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
2014-07-08王俊红祁麟
王俊红 祁麟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历史文化的"活化石",也是一种高品位的旅游资源,其保护与传承有效的手段是旅游的开发。邢台市有悠久的历史,还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但是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旅游的开发还存在许多问题。如果对邢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与文化旅游资源、自然风光旅游资源相结合进行合理开发,不但可以丰富旅游业,还可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邢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与旅游开发
0 前言
邢台市地处河北省中南部,是河北省唯一一个以古国名命名的城市——邢侯邢台,它具有3500年的悠久历史,人杰地灵,曾四次建国两次定都,文化底蕴非常丰厚,也是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类型最多的地区。邢台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能展示出邢台市独特的资源,但是目前开发力度不够。邢台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传统手工艺技能以及与这些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大量存在,与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构成邢台的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和利用好邢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邢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现状
(1)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
2006年,邢台梅花拳、沙河藤牌阵、隆尧秧歌戏等3个项目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邢台市的广宗道教音乐和柳编、隆尧泽畔抬阁和招子鼓、巨鹿四股弦、威县乱弹、威县冀南梨花大鼓等7个项目分别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到目前邢台市已有10个项目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1项(2007年第一批12项,2008年第二批10项,2009年第三批19项,共41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68项。所以说,邢台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较多,项目种类较齐全,旅游保护与开发的空间比较广。
(2)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不大
邢台市绝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处于口传身授、自生自灭、后继乏人的状况。由于人们生活环境的变迁,资源流失状况严重;民族或区域文化特色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很多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传统技艺濒临消亡,许多项目出现青黄不接和断代的危险。例如:沙河藤牌阵第十二代传人,胡道正是目前唯一懂得藤牌阵全套阵法的传承人。1926年3月生,已经是86岁高龄了,虽然有徒弟200多人,但大多为了生存外出打工,且很多年轻人也不愿意学习这些对生活没意义的事情,如果老人不在了,估计沙河藤牌阵法就要失传了。还有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还没有法律保护,有关法律法规建设需健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有待提高;保护机制急需完善等。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对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抢救保护,已刻不容缓。
(3)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缓慢
邢台市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目前只是旅游客源地而不是目的地,来邢台旅游的游客大都是一日游,导致以历史文化古迹、山水风光等为主要特色的旅游资源都开发缓慢。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又都是口耳相传,甚至有一些都没有文字记载,开发起来难度较大,很少引起当地人的重视。
(4)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视程度低
目前邢台市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些相关人员专业知识欠缺,同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及旅游开发重视不够。一些部门各司其职,如旅游局、文化局、规划局、教育局等部门分割管理,互相间沟通少,许多相关部门的领导甚至对非物质文化旅游的作用认识不够。人们的认识偏差,投入的经费不足,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整理、保护、开发等工作难以进行。
(5)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后继乏人
2007年文化部公布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上,河北有16人上榜,看着这份名单感觉沉甸甸的一个"老"字,当时最小的41岁,最大的80岁,这些人大都生活贫困,身体不好,虽然现在国家也出台了非遗传承人补助金,但是毕竟都上了岁数,需要花钱的地方太多。现在最主要的是非遗项目后继乏人,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都存在于乡村之中,年轻人为了提高家庭经济收入都外出打工,且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大都是需要手把手的教,需要潜心学习,但学了这些没有实际用处,不能当饭吃,导致许多年轻人不愿学。
2 邢台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对策
(1)政府支持
