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种杀菌剂及其复配制剂对葡萄黑痘病菌的生物测定
2014-07-09王艳刘丽萍
王艳+刘丽萍
摘要:本文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五种杀菌剂对葡萄黑痘病菌(Sphaceloma ampelinum de Bary)的室内生物活性。结果表明:12.5%腈菌唑EC,32.5%烯唑醇WP的EC50分别为 0.0507微升/升、0.0839微升/升 ;20%银果WP和20%银泰EC的EC50分别为34.1597微升/升、62.1856微升/升。均高于 50%多菌灵WP的生物活性。根据“按比例混合法”复配银泰和腈菌唑,结果表明:银泰和腈菌唑按5∶1比例复配有明显增效作用,其共毒系数大于200。按1∶1,1∶2比例复配略有增效作用,其共毒系数大于125。
关键词:葡萄黑痘病菌; 银泰;腈菌唑; 复配制剂
基金资助: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C201129)
中图分类号:S4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09-20-2
葡萄黑痘病是由葡萄痂圆孢(Sphaceloma ampelinum de Bary)侵染引起的,是当前葡萄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此病分布广,发生普遍,我国所有的葡萄产区几乎均有发生,在多雨潮湿季节发病尤其严重。黑痘病菌常造成葡萄新梢和叶片枯死,果实品质变劣,产量下降,在生产上一般造成10%~30%的产量损失。生产上防治葡萄黑痘病的常用药剂由于长期单一使用造成了葡萄黑痘病菌对其产生了抗药性,防治效果大大降低。当前葡萄生产提倡无公害化,对药剂提出来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高效、低毒、低残留,而且更要与环境的相容性好,本文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五种杀菌剂对葡萄黑痘病菌的室内生物活性,其中银果、银泰为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仿生农药, 通过银泰和腈菌唑复配,筛选出了效果较好的复配制剂。如果这些复配制剂田间试验效果可靠,将为生产上防治葡萄黑痘病提供交替轮换使用的药剂,具有很好的生产应用价值。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供试菌株。葡萄黑痘病菌(Sphaceloma ampelinum de Bary)由山东省农业仿生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提供;供试药剂。20%银泰EC(山东省农业仿生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提供);20%银果WP(山东京蓬药业有限公司出品);12.5%腈菌唑EC(山东联合农药工业有限公司生产);32.5%烯唑醇WP(西安美邦农药有限公司产品);50%多菌灵WP(威海韩孚生化农药有限公司生产);培养基。选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
1.2试验方法
室内抑菌试验,采用生长速率法。
1.2.1室内单剂的毒力测定 菌种的培养和菌饼的制备。选皿底平坦,直径为6厘米的洁净培养皿,经干燥灭菌,在无菌操作条件下,倾入PDA培养基,制成平板,待冷凝后接入供试菌种。置26℃左右恒温培养箱中培养,待菌丝均匀布满培养皿时,用直径0.4厘米的打孔器,在上述菌落边缘切下带菌培养基即为菌饼;带毒培养基的制备。带毒培养基的制备均在无菌条件下进行。每种药剂取5~6个浓度梯度,将计算好的一定量药剂加入40℃左右的PDA培养基中,充分振荡均匀后,倾入直径6厘米的灭菌培养皿中。每浓度重复3~4次,以加入无菌水的作为空白对照;菌饼的移植。待上述含毒培养基冷凝后,用接种针每皿一饼移入不同浓度的带毒培养基中,置26℃左右恒温培养箱,待对照长满时,测量菌落直径;菌落直径的测量及计算方法。每个菌落按十字交叉法测量2次,以其平均数代表菌落的大小。计算抑菌率。抑菌率的计算公式如下:
纯生长量(厘米)=菌落的平均直径-菌饼直径
抑菌率(%)=(对照纯生长量-处理纯生长量)/对照纯生长量 ×100%
毒力方程的计算。以药剂的浓度对数值为x,抑菌率的机率值为y,用Excel软件计算,求出供试药剂的直线回归方程、相关系数、有效中浓度EC50 及EC95。
1.2.2 杀菌剂复配剂的室内毒力测定 将银泰与腈菌唑参照其其毒力测定的剂量梯度配成1∶10 、1∶2、1∶1、5∶1 四种比例的复配药剂,参照1.2.1的方法进行复配剂的室内毒力测定。
1.2.3 共毒系数(CTC)的计算 本试验采用孙云沛法,即先求出各药剂的毒力回归方程,再求得有效中浓度,按下列公式计算:
共毒系数(CTC)=A的EC50×B的EC50×100 / M的EC50(A的EC50×PB+B的EC50×PA)
式中:A-复配剂中的一种杀菌剂的EC50
B-复配剂中的另一种杀菌剂EC50
M-复配剂的EC50
PA -复配剂中杀菌剂A的百分含量
PB-复配剂中杀菌剂B的百分含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单剂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用Excel软件计算各单剂的毒力直线回归方程、相关系数、有效中浓度EC50 及EC95。单剂结果见(表1), 由表1可知12.5%腈菌唑EC,32.5%烯唑醇WP的EC50最小,均在0.05微升/升左右;20%银泰EC,20%银果WP的EC50较小,为50微升/升左右;50%多菌灵WP的EC50较大,大于100微升/升。
