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头”品道——书法家陈羲明访谈录

2014-07-09孙海庆

文艺论坛 2014年10期
关键词:书法作品天赋书法

○ 孙 婵 肖 弋 孙海庆

孙婵(以下简称孙):陈老师,业内对您有“三头”的称谓,这与您的书法有什么联系?

尊敬天、地、人,珍惜自然缘、人缘、书法缘,历经半个多世纪的积累,成就了蕴含生命感悟和书道精神的笔头、木头、石头“三头”书法家陈羲明。

陈羲明(以下简称陈):“三头”的称谓,是缘于我自幼内心对“笔头、木头、石头”的亲近。可以说它们都是我生命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与我的生活环境和个人感情有关系。笔头之缘始于我童年时代经常见父亲抄写经书,我惊讶于父亲手中毛笔能书写出清雅挺拔的书法抄本,我敬畏这支笔的神奇!而木头则是我每天枕着木头床板睡觉、住木屋、生活的乡村遍地树木,木头的气味是我童年时家乡的味道。我小时候常爬树,常待在树上不舍得下来,有时候累了就抱着树睡着了。木头像我的小伙伴一样陪伴着我,木质的温朴虽无声无息,却与人更亲近,自然生发却有着顽强向上的精神。而石头,很有意思,是我少时被它摔破了脸的畏惧而转为成年后痴迷石头印章的“三头”之一,由畏惧而痴迷也是一种人与物特别的缘分了!除了石头印章,我特别欣赏高古玉。玉是蕴含了中国仁义精神的石头,对玉的解读不同,人们关注的角度不一。有的人喜欢玉的材质,重在玉为玩物的可爱可亲。有的人关注玉的投资价值。有的人品玉文化,重视与玉的缘分,以玉文化修养自我,这一种是我心目中真正懂玉石的知音。我很认同孔子将玉的品质与君子德行相提并论的君子“比德如玉”,这是玉石中蕴含君子的操守、节气,是古人的智慧。古人的智慧能指引映照今人的生活。每次与玉对话,就是一次反省自我。你看看我胸前这块高古玉牌,是椭圆形,就像数字“0”,底面光洁无雕琢,椭圆形中间雕琢空了。正面有上大下小两条螭龙盘绕在一起,首尾呼应。由于年代久远,玉牌呈现出大面积鸡骨白与小片熟褐色的土沁色彩形成鲜明而和谐的对比,实在是美不可语。我对这块高古玉牌的意义是这样解读的:底面光洁,象征人来到世上,空空如也的一个“0”。而人通过努力奋斗、成长,有所成就,就如玉牌正面的螭龙相织的灿烂繁华,正面的繁华与背面的素洁是相生相依的。我为什么每天佩戴它?就是为了告诫自己,人不能忘本,获得的成就都是社会各界的抬爱,勿狂妄,勿得意,每天要以零的起点去努力,每天心态都是从“0”开始,生活、书法一切都是刚开始。诚然,“0”又何曾不是人生真正的大圆满!

孙:您对玉的解读、每天清零的心态对我们年轻一辈的工作都很有启发,归零是为了不受成就束缚的再次出发。您是一位高效、勤奋工作的学者,但是您却提出了慢生活的“九闲”论,为什么?

陈:我提出“九闲”是感觉自己跟不上快速变化的时代了,这促使我反过来想生活的路。生活的路是两端相通的,有趣的是,“原来退步是向前”?“闲”就是一种慢生活的方式,我说的“九闲”是“卧闲云、听闲水、交闲友、品闲茶、闻闲香、弄闲墨、踱闲步、养闲心、做闲人”。“忙”而失心,甚或失道性,而“闲”恰好相反,闲是人心由动过渡到静的必然条件。“九闲”当是心态的从容,是认识的通达,当能让我在喧闹的都市和繁忙的工作事务中品味生活的悠然美。“九闲”如能“闲”透了,对艺术的感悟会更纯粹、更有深度。

孙:您的“九闲”彰显了您的豁达、智慧,而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评述您是很有书法天赋的书法家,您怎么看天赋在书法中的价值?

本刊记者在采访书法家陈羲明(右一)

陈:张海主席对我的评价太过誉了,我只是书法界的一个小学生!虽然我在努力挖掘自己天赋,但我经常质疑自己是否有天赋。而张海先生提出“天赋”在书法中的重要性观点,我很赞同。天赋是灵性所在,是启迪艺术家达到创作顶峰的重要因素。勤奋是每位从艺者的基本素质,但是缺乏天赋的艺术家,即使再努力,也难以成为一代巨匠大师。我认为,天赋是艺术家能否卓绝的先决因素。

具有天赋的书法家,能够思辨性地解读作为书法母体的传统文化,能融古铸今,既传承以往经典,又开拓当下艺术。正如我师沈鹏,便是二者兼得的大师典范。他除了鼓励弟子们真正地沉潜于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更李反谷一复强调书法艺术在传承中创作的“原创精神”。沈鹏先生对我精神上的启迪是多方位的。其中,也促进我深入思考“艺术风格非模式化”的问题。艺术风格的模式化不仅是千人一面,更该警惕的是模式具有排它性。艺术家,有天赋的艺术家能在探寻中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艺术应该有风格,而不是模式。我做了上百次全国和省级书法大赛的评委,我对自己做评委的要求是不断学习并能通晓各种书体、风格。在评审竞赛作品中,我也发现,有天赋的艺术家不会刻意追求艺术风格,更会高度重视传统的研习,“无古不言新”,创新才有了坚实的文化根基。

