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大局不含糊
2014-07-09万明
万明
编者按:一年一度的中考即将来临,作文的成败直接关系到语文考试成绩的高低。为了给广大考生提供系统、全面的应试技巧,去年,我们特邀请了南京市参加过中考命题和经验丰富的一线教学名师,特别策划了中考作文考前专题辅导,在老师和学生中反a响强烈。在广大老师和同学们的要求下,今年主要从下列几个方面进行辅导:扣住题眼理思路、就实避虚定内容、选材“三合”需推求、结构巧妙而自然、把握大局不含糊、细节处理见真功。旨在帮助学生全面而快速地掌握考场作文的写作技巧,使学生的作文能够在中考中脱颖而出,从而取得优异的成绩。 写作,是一项关于发现和表现的艺术。其根本的核心在于,你发现了什么,并意图如何去表现你的发现。这个所谓的“什么”,就是文章的主题。
一轮明月,一般人的“发现”,就是“月亮”而已。但在诗人的眼里,这一轮明月,照见的全是浓浓的乡愁。诗人发现了“月亮”蕴含的愁味,于是便会用诗歌的形式去表现长夜无眠的乡愁。如李白的《静夜思》,“思”便是全诗的主题所在。“床前明月光”,引出“思”;“疑是地上霜”,物化“思”;“举头望明月”,动态“思”;“低头思故乡”,明确“思”。可谓,句句有思。
因此,发现主题,并以主题统领表达,是写作的一种基本概念。
这种基本概念,在考场作文中,更是体现得淋漓。
考场作文,是直接给出命题、话题或者材料。那么,考生就必须能够发现命题、话题或者材料中蕴含的自己想要表现的主题,并选择合适的载体,去表达自己发现的主题。学生如果不能发现主题,或者在具体表现中,不能反映主题,便出现考场作文最致命的硬伤——走题或者偏题。
因此,扣题,便是考场作文的“大局”;而把握这个大局,来不得半点含糊。
下面请看一篇学生的习作。
寻 梦
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上云卷云舒。自然的一切给我带来了无穷无尽的乐趣。
十岁那年,由于爸爸工作调动,我们一家迁到了异地。
异乡的天空灰蒙蒙的。每逢六月,焚烧秸秆带来的雾霾天气更是压得人透不过气来,高楼林立的小区旁的排水沟散发出刺鼻的气味。于是我开始想念绿色的故乡。
我的老家在江南的一个小镇,那儿有许多老房子,灰色的瓦片,在安静的画面里舒展。细细瞧去,那黑压压的瓦片缝中偶尔会冒出几个青嫩的“小脑袋”。那时的窗是木格子的,上面覆了张厚厚的黄油纸。犹记那清晨滴水的翠绿芭蕉,屋顶上那些随风摆动向我点头招手的小草……绿色充斥了整个窗框。
每逢夏季,六月的太阳总是想把大地烤焦似的,火辣辣的。夜幕降临,坐在藤椅上在院中乘凉,晚风习习,好不惬意。抬头间,望见了皎洁的月色流淌在万物之间,捧起一汪月光,是洁白的。远处的山脉黑影此时仍清晰可见,真是“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可是每当我回到现实时,心中就是无限的失望。处处是高楼大厦,没有我的格子窗,没有满窗的绿色,只是所谓满街的都市繁华,所有的玻璃,没有触摸黄油纸的滑腻感,只有寂寞的冰冷。
再看远处,山的一边像被人无情地扯下了一块,另一边也被裸露的岩石占领,只有几点绿色在孤军奋战。
我的心里充满着苦涩。那些曾经青绿的自然,都已经毁在愚氓的手里了。我只能看着那仅剩的绿色在满是灰尘的风中,苦命地挣扎。
人类征服自然,却也是在残害自然。可是,当自然被钢筋混凝土覆盖,被烟尘、雾霾占领,当植物不再有立足的泥土,当鸟儿不再有做巢的高树,我们人类终将置自己于世界什么样的位置呢?
我心中无言,眼中有泪。那一刻,我只想回到我的故乡,回到那一片永远绿色盎然的故乡!
