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氏图书分类法初探

2014-07-09

晋图学刊 2014年1期
关键词:金氏分类法协和

林 林

(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福建福州350007)

金氏图书分类法是由福建协和大学图书馆馆长金云铭先生在20世纪20年代创立并在实践中经过多次修改,最后成为福建协和大学和福州其他相关高校图书分类的基本方法,一直沿用到70年代末。然而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目前关于这一分类法的研究基本上属于空白,这不失为一种憾事。笔者决定对这一分类法做一初步探讨,以引起学术界的注意。

1 金氏分类法创立的过程

福建协和大学图书馆的诞生是与福建协和大学同步的,最初在福州观音井青年会所内,其时课堂讲授多注重课本,图书设备甚为简陋。不过由庄伟才校长捐赠私家藏书数百册,还有各国教授及传教士之寄藏,将这些书储于一小屋称为存书楼,聊资点缀而已。管理者亦不过一两位勤工俭学学生,也只是负责图书出纳的登记工作,无所谓科学之管理。到了民国十年(1921年),学校在鼓山之麓建立新校,存书楼也随之迁入新址,占一大屋,一端截作书库,一端为阅览室,此时的书籍也不过数千册,杂志数十种,仍有勤工学生管理。到了民国十三年(1924年),马陈夫人开始执掌馆务,乃检点书籍,创立新规。民国十五年春,科学馆落成,于是迁馆于科学馆一层,占三大屋,一为阅览室及办公室,一为书库,另一为装订杂志储存室,然所占面积依旧狭小,书籍只能紧塞存储。直至民国十六年(1927年),经过当时的校长林景润先生批准,增拨经费,扩大规模,加聘人员,于是综理有人,人有专责,协大图书馆之根基已固。[1]上述文字初略地向我们展示了协和大学图书馆的早期发展概况,虽然文字不多,我们从中亦可隐约感受到其创建之艰难。

笔者以为从上述文字还可得到另一信息,那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协和大学图书馆开始于民国十三年,也就是马陈夫人开始掌管馆务之始,在此之前的存书楼不过是学校的一个点缀而已,一方面由于所存书籍杂志较少,另一方面则由于缺乏专人管理和先进技术,因此并没有发挥其真正的作用。此时的图书馆,全馆总共才有几千册的图书,而且大部分是以西文印刷的宗教方面的书籍,中文古籍中像样的只是一部《二十四史》、一部《四部丛刊初编》和《十三经注疏》之类。管理制度也不完善,借书和还书都是登记在簿子上。[2]恰巧的是,也就在马陈夫人接管协大图书馆的1924年,金云铭先生考入福建协和大学社会学系,入学不久,就被图书馆吸引住了,恰巧学校要招收部分工读学生到图书馆帮助工作,金云铭先生第一个报了名,主要是负责抄写图书登记卡片和在阅览室值班,由录用的学生排表轮流。当时规定每小时的工钱是二角大洋(后增至二角五分),但同时规定每人在一周里协助工作的时间不能超过十小时;即使这样,他一个月也能挣上十多个大洋,不仅足够伙食费和零用钱的开销,甚至还稍有剩余来添置一些衣服。

就这样一直坚持工作到毕业,对图书管理的各项工作已有了一定的了解。由于平时埋头苦干,认真负责,甚至不计报酬,学校和马陈夫人对他都很满意。一九二八年大学毕业,马上被学校正式聘为图书馆工作人员。[3]金先生也因此成为协大图书馆第一个中国籍的正式工作人员。自此,金先生开始了长达六十年的图书馆学人生涯。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金先生是唯一真正经历了协和大学图书馆从创立到发展全过程的人。

协大图书馆的中文图书由于开始书少用微之故,没有分类。到1925年,才开始进行分类编目。由一两名教员在四部外增三数新类,有些较随意。1927年春,学校发生风潮,使仅有的并不完整的分类散失。于是,书籍分类更无凭借,编目也是一两个助手以意拟编而已。[4]俗话说,处处留心皆学问。也就是在勤工俭学期间,金云铭先生有感于当时图书馆书籍少,规模小,管理混乱,特别是分类上无统一的分类法可循。新书和外文书采用美国杜威的十进分类法,而古籍只分成经、史、子、集四大部分。为了适应图书馆长远的发展需要,金先生参考杜威的十进分类法,结合我国四库法和历代图书简单分类法,积四年多的辛劳编写出《中国图书分类法》一书,于一九二八年六月油印第一版。[5]该分类法“更由教授会组一审查委员会,详细审查一过,略加修正以后,认为满意,乃于是年(笔者注:1928年)夏,先行试用,自是以还,迭有增补,细目分析总以谨严细密为主,”[6]因此可以说,这部金氏分类法是金云铭先生勤工俭学期间的杰作,是他一边要完成大学阶段的学习任务,一边还要完成图书馆的工作,也就是在工作和学习之余完成的这样一部传世之作。