2.2 复配剂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用Excel软件计算混剂的毒力直线回归方程、相关系数、有效中浓度EC50及共毒系数(CTC),结果见(表2)。
根据潭福杰对共毒系数类型的划分标准,CTC≥170为明显增效,120≤CTC<170为略有增效,70≤CTC<120为相加作用,CTC<70为拮抗作用。由共毒系数可以看出,复配剂按5∶1比例混合表现为明显增效作用。1∶1和1∶2比例复配抑制葡萄黑痘病菌效果优于单剂,建议进行深入的田间试验后可以推广使用。
3 讨论与结论
一般情况下作用方式不同的杀菌剂混剂的增效作用程度显著大于作用方式相同的杀菌剂混剂的增效作用。腈菌唑是具保护和治疗活性的内吸性三唑类杀菌剂。主要对病原菌的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起抑制作用。银泰抑菌的作用方式不同于麦角甾醇合成抑制类杀菌剂,在低、中浓度下对病菌细胞电解质的渗透和细胞壁麦角甾醇的合成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排除了药剂对病菌细胞膜通透性和细胞壁麦角甾醇合成的影响。
银泰是仿生合成的新型农用杀菌剂,是抑制多种作物病原真菌的高效、低毒、低残留、与环境友好的新型仿生农药。在防治葡萄黑痘病菌时,本试验通过大量预备试验,首次通过银泰和腈菌唑的不同比例复配筛选出高共毒系数的制剂配方。提高了室内生物活性,将有利于降低了生产成本和药剂对环境的压力,延缓葡萄黑痘病菌抗药性的持续产生。
已经有试验表明,有些杀菌剂应用离体既室内生测有效,活体既田间试验无效。而另外一些杀菌剂室内生测抑菌作用不明显,田间条件下却有效。这可能是因为室内离体条件下测得的仅是药剂与病原菌相互作用的结果。而田间试验中,则主要是药剂、病原菌和农作物三者相互作用得结果。本试验筛选的配方尚属首次,为生产实践提供理论基础,深入的田间防治效果研究尚未进行,有待进一步证实。
参考文献
[1]陈义挺,陆修闽,金光等.美国红提子葡萄黑痘病的侵染与防治[J].福建果树,1999,(3):47.
[2]邱益三,范亦刚,于树璋.葡萄黑痘病的药剂防治试验[J].江苏农业科学,1994,(5):39.
[3]韩春梅.红地球葡萄黑痘病的发生与防治[J].落叶果树,2002,(5):54.
[4] Sun,Y.P.&E.R.Johnson [J] Econ.Entomol.1960,53:887.
[5]谭福杰,尤子平.农药复配与复配农药[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1987, 10(增): 95~99.
[6] Gisi,U.,Synergistic interaction of fungicides mixtures.Phytopathology,1996,86(11):1273-1279.
[7]叶滔, 马志强,毕秋艳等.植物病原真菌对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SBIS)杀菌剂的抗药性研究进展[J]. 农药学学报 2012,14(1)1:16.
[8]张龙,,孟昭礼,李健强等.拟银杏杀菌剂绿帝和银泰抑制小麦纹枯病菌机制初探 [J] 麦类作物学报,2003,23(4):109-112.
[9] 孟昭礼,罗兰,尚坚等.人工模拟杀菌剂银泰对10种植物病原菌的室内生物测定[J]. 莱阳农学院学报,1999,16(2):124-126.
[10]李玉平,冯俊涛,邵红军等.25种菊科植物提取物对3种植物病原菌得药效试验 [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1(5):125.
作者简介:王艳,硕士学历,黑龙江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学院,实验师,研究方向:植物保护和植物营养。
网络出版时间:2014-4-29 14:23:00
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22.1186.S.
20140429.1423.006.html
一般情况下作用方式不同的杀菌剂混剂的增效作用程度显著大于作用方式相同的杀菌剂混剂的增效作用。腈菌唑是具保护和治疗活性的内吸性三唑类杀菌剂。主要对病原菌的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起抑制作用。银泰抑菌的作用方式不同于麦角甾醇合成抑制类杀菌剂,在低、中浓度下对病菌细胞电解质的渗透和细胞壁麦角甾醇的合成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排除了药剂对病菌细胞膜通透性和细胞壁麦角甾醇合成的影响。
银泰是仿生合成的新型农用杀菌剂,是抑制多种作物病原真菌的高效、低毒、低残留、与环境友好的新型仿生农药。在防治葡萄黑痘病菌时,本试验通过大量预备试验,首次通过银泰和腈菌唑的不同比例复配筛选出高共毒系数的制剂配方。提高了室内生物活性,将有利于降低了生产成本和药剂对环境的压力,延缓葡萄黑痘病菌抗药性的持续产生。
已经有试验表明,有些杀菌剂应用离体既室内生测有效,活体既田间试验无效。而另外一些杀菌剂室内生测抑菌作用不明显,田间条件下却有效。这可能是因为室内离体条件下测得的仅是药剂与病原菌相互作用的结果。而田间试验中,则主要是药剂、病原菌和农作物三者相互作用得结果。本试验筛选的配方尚属首次,为生产实践提供理论基础,深入的田间防治效果研究尚未进行,有待进一步证实。
参考文献
[1]陈义挺,陆修闽,金光等.美国红提子葡萄黑痘病的侵染与防治[J].福建果树,1999,(3):47.