创新是一种很可贵的精神,真正意义的创新是很好地消化了传统内核和外延两方面,有了传统文化底蕴的创新甚至可能是千秋不朽。我用五十多年的时间奠定了一点基础,我现在还不想谈自己的风格,重在学习与积累,今后我将按沈鹏先生的教诲不断追求属于我的书法艺术风格。

孙:您谦虚了!您的书法积累何止是一点基础,您不仅有丰硕的作品成果,还提出书论观点影响众人,像您的“逢二则变”“书如其时”观点就引发了业内学者的广泛共鸣。

斗方小品行楷书 280cm×70cm 2012年

陈:谢谢您的夸奖,观点是自己的一点感悟,是与同道交流品味的香茗,我的“三缘堂”里对天地人的缘分非常珍惜。“逢二则变”是我梦中结缘得来的启示,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能心领神会还是缘分!书法之道与人生之道相通,思考世界万象的变化规律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我思索的主题。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某一个晚上,我带着对书法道理的思考入梦了。在梦里,我见一须眉皆白的老者席地而坐,谈书论道,而我如听天书,能感觉到玄妙无比,却苦不得法!窘迫之间,我请老者简化一句话授意,他送了我"逢二则变"这四个字,飘然而去。待我梦中醒来,老者仙迹不可寻,唯有"逢二则变"萦绕在我耳畔,让我念在心头。这些年来反复琢磨这四个字的意思,我理解了这是与"一阴一阳之谓道"同理的认识,有了一阴一阳组成了二,方以生三生万物。从时空角度来看,变化才是世界的永恒。作为时空中的人,顺应变化,顺应客观现实,把握事物规律来破译生活的密码。书法中一笔生发至连贯而成的整体关系,就如树叶的开落是表现,事物发展并不会以此为结束,还会因为树叶的化合作用产生新的养料,滋养新的生命,生命在阴阳循环中生生不息,阴阳相生转化的整体气韵能营造书法作品中具有生命观照态度的哲理品位。

我提出的"书如其时"与清代刘熙载的《艺概》一书中提出的"书如其人"仅一字之差,但着力点不同。"书如其人"肯定了书写者创作个性与艺术作品风格关系。而"书如其时"是用"时间"来界定、计量书写者的状态和水平,依据书写者在专业上付出的程度、即时的年龄、所处的专业发展的时间段的时间点。时间变化,所有书法者时空积累的相关要素也在变化,评价也随之而变。书法需要书写之内的技术功夫也需要书写之外的修养功夫同步成长,否则时间变化,专业水平不会有精进。"书如其时"是我提出的鉴定书法作品的一把审美尺子。

孙:您用时间这个标准来鉴定书法作品,用与时俱进的发展眼光解读书法作品,让静态的书法作品呈现了丰富的创作者及生活的丰富内涵。您身兼清华大学、人民大学的书法导师,也招收了传统形式的拜师学生,您是怎样引导您的学生把握时间点成长?

斗方小品草书 35cm×35cm 2014年

毛泽东 沁园春·长沙/雪 正书140cm×70cm 2013年

陈:时间是开放的时间,书法的发展具有专业的特性和时代的开放性,我的学生也是“有教无类”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来自各行各业,有教师、公务员、银行职员、民营企业家等等。所以,在社会生活领域里,我的学生也都是我的老师,因此我和学生们有了精神上的时空平等位置,我们传承书法之道的内核,而不拘泥于传统的形式。我认为能否在时间段里面有进步,除了综合文化修养,还在于是否掌握了书法的方法、技巧。

我很重视教学的系统性,从点划的方圆、用墨的浓淡、字体的各种变化、章法、气韵等方面,皆不可或缺。一幅作品无论字多多少,该怎么写,视觉效果的分析把握,方方面面都需要考虑,应该把握作品的整体氛围,细节处则讲究精妙。我会对不同特点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大量的现场作品点评,将我自己的心得体会和盘托出,使弟子学习能事半功倍。书法学习必须临习传统碑帖,如果在书法学习中没有传承心态,那就不过是走过场,没有发展后劲了。我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一定会先做到。我还很看重弟子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书法学习者作为艺术的使者有能力也应该回报社会,为社会做服务工作。多年来我一直坚持为解决全国各地的贫困学生读书、孤寡老人生活、救灾等义捐、义卖,近几年每年都有百余幅作品用于公益。在为汶川地震筹集善款的湖南义卖中,我的两幅作品卖了71万元。书法作品不在于义卖价格高低,能为社会做点实事善事是我的荣耀。我的学生也多次与我共同参与社会志愿服务,相信他们的书法能更具有人文关怀的底蕴,心态更从容,前进的步子能迈得更稳健。

孙:您的一席话不仅为我们呈现了当代书法家的谦虚、大度的胸怀,更让我们感知您珍惜缘分的人文情怀,您是坐拥 “三头”之美的书法家,也是启迪我们感悟人生智慧的生活智者。

猜你喜欢

书法作品天赋书法
书法
努力是最宝贵的天赋
书法欣赏
书法
“跳水天才”全红婵:有天赋,更有努力
书法作品选登
战“疫”书法作品选登
书法欣赏
他难过得太表面,像没天赋的演员
我行我秀

文艺论坛的其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