2 金氏分类法的特色之一——分类上继承杜威法

金氏分类法的编撰原则完全仿造杜威分类法,它将所有书籍分为十大类,分别以阿拉伯数字0——9 记号:

0普通类1哲学类2宗教类

3社会科学4中国经、集学5自然科学

6应用科学7美术类8新文学类9史地类

每类复分为九类,另再以各类之通论,如原理、辞典、教授、研究法等归为一类,使得每类亦具有十部,每部之下再析分为十节,这样就将图书分为十类、百部、千节,并分别以阿拉伯数字标明,此为金氏分类法的基本结构。当然,这样的分类还是比较粗线条的,所以金法在节之后,依照以上标准继续分类,这就为金法的发展留下了无限的空间,使得其得以延续半个世纪,因为随着科学的发展,学科类目在不断增加,但这些新的学科都是在旧有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金法只要根据其发展脉络,将新的学科放在旧学科的类下划出新的一类就可以了,这也是杜威分类法的特色之一,金法得以很好地继承。现列举自然科学的一段作为示例:

500 自然科学

520 天文学

523 解析天文

523.4 行星

.41水星

.42金星

.43火星

.44水木二星间之小行星

.45水星

.46土星

.47天王星

.48海王星

.49冥王星

以上这个示例清楚地说明了金氏分类法的分类原则,即以十进制为标准,根据学科的特点进行分类,大家可能注意到在第三位之后的小数点,这个点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表示层进关系的小数点,因为实际上所有的分类号都是小数,而前面不用小数点,到了第三位后加了一个点,第四位起又不加小数点,所以这个第三位之后的点只是为了醒目之用,便于读者在利用中更加快捷地找到自己需要的图书,

3 金氏分类法特色之二——辅助表和著者号码表

按照上述原则将图书进行分类,就编出了一个分类表,这也是金氏分类法的主体部分,为了配合这个分类表的使用,在分类表的后面还附录了两个重要的表格,一为辅助表,另一为著者姓名号码表,这是为了配合主表的使用而设立的。

关于辅助表,我们知道,分类表中许许多多需要细分的类目中,细分的分目许多是相同的或者同一形式的,如果一一都写出,这种无数的重复必然要增加分类法的体积,为了避免这种现象,金先生设立各种辅助表作为这些类目共同的细分表,金法的细分表主要有三种:类别细分表、国别细分表和时代细分表,第四版又增加了中国断代史体裁细分表和版本细分表。关于细分表的适用,笔者以国别细分表举例:

.1中国

.2英国

.3德国

.4法国

.5日本

.6意国

.7苏联

.8美国

.9其他

在分类表中很多分类都是以国别为标准进行分类的,如果一一列出,显然过于繁琐,所以只要在相关类别之后以括号的形式写上“以国分”,那么就表示下一类目就可以仿照上面这个国别细分表进行分类了,比如“327外交政策、国际问题”类目之下就有这个“以国分”的括号,那就意味着接下来的分类就是:

327.1中国外交

.2英国外交

.3德国外交

.4法国外交

.5日本外交

.6意国外交

.7苏联外交

.8美国外交

.9其他国家外交

这样的标记在分类表中还有很多,分别以“以类分”、“以国分”、“以时代分”等一一标出,这样不仅避免了繁琐,有助于分类表的美观,同时也便于编者在编目书目时运用,读者如果掌握了这一方法,在查找图书时也可以自如地运用,也就是说,读者只要知道了分类号和细分原则,就可以熟练地找到自己需要的图书,比如查找日本外交方面的图书,只要直到327代表外交政策,并且这一部分以国细分,那么毫无疑问327.5就是日本外交的相关图书了,因此这又体现了实用的原则,可以说,这个附录的细分表体现了美观实用的原则,这也是对杜威法的又一很好继承。

金氏分类法的另一大特色就在于增加了著者姓名号码表,这在当时的分类法中是比较少见的,因此显得十分超前。对于著者号的使用,金先生采用如下方式:

取作者姓氏首笔划用一拉丁字母表示,末笔用另一拉丁字母表示,作者名字的第一个字首笔划用一个号码代表,末笔则用另一号码代表,这样就构成了一个由两个拉丁字母和两个数字构成的著者号,具体办法如表1:

表1 金氏分类法著者号码表

根据这张表格,我们就可以便捷地给出每本书的著者号,如刘少奇,“刘”字第一笔为上曲,末笔为正直,所以根据上表即为“KT”,“少”字第一笔为正直,末笔为斜撇,所以根据上表即为“57”.刘少奇著作的著者号即为“KT57”。著者号的引入,一方面可以作为同类书的区分号,使之与图书的分类目录相配合,进一步细化了图书的分类,便于读者查找,同时也进一步优化了书架排序,使得架面更为整洁美观;另一方面通过著者号将同一作者的同一类图书排列在一起,使得读者在查找中,可以很快得知该作者同一类型的其他著作,便于读者进行比较研究,大大方便了读者的使用。