[2]邱益三,范亦刚,于树璋.葡萄黑痘病的药剂防治试验[J].江苏农业科学,1994,(5):39.
[3]韩春梅.红地球葡萄黑痘病的发生与防治[J].落叶果树,2002,(5):54.
[4] Sun,Y.P.&E.R.Johnson [J] Econ.Entomol.1960,53:887.
[5]谭福杰,尤子平.农药复配与复配农药[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1987, 10(增): 95~99.
[6] Gisi,U.,Synergistic interaction of fungicides mixtures.Phytopathology,1996,86(11):1273-1279.
[7]叶滔, 马志强,毕秋艳等.植物病原真菌对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SBIS)杀菌剂的抗药性研究进展[J]. 农药学学报 2012,14(1)1:16.
[8]张龙,,孟昭礼,李健强等.拟银杏杀菌剂绿帝和银泰抑制小麦纹枯病菌机制初探 [J] 麦类作物学报,2003,23(4):109-112.
[9] 孟昭礼,罗兰,尚坚等.人工模拟杀菌剂银泰对10种植物病原菌的室内生物测定[J]. 莱阳农学院学报,1999,16(2):124-126.
[10]李玉平,冯俊涛,邵红军等.25种菊科植物提取物对3种植物病原菌得药效试验 [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1(5):125.
作者简介:王艳,硕士学历,黑龙江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学院,实验师,研究方向:植物保护和植物营养。
网络出版时间:2014-4-29 14:23:00
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22.1186.S.
20140429.1423.006.html
一般情况下作用方式不同的杀菌剂混剂的增效作用程度显著大于作用方式相同的杀菌剂混剂的增效作用。腈菌唑是具保护和治疗活性的内吸性三唑类杀菌剂。主要对病原菌的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起抑制作用。银泰抑菌的作用方式不同于麦角甾醇合成抑制类杀菌剂,在低、中浓度下对病菌细胞电解质的渗透和细胞壁麦角甾醇的合成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排除了药剂对病菌细胞膜通透性和细胞壁麦角甾醇合成的影响。
银泰是仿生合成的新型农用杀菌剂,是抑制多种作物病原真菌的高效、低毒、低残留、与环境友好的新型仿生农药。在防治葡萄黑痘病菌时,本试验通过大量预备试验,首次通过银泰和腈菌唑的不同比例复配筛选出高共毒系数的制剂配方。提高了室内生物活性,将有利于降低了生产成本和药剂对环境的压力,延缓葡萄黑痘病菌抗药性的持续产生。
已经有试验表明,有些杀菌剂应用离体既室内生测有效,活体既田间试验无效。而另外一些杀菌剂室内生测抑菌作用不明显,田间条件下却有效。这可能是因为室内离体条件下测得的仅是药剂与病原菌相互作用的结果。而田间试验中,则主要是药剂、病原菌和农作物三者相互作用得结果。本试验筛选的配方尚属首次,为生产实践提供理论基础,深入的田间防治效果研究尚未进行,有待进一步证实。
参考文献
[1]陈义挺,陆修闽,金光等.美国红提子葡萄黑痘病的侵染与防治[J].福建果树,1999,(3):47.
[2]邱益三,范亦刚,于树璋.葡萄黑痘病的药剂防治试验[J].江苏农业科学,1994,(5):39.
[3]韩春梅.红地球葡萄黑痘病的发生与防治[J].落叶果树,2002,(5):54.
[4] Sun,Y.P.&E.R.Johnson [J] Econ.Entomol.1960,53:887.
[5]谭福杰,尤子平.农药复配与复配农药[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1987, 10(增): 95~99.
[6] Gisi,U.,Synergistic interaction of fungicides mixtures.Phytopathology,1996,86(11):1273-1279.
[7]叶滔, 马志强,毕秋艳等.植物病原真菌对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SBIS)杀菌剂的抗药性研究进展[J]. 农药学学报 2012,14(1)1:16.
[8]张龙,,孟昭礼,李健强等.拟银杏杀菌剂绿帝和银泰抑制小麦纹枯病菌机制初探 [J] 麦类作物学报,2003,23(4):109-112.
[9] 孟昭礼,罗兰,尚坚等.人工模拟杀菌剂银泰对10种植物病原菌的室内生物测定[J]. 莱阳农学院学报,1999,16(2):124-126.
[10]李玉平,冯俊涛,邵红军等.25种菊科植物提取物对3种植物病原菌得药效试验 [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1(5):125.
作者简介:王艳,硕士学历,黑龙江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学院,实验师,研究方向:植物保护和植物营养。
网络出版时间:2014-4-29 14:23:00
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22.1186.S.
20140429.1423.0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