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O.史密斯反渗透净水机 水污染最佳解决方案
2014-07-09李禺默
本刊特约记者 李禺默
随着水污染的日益严重和人们对饮水安全的不断关注,家用净水机市场需求量持续增长。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净水设备国内市场销量同比增长50%以上,增幅远超过其他家电品类。面对巨大的市场潜力,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到净水设备的生产销售领域当中。
在净水市场呈井喷式发展的同时,随之而来的净水器价格乱、功能杂、标准缺失等问题也一一浮出水面。据统计,目前全国净水机生产企业大约有3000家以上,其中,中小型净水品牌占绝大多数,由于净水行业门槛较低,使得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日前,A.O.史密斯全球高级副总裁、中国区总裁丁威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现阶段净水行业的准入门槛不高,很多企业都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在经营,并没有太强的竞争实力,加之城镇化建设激活了三四线市场对中、低端产品的巨大需求,但随着品牌竞争的加剧和产品同质化问题的凸显,品牌逐步集中将是必然的发展方向。”
掌握核心技术 方能掌握市场话语权
中国市场的复杂性和城乡经济发展的差异化给众多三四线净水品牌创造了一定的生存空间,但随着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市场的日趋成熟,一些欠缺核心技术的企业将面临利润不断降低的风险,并逐渐退出市场舞台。
据丁威介绍:“纵观A.O.史密斯140年来的发展可以发现,我们发展的比较成功的领域,均是我们掌握核心技术的领域。在公司的发展理念中,对核心技术的研发一直是企业投入的重心。虽然我们在净水领域起步较晚,但仍然在核心技术方面掌握一定的话语权。例如A.O.史密斯近期推出的一款无桶型超大流量长效反渗透净水机就是采用了自主研发的专利技术——MAX3.0长效反渗透滤芯技术。这一技术的优势在于保证费水率为1:1的同时能够有效滤除重金属,且将滤芯寿命延长至3年,是同样达到费水率为1:1产品的其它净水品牌膜使用寿命的三倍。”
目前,净水产品的技术主要集中在膜、泵、水质监测等方面,很多净水企业也在积极的对这些技术进行优化。对此,丁威表示:“我们不能把自己的思路仅仅局限在这几项技术当中,也许未来会有一种技术,不需要膜也可以做出一个更有效的解决方案。如何实现差异化竞争,怎样创造有真正原创性的核心技术和打造有一定门槛的核心技术,这才是A.O.史密斯研发团队面临的最大挑战。”
智能化很难成为竞争唯一优势
2013年,智能电视的爆炸式发展掀起了整个家电产业的智能浪潮,从小家电产品到冰箱、洗衣机、空调等大家电产品都将智能化纳入企业的首要发展战略。但现阶段的智能化大多体现在家电与智能终端之间的交互操作,单纯从技术角度衡量,其技术并不复杂,可复制性较强。
丁威认为:“现阶段,智能化很难被它打造成一个品牌的竞争优势,假如你率先推出一款产品可以接入互联网,但几个月以后大家都可以接入互联网。基于这些功能开发的智能化产品很难成为品牌的核心竞争力。虽然A.O.史密斯也在积极地探索家电的智能化发展方向,但我认为目前最重要的还是基于产品本身的核心技术。”
地毯式采集模式 深耕用户体验
近年来,众多家电厂商热衷于以用户体验来评价产品的优劣,但用户体验是一个很难量化、很难具体来衡量的指标,如果没有具体的制度和措施进行深度挖掘,那么所谓的提升用户体验也仅仅是一句空话。
A.O.史密斯作为净水市场的后起之秀,对于用户体验的采集也有着自己独到的方式。据丁威介绍,A.O.史密斯在用户体验的采集方面有三项举措:第一,对于已上市销售的产品,由市场部组织、工程师参与,定期到用户家中,对各个社会阶层、各个年龄段,以及各个地区的用户进行上门访谈,搜集产品在使用过程中的缺点,及时捕捉用户的使用需求;第二,对于新开发的产品,在产品的研发设计完成后,并不急于投放市场,而是做大批的试验样机,免费投放到用户家中,与用户签订体验协议,允许工程师频繁的定期上门访谈来搜集用户的使用体验,从而发现体验过程中的不足和设计中可能存在的欠缺;第三,对于使用中出现问题且用户已报修的产品,经过公司的维修信息汇总,在每月一次的公司管理层共同参与的产品质量会议当中进行讨论,定期把用户的抱怨、产品的维修信息分门归类进行深入分析。
由于净水产品需要定期更换净化元件,因此,它是一种对后续服务要求较高的产品。对此,丁威表示,A.O.史密斯未来在服务方面的发展方向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要强化产品的自主换芯能力,让产品越来越简单化、人性化,这对净水设备的产品设计是一个挑战;第二,提升配件、耗材购买的便利性,让用户在网络渠道即可随时订购,或是通过电话即可订购。
做净水市场的“苹果”型品牌
当今中国的净水市场,美的、安吉尔、沁园三大品牌的市场占有率较高,但在产品的研发能力方面,一些国际化的净水品牌虽然现阶段在中国的占有率并不高,但研发能力却不容小觑。
丁威表示,这些企业都是我们的关注对象,我们并不希望将A.O.史密斯做成“奔驰”、“宝马”型的奢侈品牌,因为他的消费群体较小;也不希望做成“奥迪”、“桑塔纳”似的大众品牌,过于普及化则缺少价值感。我们对品牌的定位,好比智能手机中的“苹果”,面向中高端的消费层面,谋求市场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