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公正与个体发展相互融合的可能性及其实现途径

2014-07-09钟震颖余沁芳

关键词:教育均衡

钟震颖 余沁芳

摘要:教育公正既是社会公正体系中的重要分支与延伸,又是营造社会公正氛围,实现更全面、更广泛社会公正的重要基础。在追求教育公正的过程中,个体的个性化发展需求与教育公正存在相关关系,努力解决两者之间存在的问题,有助于教育公正和个体发展双重目标的实现。研究得出,调整公共政策,促进政策公正和机会均等;尊重个体的受教育权利;秉持差异性发展教育理念等,是实现教育公正和个体发展相互融合的重要保障措施。

关键词:教育公正;个体发展;教育均衡

中图分类号:G40052文献标识码:A

美国著名教育家贺拉斯先生曾说过,教育是实现人类平等的伟大工具\[1\]。教育的作用比任何其他人类发明都要大得多。教育是人们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的重要活动之一。在教育发展进程中,教育公正问题正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倘若教育本身做不到公平公正,将无法发挥其促进社会公正的作用。但是,个性化人才是当今社会发展所急需的,社会文明的重要体现之一就是注重个性的发展。那么,重视个性化人才的教育是否会影响教育的公正性将是一个必须面临的问题。教育公正和个体发展之间的相关性,使两者之间在发展中并存。妥善处理教育公正和个体教育之间存在的问题,有助于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一、教育公正与个体发展的相关性

教育公正是社会公正的重要体现\[2\]。教育公正性不仅是教育系统内部与外部公正的一种复合,而且也是在理念与制度两个层面含义的复合。从本质上来说,教育公正的标尺是在个体发展上的公正\[3\]。因此,教育公正和个体发展并不是相互矛盾的两个主题。在价值目标、研究对象和现实标准三个方面,教育的公正性和个体的个性发展是存在相关性的。

(一)价值目标的相关性

针对个体的教育和教育公正在价值取向上是相同的:想要教育公正得到更好地体现,就必须在更大范围内针对个体实施个性化教育,充分保障个体的个性发展,才能最大程度上实现教育公正。

只有当个体发展的价值观和教育公正的价值观达到一致时,教育的最终意义才能得到充分体现。在社会公正的前提条件下,个体的潜力可以得到保障和发展,教育的存在也就具有了更大的可能性。个体可以凭借自身的能力在社会上寻得一席之地,自身的创新能力也可以在社会中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这才算是达到了针对个体差异的个性化教育的最全面的体现。

(二)研究对象的相关性

在教育公正视野下,个体发展的主要研究对象是针对那些在教育权利分享方面没得到充分重视和尊重的群体。使在教育过程中教育权利未能得到重视的个体可以重新得到尊重,是教育公正和个体发展研究都需要关注的问题。教育公正为我们研究个体发展提供了一个新颖的视角。要实现自身受教育的权利要得到重视,唯有个性的展示才是最佳选择。针对个体发展的个性化教育就是要让个体的个性得到充分诠释。

(三)现实标准的相关性

教育公正的现实标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教育的实施能否对个体间的合理差异性进行保障;能否对受教育群体的发展产生有利影响;能否认同受教育群体的主体性。个体发展的研究标准就是遵循个体具有合理差异性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将个体的主体性发挥出来,最终实现受教育个体的社会价值和自身价值的和谐统一。由此可见,教育公正和个体发展在现实标准上存在相关性。

二、教育公正视野下个体发展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我国的教育现状来看,基于个体的发展过程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忽略了个体的差异性,具体表现在教育目的观的狭隘性、教育模式的单一性和教育环境的刻意性三个方面。

(一)教育目的观的狭隘性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我们把“崇善”作为教育目的的最高范畴,在教学认识和教学方法论上重内省而不重外求。在个体发展方面,传统教育比较侧重群体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个性的发展。由于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教育目的忽略了个体价值,也忽略了针对个体的创新性精神和独立自主能力的培养,过多地偏向于社会价值。这种观念造成在实践过程中,教育忽略了个体在发展过程中的兴趣爱好,更多地为了迎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阻碍了个体的全面发展;并且不重视个体的精神世界,最终阻滞了个体的个性发挥。从某种含义上说,这种观念是从根本上否定了个体的存在价值,对个体的人格和个性培养产生了不良影响。例如,在教育实施过程中,通常将培养个体的理性能力作为首要目标,忽略了个体的情感、直觉和兴趣等其他感性因素。