为贯彻落实《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冀政办〔2005〕26号),努力建设文化大市,邢台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要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和"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的工作原则,通过全社会的努力,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有邢台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和保护体系,在全社会形成自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和氛围,使我市珍贵、濒危并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抢救和保护,并得以传承和发扬。
(2)当地群众及政府部门重视
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在地的政府机关要重视起来,承担保护与抢救的重任,同时积极与旅游部门联动,做好旅游开发的准备,当好先锋官。当地群众也要积极参与进来,他们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开发的主力军,要加强做好群众路线教育,真正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3)加大资金的投入
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金投入,才能更好的保护与传承,使非物质文化与文化旅游资源有机结合,进行旅游开发。比如:在建设邢台天河山景区时就必须要融入牛郎织女传说,才能使景区更有文化性;在开发柏乡汉牡丹园及汉城时,也就不能忽视柏乡汉牡丹的传说。只有这样有机结合,环环相扣,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才能进行下去。
(4)加大宣传力度
邢台市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存在乡村野里,大多是"养在深宫人未识"。要想让人们知道它、了解它、认识它,就不能总是让它安静呆着,必须把它推出来。可以运用新闻媒体、节庆活动、乡村庙会等各种形式进行宣传。比如:中国邢台天河山七夕爱情文化节、柏乡汉牡丹节、九龙峡桃花节、内邱扁鹊庙会等。还有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采用集中展演的形式来宣传。如:2011年为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展示、传承和传播,邢台市各县市区已对春节期间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春节民俗活动,特别是广宗太平道乐、隆尧招子鼓、威县乱弹及梨花大鼓、隆尧秧歌戏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春节期间的重头戏,为各地节日文化增辉添彩。平乡县是中国梅花拳的发源地,为保护和挖掘这一特色文化资源,平乡县精心打造梅花拳文化品牌,制作了梅花拳宣传画册,编写了《天地武魂--梅花拳》等书籍,举办了23届梅花拳联谊会。同时,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实施了总投资10亿元的中国梅花拳文化产业园,建设集梅花拳祭师拜祖、参观学习、武术培训、竞技表演、影视拍摄为一体的综合文化产业园。
3 邢台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模式
(1)建立梅花拳影视基地
邢台平乡县完全可以利用梅花拳的发源地,建立一个武术影视基地,来突出宣传梅花拳这一武术瑰宝。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县的广府古城就凭借《广府太极传奇》这一电视剧一炮而红,邢台也可以吸纳资金,选取清代梅花拳第十三代弟子李廷玉、李廷桂兄弟二人的愤慨,为敌外侮,率众焚烧了洋教堂。此举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灭了洋人的气焰,恼怒的洋人让清政府派兵镇压(此为"义和团"运动的导火线)。可拍摄一部反映梅花拳的电影或者电视,来弘扬梅花拳。
(2)构建非遗的民俗文化旅游线路
可以根据邢台市的基本情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及自然山水相结合,打造特色的旅游线路。如:邢台-天河山-邢台牛郎织女传说一日游;邢台-内丘扁鹊庙-邢台鹊王庙会一日游;邢台-清河-邢台清河张氏祭祖与武松文化一日游等。
(3)打造文化旅游节庆
邢台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拥有丰富多彩的民间民俗节庆文化,这是人民的创造与智慧的结晶,是宝贵的精神财富。邢台每年可举办各种旅游文化节庆活动,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如:中华张氏清河祭祖活动,内丘鹊王庙会,前南峪生态旅游区修禊节等等,通过这些活动来推广邢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4)建造博物馆和主题公园
邢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间手工技艺与民俗文化所占比重最大,针对这些资源,可以建造博物馆和主题公园,吸引更多民众参与。如:在内丘建造邢窑博物馆,不但展出邢窑白瓷的历史与烧造,还可以让游客亲自体验制造陶器,感受参与的快乐;在清河县城建立了清河武松公园,人们可以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了解武松及金瓶梅文化。
总之,邢台市的物质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资源都很丰富,在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合理开发,既可以吸引游客,又可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邢台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J]. 《邢台新闻网》, 2007-9-28.
[2]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河北16人上榜[J].河北日报 ,2007-7-30.
[3]数万名梅花拳弟子齐聚平乡切磋技艺[J].燕赵都市网,2014-02-16.
[4]邢台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在春节集中展演[J]. 燕赵都市网,2011-01-06.
[5]曾亚玲.保护视野下的邢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 2011(12).
[6]葛立辉.人文邢台选集:传统文化的活化石---邢台非物质文化遗产[M].方志出版社2009.
[7]谌世龙,吕观盛。桂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探讨[J].创新 2010(6).
基金项目:2013年度邢台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邢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旅游开发研究,项目编号:XTSK 13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