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与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2014-07-08宁青青

科技经济市场 2014年3期
关键词:新建办学设置

宁青青

摘 要: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化阶段进入了大众化阶段,很多师范类或行业专科的学校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逐渐升格为地方性本科院校。近些年来,地方性本科院校虽然发展迅速,但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尤其在学科专业的合理设置等方面。本文从地方性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入手,在研究地方性本科院校如何更好的进行办学定位的基础上,侧重研究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以便地方性本科院校凸显办学特色,实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地方性;本科院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模式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13年,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占全国普通本科院校的比例已达1/3,可见,地方性本科院校已成为支撑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的增多,迫使高等学校竞争机制不断加强,许多地方本科院校面临着办学方面新的战略选择,"办什么样的大学"、"大学的办学目标"成为不得不思考的问题,这也是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问题。

1 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的界定

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对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进行了重要的改革和调整,以"共建、调整、合作、合并"为原则,实现了中央和省级政府办学的基本框架。目前看,我国大约有百余所高校属于教育部和部委主管,其余都归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管理,我们把这些非教育部和部委主管的普通高等学校,定位为地方性院校。

随着我国由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教育阶段的现实,高等教育迎来了新的机遇,一些具备良好办学条件的师范类或高职高专院校通过合并的形式升级为本科院校。这些本科院校一般依托地方,体制上属于受省、自治区、直辖市、地级城市政府部门所管辖的普通高校,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具有地方优势。如何进行科学的办学定位,并逐步加强内涵建设和专业学科模式建设,办出自身特色成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寻求长远发展必须思考的问题。

2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办学定位分析

2.1 对"定位"的理论解释

"定位"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三种解释:一是用仪器对物体所在的位置进行测量;二是经测量后确定的位置;三是把事物放在适当的地位并作出某种评价。[1]"定位"一词被应用于高等教育领域可以应用为第三种释义,即对高校办学方面所作出的某种科学的评价。

由"定位"的释义,不难得出:"办学定位"是一所高校寻求未来发展的基础。如果以比喻来说,一所高校就像一架列车,而办学定位就像承载列车的铁轨,如果列车偏离轨道,那将面临重大危险,办学定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想办学定位准确,就要按照社会发展需求,根据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结合国家制定的高等教育相关政策法规和学校办学性质、特色和条件,科学合理规划学校的办学目标和发展方向,加强内涵建设,努力争办国家放心、社会认可、家长满意、学生向往的地方性本科高校。

2.2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办学定位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1)定位目标趋同

自1998年5月4日江泽民同志提出创建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的号召后,我国高等学校,无论是专科还是本科,纷纷提出了自身"创建一流大学"的目标。尤其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更是不甘落后,成立初期的办学目标基本都为"省内甚至国内领先"、"创建优秀一流大学",豪言壮语虽然美好,但是却与办学实际差距甚远。按照高等教育发展规律,这些目标在短时期内是很难实现的。在经济全球化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冲击和挑战下,在众多高校办学的竞争中,如果一味脱离实际,办学定位过高,不仅发展目标无法实现,而且也会严重影响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2)办学层次好高骛远

许多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通过评估检查升为本科院校后,如原来坚持高等职业教育,升本后又朝向教学型大学发展;三、五年之后,教学型大学尚未形成氛围,又好高骛远想变为研究型大学,既不遵循高等职业教育规律,又不考虑学校发展实际情况而盲目提升办学层次。甚至有些高校为了提升办学层次而提升办学层次,盲目扩校园、盲目建大楼、盲目请大师,殊不知校园、大楼、大师虽然符合教育部本科标准,但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尚未达标,这与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党的教育方针中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相悖。

3)学科专业设置盲目追赶潮流

目前,许多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科专业设置盲目遵循"社会热什么,我们办什么"的原则。专业设置无论与办学定位是否相符,只考虑是否考生愿意报考,是否社会热门,根本不去考虑学校是否有条件和能力将专业办好,教学设备和师资力量是否满足教学需要,学生毕业是否能够顺利就业。学科专业设置追求"多而全",这与社会需求、经济结构和人才需求结构严重相悖。

2.3 如何进行科学的办学定位

1)科学定位办学目标

办学目标是学校自办学之日起较长时间内决定未来发展的具有全局性的方向定位,对办学各项标准的设置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此,科学定位办学目标应该遵循"总体规划,阶段建设"的原则,设置办学长期总体性目标,并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制定阶段性目标,通过阶段性接受教育部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水平评估的方式,逐年提高办学质量,循序渐进实现办学目标。

2)准确定位服务对象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是高校的四大职能。在这四大职能中,社会服务是高校的责任,为谁服务成为实现这一职能的宗旨。地方性本科高校必须准确定位服务对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把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作为培养目标,为地方各类行业培养满足岗位需要的素质高、能力强的人才,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