人类个体的发展影响到群体的发展,如果个体没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就会延缓群体的发展,拉低总体发展水平。而传统文化教育观中的主体一直排斥个体,它所重视地只有国家和社会。当今的社会主题就是对个体给予高度关注,教育主体不再仅仅针对国家和社会这些群体,还包括个体。从哲学角度来看,这体现了社会对于受教育主体的充分尊重;从社会学角度来看,这体现了对于教育公正的追求;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体现了个体对于新知识学习的渴望。要推动当今社会不同文化繁荣,要加强对各种群体的建设,就必须实现个体的身心能够健康向上的发展,努力保障并提升个体的生活质量,这也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二)教育模式的单一性

教育模式是在一定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对教育过程组织方式所作的一种简要表述。教育的目标是对人才进行培养,不是一种单纯的社会活动。教育具有繁杂的特质,这取决于社会和个体的繁杂性。培养一个具有个性化的个体,必须认识到个体自身的繁杂性,这决定了对个体的培养是多样性的。如果对个体的培养采取单一的模式,那对个体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都是不公正的。

然而,很多时候教育不但没有唤醒个人的智慧,反而鼓励个人去沿袭某种模式,因而阻碍了个人发展,使他无法将自身作为一项整体的过程加以理解\[4\]。在教育实施过程中很多时候就是按照这种模式去培育个体,其产生的不良后果就是导致所有个体在精神和思想上变得一致而缺乏创新精神,导致个体不再进行独立思考而是一味的盲从;导致个体习惯了接受而不是选择去独立创造;导致教育并不注重对个体独特个性的培养,这阻碍了个体的发展,同样也是对个体自由的不尊重。

(三)教育环境的刻意性

在教育活动中,自主创新性能力的培养只有在良好的心理环境下才可以得到最好的发挥。心理环境包含了教学氛围、人际关系和群体规范等,主要指在教育实施过程中的软性环境。教育环境的刻意性主要指具有一定目的性去为个体发展制造环境,这对于个体发展极为不利。轻松和自由的教育环境可以为个体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进一步鼓励个体更好的、积极向上的发展。

美国心理学家班尼认为,如果一个集体的气氛是友好的,相互理解的,相互支持的,那么集体对于动机、工作表现和成就的影响就会是积极的\[5\]。这表明在教育实施的过程中一旦形成了良好的、积极向上的教学氛围,就可以更大程度地鼓励个体去主动学习,而且这个效果带来的好处会一直存在,对个体的发展在无形中起到了推动作用。但是同时也要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受教育个体的学习主动性都会被出现的种种环境因素所影响,这些因素带来的后果具有两面性,既可以使个体更加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也可以使个体对学习的兴致降低。所以为了个体的更好发展,我们必须在教育过程中保障良好的教学氛围、人际关系和群体规范。

三、教育公正与个体发展相互融合的措施

公正的教育是个性化的教育\[6\]。因此,必须保障教育公正与个体发展的相互融合,才能使两者并存并得到发展。

(一)调整公共政策,促进政策公正和机会均等

一个国家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政策决定教育公正的水平。教育制度对受教育者的权利和义务进行了严格的规定,假如制度存在问题,则其范围内的权利和义务也不会顺利落实;具有强制性特征的教育政策,它的正确性与合理性,更对受教育者的学习态度具有极大的影响,从而间接对教育公正的落实产生影响。因此,教育公正的实现,还应注意三点:一是坚决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相关部门应该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对课程设置进行调整,改变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二是在分配招生指标时尽量做到公平合理,不同地区的人们应该享有相同的权利;三是逐步实现“终身教育”,使国家的教育资源对外开放,人们可以利用国家提供的多种形式参加教育。国家应该采取多种办法,使教育形式多样化,教育阶段层次化,可以满足不同人的教育需求,建设完善的教育体系。只有保障了政策公正和机会均等,教育的公正性和个体发展的差异性才能在矛盾与发展中并存,才能相互融合。

(二)尊重个体的受教育权利

使每一个受教育者的个体价值得到充分体现是教育公正的内在要求和核心意旨。教育过程就是把既定的客观现实文化整合成系统性的知识体系,促使包括个人能力、认知态度等内在的潜能得以发掘和不断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过程也可以说是将客观的文化元素内化为受教育者主体性知识的过程。由于每一个受教育者的价值观和所处的文化背景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他们对于生活的期待以及各自所设定的人生目标也是不尽相同的。教育公正力求达到和实现充分保障每一个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把制度化和体系化的教育同每一个受教育个体的现实需求紧密地结合起来,并使得他们的个体价值得到充分实现。

(三)秉持差异性发展教育理念

1. 增加教育投入,均衡资源配置。增加教育投入主要指对于教育资源的投入。良好的国家教育形势可以有效地促进社会向前发展,教育在社会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国家应保证教育先行,并且这一做法也是国家应该负有的社会责任。由于种种原因,全国各地的教育资源严重不均衡,致使各地接受教育情况存在着不平衡现象。具体来讲,教育均衡包括生均教育经费投入、校舍、教学实验仪器设备等的配置均衡,也包括教师、学校内部管理等教育的“软件”的配置均衡\[7\]。

