌核净100毫升对水30公斤喷雾;或每亩用25%使百克80~100毫升对水30公斤喷雾。防治时期:7月上旬用以上药剂中的一种防治2~3次即可。

参考文献

[1]沈玉忠,闫强.大豆菌核病的防治技术[J].种子世界,2011,(11)10.

[2]苑方武.大豆菌核病的发生和防治[J].农业与技术,2006,(02).

[3]刘志伟.大豆主要病害及其防治[J].民营科技,2013,(02).

[4]李海龙.大豆菌核病与根腐病防治措施[J]. 农民致富之友,2013,(04).

[5]赵晴天.大豆常见病害的症状识别与防治方法[J].养殖技术顾问,2012,(02).

[6[李平平.浅谈大豆常见病虫害综合防治建议[J].农民致富之友,2013,(09).

[7[丛慧丽.大豆主要病害的发病原因与防治[J]. 农民致富之友,2013,(08).

作者简介:门龙楠,哈尔滨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遗传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综合防治技术菌核病大豆
注意防治大豆点蜂缘蝽
从大豆种植面积增长看我国粮食安全
巴西大豆播种顺利
大豆的营养成分及其保健作用
桑葚菌核病综合防治技术综述
小麦病虫害防治的误区及综合防治技术
桃树病虫无公害综合防治技术
豇豆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分析
赣北地区景观石榴树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及综合防控
液态地膜+甲基硫菌灵对桑椹菌核病的防效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