4 金氏分类法特色之三——处处体现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

前文已述,金氏分类法之最大特色就在于实在仿照杜威十进分类法的基础上创立的,这种继承主要体现在完全采用了杜威的十进分类法,即先将所有书籍分为十大部类,每类再分为十部,每部分为十门……以此类推。

当然,作为一步具有中国特色的图书分类法,金法处处体现了其中国特色,即充分意识到中国图书的特点和内容对图书进行分类,这些特色首先体现在十大类的划分上,金法十大类的划分基本上沿用了杜法的分类模式(见表2)。

表2 杜法与金法大类划分表

从表2看出,在十大类的划分上,金法基本上沿用了杜法的划分模式,但有一个很大的区别,那就是将杜法400语言类归入到800新文学类下设立890语言学类,而将400专门腾出用于归置中国经集学类图书,这一重大突破的原因就在于在中国几千年文明史上留下了众多的古籍,虽然古人对于这些古籍的分类也提出了一整套自己的办法,但这些办法显然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图书分类的需要,而这些图书又大多数是杂类,内容往往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哲学等多方面,实在无法归入具体的学科类别,且当时作为金氏分类法主要使用单位的福建协和大学图书馆又收藏有数以万计的古籍,如果将这些古籍分别放置于各类,一方面不利于古籍的保护,另一方面也不利于人们查找资料,因此金先生将这类古籍专门归置一类,并按体裁将其分为十部:

410经学420总集430别集440文选450个人文集

460诗选470个人诗集480词曲490旧小说

各部再按照朝代和作者进行细分,查找起来自然十分方便。

金法在十大类的划分上还有一个特色,即从1955年开始的历次修订都在十大类之外,增加了专门一类,即马恩列斯毛经典著作类,将五位革命导师的著作归为一类,并置于十大类之前,以示突出。关于这一分类方式,后来有很多人认为这是“政治优先“的意识,不符合科学,主张将这一类归入哲学类、经济学或政治学类,笔者对于这一主张实在不敢苟同,原因略陈如下:

其一,从学科体系来看,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学说是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批判旧世界、建设新世界、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类彻底解放的科学,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是无产阶级和全人类思想宝库,它涉及的众多学科门类所形成的知识海洋,无论在任何时候都称得上是博大精深。

其二,从实践意义上看,众所周知,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战胜各种艰难险阻,走出了一条走向独立富强民主文明的康庄大道,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凯歌,中国人民洗刷了百年耻辱,中国的世界形象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昔日的“东亚病夫”变为“东方巨人”,昔日对中国的否定和轻蔑也转变为肯定和尊重以至于学习借鉴。这一伟大的历史性变化归根结底就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的结合。

因此,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角度,马克思主义都当之无愧地成为我们事业成功的指导思想,如此渊博的理论放入任何一类都显得不妥,无法展示马克思主义及其一系列发展成果的本来面目。所以只有将其单独立类并置于各类之首,才能显示出其地位,正如金云铭先生自己说的:“因经典著作无所不包,单非哲学或政治经济学所能容纳,且此类出版日渐奇多,旧表将其入‘335.5’有轻重倒置之嫌,故置之诸书之首,以总括全书。”[7]

[1]私立福建协和大学25周年校庆纪念册,第12-13页

[2]金云铭:书城六十载忆旧录,转引自福建省留学生同学会:《寸草报春晖:纪念福建省留学生同学会成立15周年》

[3]金云铭:书城六十载忆旧录,转引自福建省留学生同学会:《寸草报春晖:纪念福建省留学生同学会成立15周年》

[4]协大今日之图书馆,参见《私立协和大学十五周年纪念册》,第53页

[5]金云铭:书城六十载忆旧录,转引自福建省留学生同学会:《寸草报春晖:纪念福建省留学生同学会成立15周年》

[6]协大今日之图书馆,参见《私立协和大学十五周年纪念册》,第53页

[7]林包明.书海一帜:介绍金云铭教授的中国图书分类法[J].福建图书馆学刊,1988(2):16 -19.

猜你喜欢

金氏分类法协和
分类法在高中化学中的应用
《协和呼吸病学》第二版
侦探日记
《协和呼吸病学》第二版
《协和呼吸病学》第二版
K 近邻分类法在岩屑数字图像岩性分析中的应用
基于贝叶斯分类法的股票选择模型的研究
ABC分类法在介入耗材库存管理中的应用
组建“协和队” 促进社会和谐
两碗寿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