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吃透教材提高能力

2014-07-09杨宇

好家长·青春期教育 2014年6期
关键词:橙汁评语作业

杨宇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因此,我认为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应关注以下几方面:

一、 设计实际背景,使学生置身其中,增加实际体验

新教材中例题、习题的选择素材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非常接近,因此,在教学中,依据实际情况用游戏、表演等实际活动将情境图提供的内容进一步动作化、情境化,使学生全身心地置身于真实的数学活动环境中,增加实际体验,切身感受数学的奇妙与无所不在。

比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过程中,老师拿出一瓶自己调制的橙汁,面对全班孩子问道: “这是什么?”“酷儿!”“鲜橙汁!”孩子们一见,不由大声地回答着。老师:“想喝吗?”孩子们听了哄堂大笑。“想!”几名孩子高声喊着,只怕老师没听见。霎时间,几十双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老师。有几个干脆撅起屁股,伸长了脖子。老师:“来,每个组分点,品尝品尝,评价一下,我称得上调制师吗?”边说边将一壶饮料分别倒入每个组组长的大杯中,于是几名组长在一片催促声中很负责地将饮料分给每位组员。孩子们拿到饮料,便迫不及待地拿起杯子,品尝了起来。有几名心急的孩子动作过猛,差点将饮料晃出杯子。老师:“品尝师们,千万别噎着,慢慢喝!”孩子们又开心地大笑起来。老师:“喝好了吗?大师们,该你们一展身手了,我刚才这一壶中的饮料一共是700克,请你根据口感,猜猜饮料中的纯橙汁、水各有多少克呢?口感怎样?”“老师,我感觉偏涩,所以估计纯橙汁为200克,水为500克,建议多加些纯橙汁。”“老师,我感觉偏淡,可能你把水加得太多了,所以没有买来的橙汁好喝,建议你少放些水,再加些糖。”“老师,我也建议你多加些纯橙汁和糖,那样口感会好些。饮料好喝的关键还是要注意配方。”老师又取出一壶饮料:“我听了同学们的建议,改进了配方,请大家再尝尝。”于是孩子们又开心地品尝起来。即刻,不少孩子高声发表起自己的评价:“口感不错,可以跟外卖的橙汁相媲美了。”“估计现在纯橙汁有300克,水有350克,糖有50克。味道好极了!”“我估计纯橙汁有350克,水250克,糖100克。口感很好。”……孩子们兴奋地发表着自己的看法。“三种成分分别是多少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按比例分配”,老师边说边在黑板上写出了课题。就这样,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经历了尝一尝——评一评——议一议——猜一猜——算一算的过程,心甘情愿地“做”起了数学,研究起“按比例分配的问题”。

如此贴近学生的心灵,怎能不会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呢?熟悉的生活背景不仅调节了课堂气氛,还调整了课堂的教学节奏,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使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达到和谐统一。这哪里像是上数学课?在孩子们的眼里,也许更像是一堂游戏课。这哪里有高高在上的“师道尊严”?在孩子们的心里,也许更像是与好朋友在交流。学生还有什么理由不自主地投入到探究中去呢?

二、用好新教材,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本次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因其具有使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的优点,越来越多的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这一方法。但是,我们在教学实践及听课活动中发现,真正要将小组合作学习行之有效地开展,绝非易事。比如:在合作学习时,小组成员间不具备合作的心理倾向,无法进行有效的互动交流;有些小组的合作学习则成了学优生发挥自己潜能、表现自己才能的舞台,而相对而言的学困生则往往被忽视,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有些小组合作学习,合作之前缺乏必要的前提准备就匆忙展开讨论,小组合作次序混乱,学生发言七嘴八舌,没有中心;有些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内容过于简单,缺乏讨论、研究、交流的价值,学生在合作时无所事事,浪费课堂时间等等。导致这种低效的真正原因并不在于小组合作教学本身,而在于一些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缺乏正确的认识。因此教师除了在理论上对小组合作学习有正确的认识外,还要做好合作学习小组的分组、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实施这几方面工作。