3)合理定位学科专业

学科专业的合理设置和教学质量是决定一所地方性本科高校办学水平的核心。合理设置学科专业的首要要求就是要分清主次,即以哪类学科为主,以哪类学科为辅。如果不按照学校规模和条件,盲目设置学科,追求多而全,不仅使教学质量降低,而且也很难形成特色。因此,合理定位学科和专业就要求高校要结合自身基本条件优势,科学分析,准确定位,设置符合自身优势的学科和专业,先建一类或几类特色学科和专业,以特色学科带动学校其他学科综合发展。

3 设置工商管理类专业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首选

(一)我国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的设置和发展情况

在我国,高校设置工商管理专业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物。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和社会发展迫切需要经济管理类人才,经济管理专业此时变成各高校考生报考的热门专业。1987年,国家教委正式将财经类专业更名为"经济、管理学类",1993年修订本科专业目录,进一步改为经济学门类下设经济学类和工商管理学类两个二级学科。[2]1998年,教育部再次修订本科专业目录,将管理学升级为一级学科,并拓宽了工商管理类的专业内容,将一些过去划分较细的专业并为工商管理类专业当中,使工商管理专业成为研究企业发展过程中如何进行经济行为和管理行为的应用型综合学科。

(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设置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优势

从社会需求看,我国每年所需工商管理类人才大约10万左右,而各高校工商管理类毕业生却远远不及这个数字,工商管理人才成为重大的缺口。从各新建本科院校自身看,工商管理类专业属于管理类学科,无论工学类、理学类、文学类或是管理学类高校都可以兼设,它成为支撑一所本科院校建设成为综合性大学的重要支撑力量。从本科课程设置优势上看,从工商管理类的人才培养目标来说,工商管理类本科毕业生,一部分可以继续深造,向硕士甚至博士层次发展,为国家培养更多的高层次管理人才;另一部分直接面向企业,为企业输送大量满足生产、服务的管理人才。从工商管理专业的招生和就业情况看,由于社会和企业对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大量需求,这个专业成为考生和家长的优势选择,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面对"进口好"、"出口望"这一专业发展现状,将工商管理类专业作为热门专业设置就成为了必然选择。

4 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一)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当今企业对各类人才的普遍要求即素质高、知识面广、动手能力强、适应期短,最好"来了立即上岗",工商管理类人才也不例外。各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按照社会的需求,把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将培养学生的工商管理专业知识、实践操作经验作为主要任务,注重培养学生的五种能力和两个精神,即:办公软件操作能力、表达能力、社交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和创新精神、团队合作精神。另外还要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使学生成为"通才",到企业后通过短期培训可以迅速适应岗位技能,成为各企业争相需要的优质人才。

(二)完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

1)构建满足社会和学生发展需要的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

与时俱进是各高校设置课程的重要参照。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要按照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不断更新,建出特色。按照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坚持顶层设计的原则,建立模块下的项目课程体系,将企业需求的高级管理人才必须具备的能力、素质和技能的培养作为核心课程, [3]重点突出公司治理、战略管理、企业组织、资本运作等操作性强的课程教学。

2)推进教材与教学内容的创新

课程设置顶层设计后,教材就成为保证课程质量的关键。因此,要根据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选择和使用符合课程发展规律的实用性教材。首选教材为教育部统编教材,也可按照课程体系的特色,各高校自编校本教材。教学内容要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按照教材理论增加实践技能讲授和锻炼,培养学生既具备系统的理论知识,又具备较强的实操能力。

3)进行教学方法改革

教学方式方法是提高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质量的重要条件,要变传统的一言堂、填鸭式教学为互动式、参与式,从授人以鱼向授人以渔转变,发挥学生主体参与作用,使学生乐学、爱学、愿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4)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为适应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工商管理类专业必须进行课程改革,提高实践教学比例,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开展实践活动的方式,让学生参与社会调查、市场调研和企业实习。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实践竞赛,加强实验室建设,并加强与企业联系,建立稳固的实习基地,以便学生在上岗前就能参与到真实的企业工作场景中,不断充实理论教学和参加实践锻炼。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Z],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297.

[2]石玲.我国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改革的探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0.

[3]张红专. 一般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培养模式的分析与选择[J]. 商场现代化,2008(07).

基金项目:宿州学院教研项目"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与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szxyjy2007014)

猜你喜欢

新建办学设置
Spin transport properties in ferromagnet/superconductor junctions on topological insulator
重庆三年新建农村公路6.26×10~4 km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万紫蝶、梁新建作品
曹曙东、温新建作品
本刊栏目设置说明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