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无声 潜入心灵
2014-07-09吴建强
吴建强
中华古典文献传承着中华文化的精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所提炼出来的理论化或非理论化的,影响整个社会的,具有稳定机构的共同精神、共同的心理状态、共同的思维方式和共同的价值取向等精神成果的总和。”然而,当今社会环境下,教育教学中普遍存在唯急功之速成,无信仰之追求的现象,究其原因是其没有榜样去学习,没有环境之熏陶,所见皆为黑色灰色反面负面的事件,这就使得我们的教育教学,尤其是肩负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使命的语文教学显得更为重要和必要。
中学阶段的文言文篇目之多,时间跨度之大,覆盖面之广,内涵之深,都应该是教育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精神的经典范本。这些优秀作品可以引领学生探寻中华文化之根源,进而培养学习的兴趣,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进而培养学生成为有着中华民族传统的性格、精神和意志品质的炎黄子孙。
1.传统美德。“文化包括了道德,道德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是道德的躯体,道德是文化的灵魂。”(王殿卿《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的现代化》)比如,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远从圣人开始“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就体现了圣人主张入世救国,以改变天下为己任,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和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坚韧品质,到亚圣主张“乐民之乐,忧民之忧”,而爱民之心即爱国之情。再到后来的《离骚》屈子“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辛弃疾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皆源自诗人的拳拳爱国赤子之心。岳阳楼上,范仲淹“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更是体现了诗人忠其君怜其民的爱国热忱。如今的中学生身处和平之年,民族国家意识淡薄,不知虽然我们已收回了香港和澳门,但当今世界还有民族之间战争爆发的可能。因此,教师要将这些爱国主义内容与现实相结合,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的高度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
2.人生价值观。高中文言文篇章是树价值观之典范,立人生观之楷模。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公私观、荣辱观、义利观和生死观等。如《论语》“克己复礼”告诉我们要克制自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传递着孟子对人生得志与失意的认识。《屈原列传》记屈子为理想而奋斗至死不渝的精神,以及积极的人生价值观。
今天的中学生大部分生活优裕,难有忧患意识,抗挫能力更差。巴尔扎克说,“挫折就像一块石头,对于弱者你却步不前,对于强者你却是垫脚石,使你站得更高。”《伶官传序》《阿房宫赋》《六国论》等名篇让学生懂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具有忧患意识。所谓“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等训诫于今人更像振聋之警钟。
3.民族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厚德载物的宽容态度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追求。例如:《离骚》中“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的坚持正道到死不变的精神追求;《苏武传》中苏武坚守民族气节的不屈抗争;《惠子相梁》中惠子的高洁志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范文正公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愚公移山》中愚公一家不畏险阻的大无畏斗争精神;《曹刿论战》中的取信于民。这些思想具有经久不衰的顽强生命力,它们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源泉,都可以拿来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有着卓越的楷模意义。
4.隐逸思想。深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人生价值观:“进而孔孟,退而老庄。”即要么入世为宦,匡扶社稷,建万世之功名;要么淡泊名利,退隐山林,求精神之自足。如王羲之《兰亭集序》表达隐逸山林与自然同化的情怀,“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摆脱生死之痛。陶渊明用《归园田居》《归去来兮辞》表达自己向往归隐的情怀,“误落尘网中”“性本爱丘山”“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淡泊功名,以自我精神自足为乐,东皋舒啸,清流赋诗,宁曳尾于塗中,也不投身黑暗浊流而染其身。遗世独立,羽化登仙。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教师应当正面引导学生以其品行为榜样,发扬先人的楷模作用。
5.审美情趣。文言文中的美多种多样。仅一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已令我们目不暇接了:《长恨歌》中凝聚现实深沉之美;《湘夫人》中洋溢浪漫真情之美;《蜀相》《阁夜》中蕴含沉郁顿挫之美;《春江花月夜》中飘逸着宁静之美;《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挥洒出想象瑰丽之美。还有《出师表》中孔明的忠君之诚,《陈情表》中李密的至孝之心,《祭十二郎文》中退之叔侄之谊,此皆为世间至情之美,读之能不令人潸然泪下?名家们谱写了中华民族至真至纯的审美情趣。无论是寄情山水、崇尚自然,还是关注人生、体察世情,无不彰显出深沉的美学积淀。通过认真教授,教师定能润物无声;通过认真品读,其美必定可以潜入学生心灵。
关于如何渗透,我谈几点粗略的看法:
(1)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妨从文言字词这个必要的教学环节入手,去探讨学习汉字的起源开始,再逐步深入,去探寻我们民族的文化传统。如《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探源各自的姓氏文化。
(2)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德育目标设定,以此来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爱情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进而达到让学生自觉传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目标。如在教授《氓》时,要让学生认识到那位女子开始对美好爱情的热切渴求,并为之付出努力;但当她面对已经无法挽回的失败婚姻时,她毫不留恋,毅然决然,“亦已焉哉”。以此培养学生有一个纯洁而理智的爱情观。
(3)既要树正面的榜样,也不可忽视立反面的典型。《大铁椎传》中的“大铁椎”豪迈直爽,侠义之风令“宋将军”折服,更令学生崇拜不已;而《齐人有一妻一妾》中的齐人自欺欺人、虚伪丑陋则为学生所不齿。以正面的形象鼓舞激励学生,以反面的典型警醒训诫学生,才能促使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形成。
由于近年来高考取消了文化常识的考查,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重字词句,轻传统文化的倾向愈加明显。作为一线的高中语文教师,要深悟文言文包含的文化内涵是现代作品无法替代的,蕴含的文化品位也是至高至纯的,传统文化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对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对于现实社会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也是不可估量的。所以,语文老师一定要突破文言文教学过于功利化的重围,注重在文言文教学中对传统文化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渗透,真正实现文化育人的远大目标。
(责任编辑 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