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评点
2014-07-09
时事评点
别急着推中国版“401K计划”
12月6日,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关于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个人所得税有关问题的通知》称,自2014年1月1日起,实施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个人所得税递延纳税优惠政策。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一讨论多时的税收优惠政策的实施,意味着中国版“401K计划”正式起航。
什么是401K,这是个来自美国的概念。它是个由企业和个人出资,政府提供税收优惠的“补充性养老计划”。这个计划源自美国《国内税收法》第401条K项的规定。
中国是不是需要401K?依我看,中国的401K应当有中国的特点,因为中国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与美国完全的私有化国家有着本质的区别。区别就在于,中国国有资产的价值与收益,本来就该是中国老百姓最大的“401K”。如果中国放着大把的国有资产却不能为老百姓提供坚实的保障,反而要去按照完全私有国度让老百姓“自己保自己”,那我们的国有资产何用之有?那又如何体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优越性?
中国的社会人均收入非常有限,按照现在的物价涨幅、社保福利水平,国人的生活压力非常巨大,哪还有富余的钱投入“401K”?再加上70%的就业人群栖身于中小企业,企业主又如何才会产生“401K冲动”。
所以,在中国的现实条件下,我们急需的是政府层面的社会保障体系的迅速发育,急需的是社会居民收入的尽快提高,而不要总试图让民众“自己保自己”。那样从本质上有违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有违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
(评点 钮文新)
“直投+保荐”业务当叫停
继11月30日证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意见》之后,12月13日证监会又发布了配套的《证券发行与承销管理办法》。随着这些IPO新政的出台,券商“直投+保荐”业务走向何处成了市场一个敏感话题。
IPO新政对于券商“直投+保荐”业务是一个考验。就IPO新政来说,显然加大了保荐人的责任。比如根据《关于进一步推进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意见》规定,保荐机构应当严格履行法定职责,遵守业务规则和行业规范,对发行人的申请文件和信息披露资料进行审慎核查,督导发行人规范运行,对其他中介机构出具的专业意见进行核查,对发行人是否具备持续盈利能力、是否符合法定发行条件作出专业判断,并确保发行人的申请文件和招股说明书等信息披露资料真实、准确、完整、及时。
此外,《证券发行与承销管理办法》所作的五个方面修改,其中之四是提高发行承销全过程的信息披露要求,强化社会监督;之五是完善行政处罚、监管措施、自律监管、记入诚信档案等多层次的监管体系,进一步加强监管,强化事后问责。
正是基于IPO新政对保荐机构提出了更明确的责任要求,并加大了对保荐机构的查处力度,在这种背景下,继续开展“直投+保荐”业务,与发行人穿一条裤子的券商,显然是不适合充当新形势下的保荐人角色。所以,作为券商来说,必须在“直投”与“保荐”之间作出选择,面对同一个项目时,不能既做“直投”,又做“保荐”。而作为证监会来说,不如干脆就此堵了券商的这扇“后门”,直接叫停券商的“直投+保荐”业务,以确保IPO新政的贯彻落实。
(评点 皮海洲)
国企薪酬改革需先拿身份开刀
12月17日,上海出台的国资国企改革新方案中提出,国企要进行类型化区分,针对不同类型采取不同的改革措施;要分类完善治理结构、管理模式和激励约束机制。
对于国企员工尤其是高管的丰厚待遇,坊间质疑之声多于艳羡之意。其中原因就在于,国企高管往往通过行政任命而非市场化选聘而来,但其在薪酬待遇上却享受着市场化成果,这种亦官亦商的特殊身份触动了市场公平的敏感神经,难免激起众议。而且,国企在土地租用、贷款融资、项目承揽中享受着各种行政优惠,同时较少向公共财政上缴资本租金,由此得以压低账面成本、粉饰最终收益报表。在高管个人能力、员工贡献与国资背景之间,什么因素才是国企的核心利润源泉难以获得明确界定,而与高管工作表现相匹配的薪酬水平是多少也鲜有市场公认的考量依据。
国企薪酬框架模糊是中国收入分配体制中亟待解决的一道难题。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国企要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国有资本继续控股经营的自然垄断行业,实行以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特许经营、政府监管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市近日提出的“国资国企改革20条”对这一国资领域改革进行了探索,并决定将上海国企分为竞争类、功能类和公共服务类分别设立监管模式。从中不难看出,随着国企类型的划分,相应高管及员工的考核方式也渐次清晰,尤其对于竞争类国企而言向市场化用人机制靠拢就成为应有之义。