小组合作学习提倡教师当好“导演”,学生当好“演员”,而不再像传统教学所强调的那样,教师为了保持所谓的权威,教师既“导”且“演”,结果是“导”不明,“演”不精,事倍功半,苦不堪言。合作学习从学生主体的认识特点出发,巧妙地运用了学生之间的互动,把“导”与“演”进行了分离与分工,把大量的课堂时间留给了学生,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相互切磋,共同提高。

教师提供了学生交流、合作学习的情景,小组探究的机会,在信息的转换、处理、理解、传递的过程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经常进行对话、交流,在一次次的反馈、纠错中,有利于学生对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的理解和掌握。同时,这样的教学,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注重了过程与方法、学生的情感与学习态度三维目标的整合。老师始终关注学生怎样学习,是不是在积极主动地学习,是否有利于他们创新潜能的发挥,在数学课中是否也融合了其他的一些知识因素,这也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切为了学生的整个生命的成长。

三、 让作业更富“人情味”,让学习洋溢生命气息

对数学作业的批改,我们习惯于用“√”“×”来评判正误,采用百分制量分。此法在评价学生学习成绩,判断解题正误,比较学习差异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但枯燥乏味、缺乏激励性,评价结果带有一定的片面性。不能全面评价一个学生的基本素质、学习潜力。作业的满分仅表示“答题正确”,学生的解题思路、方法、过程、习惯、能力、品质等各方面并不能从分数中体现出来,而这些东西却正是小学生学习潜力之所在。此外,单纯的用“√”和“×”来评价学习思维、学习成绩,影响师生之间思想、情感的交流,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而利用评语能弥补这些不足。评语,是一种作业批阅的方式,便于学生更清楚地了解自己作业中的优缺点,还可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促进学生各方面和谐统一的进步。将评语引入数学作业的批改中,指出其不足,肯定其成绩,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恰当的评语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方法太好了,可要细心呀!”、“解得巧,真聪明”、“你肯定有高招,因为你是我的骄傲”,不责骂质量特别差的作业本,相反,应尽量地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以鼓励的语气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你准行!”“你的进步很大,因为你付出劳动。”“看到你在进步,我万分高兴,希望你更上一层楼。”这种带感情色彩的评语使学生感受到了老师对他的关爱,充满了希望。从而会使其逐渐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学生的作业书写、格式以及算理过程要严格把关。这些是体现良好学习习惯的外在标准。及时用恰当的评语指出作业中的不足之处,能使学生很快的加以改正。对于学生由于粗心出错的现象,首先要肯定其长处,增强自信,再提出殷切希望,改正缺点。

如果学生作业做得又对又好,除了打上“优☆”外,不妨加上各种评语。如“你好棒!”“太妙了!”“very good!”对字写得好,作业正确率高,解题最有创意的学生,打上“best!”。对于这些陌生而新鲜的评语,学生充满了兴趣,自然使其学习数学的优势得到了顺势迁移。

当然,写评语时本身要简洁、明了、自然、亲切、实事求是,充满希望、富有启发性,这样才能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实践证明,数学作业批改中使用评语,可以弥补“√”和“×”判断方法的不足,还能从多方面综合评价学生作业,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形成创新意识;更有利于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种评估方式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并在评估过程中体现素质教育。

这些是我在这几年的数学教学中对新课程的一些体验和心得,许多尝试和改革的实施尚不成熟,还需要继续学习理解标准所倡导的新的教学观念和方法,有效地实施教学。教育家第斯多惠在教师规则中明确指出:“我以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

(作者单位:南京市南湖第三小学)

猜你喜欢

橙汁评语作业
巴西橙汁供应商CITROSUCO西澄打造首届“橙汁节”,开启“橙新生活”新风尚
完形:橙汁真美味
来杯橙汁吧!
快来写作业
正中要害的评语
教师评语
作业
十二星座老师写评语
我想要自由
三十六计第七计:无中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