从我国教育发展的现状来看,导致教育不公正的外在因素主要包括各地区发展差异性严重,教育资源无法做到均等分配等。针对这种状况,我们必须推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将义务教育落实到每个地区的个体,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最终将教育公正彻底落到实处。所以,要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对义务教育的转移支付力度,更要力促建成义务教育的专项转移支付制度,同时建立使用情况的专项检查监督制度。鉴于这个情况,我们还需要对教育资源进行公正地分配。教育制度必须保障薄弱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考虑到我国当前的国情,我们应在坚持公正的理念下结合市场与计划对教育资源进行更完善的分配。国家不但应该重视教育投入问题,而且还应该注意到教育资源的配置现象。中央政府应制订有效措施,调节不同地区之间教育资源不均衡现象,使不同地区间的教育资源趋向平衡。主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缩小地区间的经济距离;二缩小地区间的学校差距;三是缩小地区间的知识差距。只是首先解决经济方面的距离,才能有利于解决知识方面的差距,而缩小地区间的学校差距则主要是指对于我国东部和西部地区的学校,尽量使其在教学设施、教学质量、教学水平上趋于平衡。

2. 完善补偿制度,保障弱势群体。实现教育公正,不但要重视教育资源配置上的公平,而且也应该实行国家救济制度,以及制订一些优惠政策,保证社会的发展。我们在理解公民权利方面的公正时,有时只注意到形式方面的公正,但在实际生活中却并没有实现公正。这些不公正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国家政府部门颁布的政策不公正。由于当前社会上存在着许多不平等现象,造成了弱势群体的产生。国家部门应该重视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主要包括位于边远地区的农村学校、家庭贫困人员的子女教育、残疾儿童的教育、流动人员的子女教育等。政府应建立完善的资助系统,并制订相应的补偿措施,集中资金用于教育补偿。同时制订有效措施帮扶家庭贫困学生,对于来自贫困地区或家庭的学生实行贷学金制度;在非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要制订灵活多样的收费制度,保证弱势群体接受教育。对贫困家庭或贫困地区的学生实行多种形式的资助政策,保证这些学生按时接受义务教育,享有同等受教育权利。

3. 提高教育者素质,确保教育行为公正。对于教育公正的研究,主要是有关于教育资源的分配是否均等和个体的教育机会是否公正,基本上都忽视了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个体受教育的对待情况,即教育者是否履行了教育的义务。要做到教育公正,必须在拥有社会给予的保障的前提下,对施教者的品德和行为进行观察和考核,因为他们在施教过程中的不公正会深切影响到个体受教育的权利。教育公正需要依靠施教者的职业道德去加以落实,蕴含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要充分尊重个体,毫无例外。因为每个个体都具有属于自己独特的人格\[8\]。第二,对个体进行公正的评价。如何判断个体在学习水平和素质能力方面是否取得成效,这依赖于施教者的公正评价。第三,对个体进行充分的了解。在教育过程中的很多不公正现象都是因为施教者对于个体的不了解导致的。第四,要从实际出发,根据个体差异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对个体因人而异进行因材施教,这样才可以全方位的去开发每个个体的能力以让其得到多方面的发展。这并不是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施教者对于个体要差别对待,持不平等态度,而是更应该在教学中更加遵循个体差异原则。

\[参考文献\]

\[1\]夏建文.论教育公平对和谐社会的基础性作用\[J\].改革与开放,2010(1):3132.

\[2\]仇桂且.科学发展观的教育公正取向探析\[J\].科技视界,2013(33):96.

\[3\]苏君阳.论教育公正的本质\[J\].复旦教育论坛,2005,2(5):3336.

\[4\]克里希那穆提.一生的学习\[M\].张南星,译.北京:群言出版社,2005:6.

\[5\]张铃钤.如何创建一个积极的课堂学习环境\[J\].当代教育论坛,2004(4):5455.

\[6\]姚莉, 申玮, 李金林.高校教育公平影响因素及改善建议\[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7):118121.

\[7\]冉隆锋.“教育公平”辨析\[J\].基础教育研究,2011(3):35.

\[8\]武少侠.论人的全面发展与人格教育\[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0(11):142146.

(责任编辑王婷婷)

猜你喜欢

教育均衡
教师交流轮岗制实施困境管窥
让教师流动不“被动”
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轮岗交流政策的理论价值与现实困境
改善农村初中英语教育现状的思考
县域义务教育均衡的质性策略探寻
教育均衡发展: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