(评点 马红漫)
钱荒遇上货币空转
12月20日,央行发表声明,针对今年末货币市场出现的新变化,央行已连续三天通过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累计向市场注入超过3000亿元流动性。
并非所有人都对央行妈妈救市感到兴奋,人们对于货币超发的担忧,要比市场缺钱担忧更为严重。因为一旦市场缺钱,央行妈妈就出手救助,如同小孩吃糖一样,一哭就给糖吃,结果吃成了龋齿。央行的行为,刺激了商业银行继续错配信贷动机,反正有事也有妈妈兜着,盈利是自己的。
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们的广义货币余额已经超过了百万亿。截至11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07.93万亿元,同比增长14.2%。可见,市场流动性不但不枯竭,而且还是流动性泛滥。这些钱荒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很多人认为是信贷结构不均衡使然,同时,更重要的是大量信贷资金在空转。一位宏观调控人士指出,目前我国确实存在部分资金在金融体系内循环,玩“空转”游戏,没有真正地进入实体经济,而且不少资金进入房地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等,这类企业中有部分经济效率低下,然而凭借财务软约束,挤占了可观的金融资源。
大量的货币没有进入实体经济里面,而是在玩空转,这可能是银行信用贬值的前兆,我们国家的体制虽然不存在银行破产的风险,但这并不意味着银行信用不贬值,超发货币(不一定是现钞,也可能是电子数据)直接损害储蓄户的利益,损害消费者的利益,损害整个经济的根基。很多国家的教训告诉我们,货币大幅度贬值,往往是社会风险爆发的火药桶。
(评点 朱大鸣)
狼性华为拒绝总理贷款
“第十三届中国经济论坛”于2013年12月25日在北京举行。中国经济论坛专家、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张国宝在演讲中透露,朱镕基曾主动要给华为贷款,任正非当着他的面答应,但背后却拒绝了。因为不想和政府“挂得太紧”。
现在看来,拒绝懂经济的总理的3亿元贷款,这件事本身不算什么,可背后传达的华为经营治理理念让人侧目,公司创立初期,做的是科技含量高度集中的电信,搞研发最花钱,而且花了很有可能血本无归,即便如此,任正非还是拒绝了送上门的3亿元贷款,不是怕还不了,除了“不想和政府挂得太紧”,还有什么理由?那就是任正非相信市场的力量。
市场的本质是优胜劣汰,华为做的是最前沿的电信技术,要做成最顶尖的技术,就要接受市场的检阅,能在波诡云谲的市场竞争中活着并壮大的公司,才是真正有竞争力、配得上生存的公司,华为誓要做最好的由市场说话的电信技术,靠政府贷款活着算什么?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华为今日的发展证明,相信市场,接受市场的优胜劣汰,能在市场的大海里游得好的公司才是真正有竞争力、资源得到优化配置的的公司。
再来看任正非拒绝总理的理由:不想和政府“挂得太紧”。事实上,“不想和政府挂得太紧”的华为做到了“什么都由政府给”的国企都做不到的高度。华为的成功经验再次验证了:我们的政府急需向服务型政府转型,政府要把“闲不住的手”拿开,不管是对国企(对国企当然要做好国资管理),还是对民企(当然违法行为除外)。
(评点 程振伟)
谁来阻止夺命快递
近日,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一居民因收快递而中毒,经抢救无效死亡,同时还有多人出现中毒症状。据了解,此事缘于氟乙酸甲酯作为快件投递中发生泄漏,污染了其他快件。
层层违规最终造就了“夺命快递”,面对已经发生的悲剧,我们希望当地政府和企业能够积极善后,该追责追责,该整顿整顿,该赔偿赔偿。但是,只对这一个个案的处理,并无益于当前快递行业所存在问题的解决,必须从深层次来反思国内快递行业存在的乱象,把“夺命快递”当成是全面规范行业秩序的一次契机。
实际上,国内目前关于快递行业的法律法规基本完善,无论是《邮政法》《快递市场管理办法》,还是《快递业安全防范细则》,都详细规定了禁止邮寄的违禁物品种类和严格的验视制度,并规定了相应的处罚措施。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这些法律法规在现实中是否得到了有效的执行,是否发挥出了本来应该发挥的作用?
法律法规无法得到严格执行的原因,又可以分为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主观原因是因为随着国内快递业爆发式发展,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各家快递公司为了生存发展,抢占市场,就放松了对自身的管理要求,导致一些程序和规定形同虚设。反映在具体的业务活动中,就是对所寄货物来者不拒。企业管理松懈,政府监管缺位,问题的爆发也就成了迟早的事情。
从客观上来说,则是快递公司在硬件设施建设上还存在很大的不足。对一些一眼就能看出来的常见化学物品,或者是带有强烈异味、腐蚀性的化学物品,可能会引起他们的注意,但是对那些无色无味但却有毒的化学物品,快递员既无能力也没有设备去检验。
(评点 苑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