【点评】此文,如果不看题目,可谓文辞流畅,意象丰然,端是佳作模样。可是一旦由题看文,就显得文题相殊了。题目“寻梦”,全文无“梦”,更无“寻”。虽然,读者可以替作者思考,这个梦就是保护自然的绿色之梦,可是“寻”字却根本没有着落处。全文只是想念过去的家乡,以及看着眼前的被雾霾遮蔽的异乡产生的情思。所以,此文只能被判为走题作文。
出现走题作文的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种。
一是下笔仓促,未能充分审题,便提笔入文,想一句写一句,写一句忘一句,行文千言,自然便离题万里。
二是点题意识薄弱,甚至是欠缺。从构思角度,没有发现主题,或者没有围绕主题架构文章;从行文的角度,没有用主题去统领自己的表达。
三是没有点题的技巧。点题的技巧,最常用的就是两种,一是明点,二是暗点。如《静夜思》,第一句“床前明月光”,“明月光”便是暗点题目中的“夜”;最后一句“低头思故乡”,“思故乡” 便是明点题目中的“思”。
针对以上问题,对上文进行修改。
第一节,文面虽美,但美得空洞,与文题关联不大,当删去。
第二节与第三节,既然要寻梦,为了快速入题,当应以“梦”起笔,此两节内容移到下文。
第四节,尾句“绿色充斥了整个窗框”,可是读完本节,并没有“充斥的绿色”,故此节应当加强“绿意”的描写。
第五节,无需强调夜晚的故乡,如果构思是“绿之梦”的话,此节全部删去。
第六节和第七节,可以上文的第二节、第三节,进行合并,不过在描写上,应该扣住“绿”字。
第八节至第十节,议论和抒情较重,建议全部删去,改为用形象说话。此外,一定要在此处强化“寻”的过程。
根据意见,经过多次删改,成文如下:
寻 梦
梦里的故乡是江南小镇。
绿水蜿蜒处,歇着几多灰瓦白墙的老宅,静默在蒙蒙烟雨之中。那参差叠压的一片灰瓦上,常有几株或几丛油亮的绿草沐着斜风细雨,摇曳着水乡风情。
那里的窗是木格子的,是不嵌玻璃,只覆厚厚黄油纸的;那里的光影总是绿色的,是晨雾里滴水的绿芭蕉,是夏阳中如伞的绿榕树,是伏在绿荷上的绿纹蛙,是藏在绿草间的绿蚱蜢……
一切是绿,一切是在我的梦中。
梦醒时,却身在他乡。他乡之地,初来时,虽无小桥流水,依然不乏绿意山林、湛蓝天空。而如今,绿意从山林间褪去,湛蓝已哀伤地告别天空。
隔窗而观,灰色的天沉沉地压在残破的山麓,山顶上依稀是黑矮的灌木,模糊糊地抹在山脊线上。山脚下,运送山石的车辆卷起一路烟尘,烟尘中被蚕食的岩壁外露的山体,仿佛正流着黄黑色的眼泪。
恰是六月,窗是不能开的。但秸秆焚烧的呛人气味仍然闯进来,呛出我心中的一片苦涩。看着窗下的道旁树,本应正泛绿意的香樟,挂满沉重的粉尘,全都无生气地在风中颤抖。
我合上眼睛,我希望寻找到那失落在都市中的绿之梦。
带着重温绿之梦的心愿,我踏上了“回乡”的路。汽车颠簸了好几个小时,终于到了,我内心雀跃不已,可……怎么不太一样了呢?高楼大厦取代了老房子,绿水河上飘满了白色的泡沫,芭蕉灰暗了,榕树不见了,绿蚱蜢再寻不着了……噢,我的格子窗也不见了,那曾经装满我整个梦境的绿色全都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满街的都市繁华。当初触摸黄油纸的滑腻感没有了,伸手摸到的是玻璃窗的冰冷。
我的梦似乎已经寻不到了。
为了寻梦,我来到小镇边缘的一座小山。
故乡的山和异乡的山一样,哀苦地站在绿意消残的大地上,满目疮痍,惨不忍睹。山的北麓像被人无情地扯下了一块,另一边也被裸露的岩石占领,只有几点绿色孤独地守在风中。我破碎的梦和着心里的泪在流着。
一位农民模样的乡人从我身边走过,“你要看山啊,得到山的那一面去”。这似乎给了我一些希望,好不容易绕到山后,看到了一小片树林。林子不大,各种树木都有,叶子都还油油地亮着眼睛。 林子里有户人家,大门半开半掩着,几个老人坐在院子里抽着旱烟、聊天下棋。我看见了那似曾相识的板凳,矮小的竹椅,高高的门槛儿。那一刻,天空似乎裂开一角,湛蓝的生气便涌了出来;地上似乎满溢绿色的气息,那么真切地扑面而来,我的心濡润了,如花蕊中的一滴露。淡泊,安静,这才是我心中真正的绿色家园。
但我却只怕这片绿色的后山,也会殒身于开山取利的贪欲中。
唯一值得温暖的是,灰色的现实中,还存着这一片绿地,安放着我记忆中关于故乡的绿之梦。
我愿这一梦不醒,愿这绿之梦能温暖山残水暗的悲伤,还能吹荡起浮漾在绿色晚风中的绿色蛙鸣、绿色稻香、绿色的月光……
【点评】细读改文,大局意识的增强,不仅使得文章紧扣题目,而且各节文字之间的衔接也是更加紧密流畅,每节文字都有非常明确的写作意图——指向“绿之梦”、指向“寻梦”。开篇点题,“梦里的故乡是江南小镇”,以“梦”点“梦”。接着,描写梦中的故乡,紧扣“绿”字,并点出“绿之梦”。然后,从梦中回到现实,运用“灰色”“黑矮”“黄黑色”等与“绿色”相反的色调,以及“烟尘蒙蔽绿意的香樟”,表现现实“绿之梦”的失落,这样就为下文的“寻梦”做了铺垫。在“寻梦”环节中,作者运用照应的手法,将上文梦中故乡的意象,反而写之,既形象地刻画出故乡绿色的消遁,也使得文章的整体感进一步增强,这一点尤其体现出主题意识增强后行文优势。在接下来的寻梦中,作者再一次将“故乡的山”和“异乡的山”进行比较,使得文章前后贯通,更有意识地加深了文章的主题。终于,在乡人的指引下,作者发现了“绿之梦”残留下的温暖,这一点温暖是“寻梦”的结果,又是继续“寻梦”的开始。
通过两篇作文的比较,不难看出,关于主题的“大局意识”是否能够贯彻在行文前中后,直接决定着考场作文的成败。行文之前,当要提炼主题,如2011年连云港市中考作文题“阳光路上”,根据题目中“阳光”和“路上”两个意象,可以提炼出“伴我成长的母爱”“滋养我成长的社会”等各类主题,唯有先从题目中提炼出主题,才能进行文章的具体构思;行文之中,是要以主题意识统领表达,简而言之,就是与主题紧密相关的多写,与主题联系一般的少些,与主题没有联系的一定不要写;行文之后,指的是在平时习作后,一定要以文章表现主题的深广度来重新审视文章,进行修改,在修改中,不断强化自己的写作主题意识。
如此,方才叫“把握大局不含糊”。
(作者单位:连云港市西苑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