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转变初中英语教学理念”的几点看法
2014-07-09吴丽雅
吴丽雅
【摘要】信息社会的发展,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为了打好中学生英语知识结构与综合运用能力的基础,培养其良好的品德及終身学习的能力,英语教师应该转变教学理念,根据实际情况积极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大胆创新,敢于实践。关注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过程及学习效果,使其学有所得,学尽其用。
【关键词】传统师生关系 跨文化意识 多元化评价
新课标指出:中学英语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自信心,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语言的基础。
针对目前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改变师生关系的传统定位,努力适应大环境
中国传统文化赋予教师职业“崇高”、“神圣”的形象。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多数教师认为不管他们教什么,学生都必须听。伴随着教学生涯的增长,老师们会越来越习惯于维持自己的“权威”地位,越来越忽略学生的心理感受。
如今,中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很多。随着知识的不断积累和年龄的逐渐增长,他们的参与意识也日益增强,希望和老师共同探索知识的奥秘。讨论型课堂能给予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当他们迷茫于知识的海洋时,老师适时给予点拨、引导,让他们学有所获。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教学活动中,师生的和谐互动可以激发学生对认知的兴趣,拓展思维空间,使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提高知识的运用能力。
在这个学习型的社会中,教师理应重新调整对自己的定位,由“经验型”教师转变为“研究型”教师,坚持不懈地吸收新知识,让自己各方面的“资本”不断增值。同时,重视与学生的沟通,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宽容、接纳学生的过错,以自己独有的个性与学生互动。
二、倡导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培养跨文化意识
“Words do not mean anything by themselves. It is language users who give them meanings.” 中、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差别比较大。中国人的思维偏重整体、形象思维,凭直觉看问题;西方人注重个体分析、抽象思维,用逻辑推理的办法解决问题。中国人把宇宙看成一个整体,它由交织在一起的事物组成;西方人认为,世界是由无数个各自独立又彼此联系的事物构成的。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历史进程、不同的文化积淀形成迥异的语言处理方式。
例如,在学习有关姓氏的知识时,可以拿中英文的排列顺序作比较。中国姓氏:宗姓—辈分—自己的名字(如“陈广联”);英文姓氏:自己的名字—父名—族姓(如“Bill Reis Green”)。又如,有关时间、地址的书写,汉语的顺序是从“大”到“小”:“2014年5月1日”、“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东街菜巷20号”。突出的是从整体到个别的析出关系。而英语的表达顺序恰好相反,分别读作:“the first of May, two thousand fourteen ” 以及“No. 20 on Caixiang, East Street, Licheng District, Quanzhou, Fujian Province”突出的是个别到整体的合成关系。
中西方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宴请、餐饮礼仪方面的习惯亦体现了不同的文化价值观(different cultural values)。中国自古以左为尊,长辈或者地位尊贵的客人坐在左边,为上座,然后依次安排;中国人请客时常自谦:“粗茶淡饭,不成敬意。”西方人以右为尊,男女间隔而坐;女宾客的席位比男宾稍高。客人会称赞饭菜可口以示礼貌。中国人喜欢热闹,许多人围在一起,吃吃喝喝,有说有笑,以酒助兴。西方人用餐时,喜欢优雅、安静的环境,进餐时不发出响声。主人不提倡大肆饮酒。
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多看、多听、多积累,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因素,让学生体验异国文化、艺术、历史、风土人情等,提高学生对英语语言国家文化的敏感度,培养跨文化意识,使学生自觉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中。只有重视文化差异对语言的影响,才能在实际中正确运用语言。
三、减少结构化教学,创设生动有趣的语言情境
英语结构化教学是指将一个完整的句子从结构上解剖,分解成单词、语法、句型等若干个要素教给学生。其优点是要点详细、内容完整,有利于学生应付考试。但是方法僵化,学生容易形成中文式的英语思维定势。从语言教学的角度来讲,不但破坏了语言的完整性和连续性,而且给学生的记忆与理解增加了负担,遏制了英语应用能力,影响语言交流。
如果我们创造性地研究教材,在利教、便学、易记上面下功夫。同时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如多媒体辅助教学,图文声像并茂、教学内容直观、形象,通过大量的信息刺激,就能在学生平静的脑海里激起思维的波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其他如实物、实物投影、VCD、图片等也是不错的辅助教学手段。
另外,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生动有趣的语言情境,有助于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地掌握知识。从而充分体现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为了让学生记住有关问路、指路的常用句型及惯用语,与其强调背诵课文,不如利用平面挂图或者学校周边的道路和场所,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这样一来,他们不但记住了该背的内容,而且提高了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四、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减少“注入式”教法,积极开展“启发式”教学方法,同时养成上课认真做笔记的习惯,为其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注入式”教法俗称“满堂灌”,是指把现成的知识结构生硬地灌输给学生。教学过程始终围绕“教师讲授、解析,学生接受、记忆”的模式进行。
“启发式”教学的含义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取知识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
为了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积极开展“启发式”教学,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要在备课时精心设计问题,抓住主要知识点,课堂上伺机诱导,做到启而有发,问而有答。
比如,在讲授“there be” 句型时,为加深学生对“某地存在某物”的理解。教师可提问学生:“What can you see on my desk / in the classroom?” 学生可能会答:“We can see…..” ,这时,教师紧接着说:“Yes,there are….on my desk.” 结合挂图或多媒体的提示,让学生用“there is / are”造句,由此引申到对周围环境、家中物品的摆放等的简单描述。
其次,教会学生善于做笔记。有的学生没有笔记本,有时记在书上,有时记在练习册或试卷上。复习的时候,没有完整、系统的知识点可查。如果有了专用的笔记本,就可随时查阅、系统地复习。
总而言之,树立正确的素质教育理念,课堂上扩大提问面,提高提问的艺术及纠错技巧,精讲多练。启发思维,引导发现,注意在课堂上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问题由英语水平不同、层次不同的学生来实践,这样的老师可以让大多数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享受主动学习带来的成就感。
五、改变传统的课程评价体系,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及信息的多源化
新课标要求“建立能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包括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我认为,科学的英语课程评价体系应该是,依据人的本质及教学的特殊性,通过课堂教学中师生听、说、读、写活动的开展,对预期的教学目标的实践效果达成梯度的成绩评估。
人的发展是教育教学追求的目标与核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现代教学的要义。实施新课程标准,落实素质教育,不但需要一线的教育工作者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敢于探索,精于创新,提高教师自身各方面的素质,积极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而且必须有教育管理部门的大力支持,不断完善对学生学业考评的形式和内容,使之与新课程标准相对应,而不只是停留在理论上。
如今,教学的主流精神已从单纯地关注知识、关注能力转变为对个性发展、人性教育的关注,以人格和谐发展为核心理念的价值观正逐渐深入人心。其次,英语在互联网的运用,使之对中国人来说,已经不仅仅是一门外语,而是一种工作语言。因此,广大初中英语教师应该转变教学理念,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肩负起基础教育阶段,素质教育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2.
[2]特岗教师招聘考试命题研究中心.教育专业知识[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3]舒白梅,陈佑林.外语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