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中建南
2014-07-08钱贺进
钱贺进
位于南海西部的中建南盆地,如今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由于越方船只干扰中国钻井平台的正常作业——多次派船只、蛙人特工破坏,导致南海的紧张局势再度升级。
最早可能形成于白垩纪末期的中建南盆地,在漫长的地史演变中,形成了丰厚的沉积和多样的构造,这意味着中建南海底极有可能蕴藏丰富的能源。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在西沙执行国家“八五”攻关项目时,在这一盆地发现了蕴藏能源的前景。
当时的主要参与者之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高级工程师邱燕向《瞭望东方周刊》回忆说:“我们依据80年代苏联的线索发现了它,它的地质构造与周边油气丰富的盆地十分相像,所以我们那时着手研究中建南的油气远景。”
此后由于种种因素,中国人十几年后才再次开展了对中建南盆地油气资源的评估。这一次,科技工作者的探索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呼应。
发现“聚宝盆”
在辽阔的中国南海海域,原本没有中建南盆地这一称谓,它直到1993年才被命名。
这次行动源自上述“八五”攻关项目。当时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在西沙西南海域做了超过2000公里的地球物理综合勘查测线, 其中有数条就经过中建南盆地。
这种地球物理综合勘查测线,大致可以理解为用地震波探测海下地质构造。
由于中建南盆地所在的西沙西南海域是我国在南海的一块调查空白区,邱燕打算借助“西沙西南海域勘查试点”课题试一试运气。
当时,邱燕及项目组的同事查阅资料,偶然发现一条非常有价值的信息:苏联人的文章称中建岛南部的海域出现了一个“封闭的重力负异常”——这可能就是盆地存在的线索,而南海的盆地大多意味着“聚宝盆”。
在南海能源地图上,中建南盆地的北部是莺歌海盆地、琼东南盆地,南部为湄公盆地和万安盆地。这一个个盆地都是南海油气资源丰富的宝库。
尤其莺歌海盆地,在上世纪50年代就开发了中国第一口海上油井。一直到90年代,中国最令人惊喜的海上能源发现几乎都来自这个盆地。
在西沙海域诸多盆地中,中建南调查最晚,所以对它的油气远景论证也相对较晚。
不过,让邱燕等人不解的是,中苏在南海并没有合作项目,苏联人什么时候到南海进行过重力调查?
邱燕告诉本刊记者:“后来我们才知道,中苏关系破裂期间,越南将良港金兰湾免费出租给苏联25年作为军港之用。1981年,苏联海军出于发射导弹、精确制导的需要,对南海的部分海域进行了重力调查。”
她还说,到2004年俄海军撤离金兰湾,这批资料得以军转民。
苏联人的重力资料,仅说明了盆地存在的可能,但要证实还需要论证与海上调查。邱燕很快起草航次设计,准备和队员们出航。
1993年春天,清明刚过,小雨初歇,满载83位考察队员和海员的“海洋四号”考察船赶赴西沙,进行了33天的地球物理综合勘查。
“我们晕船呕吐,头昏脑胀,三班倒地完成了采集方案。”唯一的女队员邱燕负责技术把关。
经过样品分析、物探资料解释及整个项目的实施,到1993年底,开拓性的“西沙西南海域勘查试点”完成,通过验收。
就此,广阔无垠的南海又浮现出一片水深2000多米、面积约略相当于两个台湾岛大小的盆地。由于它地处中建岛以南,被称作中建南盆地。
钻探计划搁浅
从事含油气盆地分析的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高级工程师高红芳告诉本刊记者:“中建南的地质构造与周边盆地十分相像,所以我们十分看重研究这里的油气远景。”
中建南盆地发育于南海西部陆缘——中国传统疆界线附近。
假如深潜到中建南盆地水下,就可以看到海底都是断层、火山岩体及厚厚的沉积物。
整个中南建盆地的陆架非常狭窄,仅有40~70米。类似山坡的陆坡也尤为陡峭,从200米迅速落到2000米,中部水深有2930米,形状的确犹如聚宝盆。
1993年,中建南盆地调查完成后,邱燕和同事发表了关于中建南盆地地质构造和油气远景的论文,他们当时希望“开拓中建南盆地这一新发现的海上含油气远景区的研究工作”。
在年底的“八五”科技成果交流会上,邱燕汇报了中建南盆地的油气资源远景,并建议石油部门前去打井钻探。无奈当时中国的钻探技术落后,2000多米的水深令计划搁浅。
但原地质矿产部仍让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承担后续勘探工作,进一步弄清楚中建南盆地的油气存量。
邱燕和同事们继续利用地球物理综合勘查测线,即地震波探测海下地质构造的方法,在中建南海域寻觅油气资源。
“90年代末,我们的调查曾被越南海军骚扰。他们发现我们常去勘探,就乔装成渔民,用渔船拦住我们不让作业,不过我们依然克服困难完成了调查任务。”邱燕说。
邱燕等人通过这些成果,对中建南盆地的勘查测线进行了对比性解释,最终判定“该盆地具有良好的生油、储油、构造圈闭及盖层条件,是发育在南海西缘一个潜在的含油气远景区”。
到新世纪初,科技工作者已经对中建南盆地沉积古地理、地震层序分析、构造格架、形成机制、沉降史和油气显示等进行了专门研究。
只待打钻开采
进入新世纪,中国的勘探人员完成了中建南盆地油气资源的概查,并在盆地多处发现油气迹象。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向上级提交了邱燕、高红芳等人的几份调查报告。2004年,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牵头的“海洋油气资源地质调查”结束。
其中的“南沙海域油气勘查专项”,被认为是到那时为止中国南沙海域油气资源调查最完整、最系统的重大成果。
“十五”期间,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继续勘探中建南盆地,进一步落实圈定区内各盆地边界,在主要的盆地内划分了二级构造单元,分析了各构造单元的沉积和构造演化史。
“大家在中建南勘察测线,90年代初做了几百公里,1998至1999年做了1000多公里。2002年开始的这次又做了7000多公里。”高红芳说。
科技工作者们分析并总结出中建南盆地断裂系统的特征,查明了区内断层空间展布规律及其在构造演化、沉积过程中的控制作用。这些都为这一海域的油气评估奠定了基础。
“我们调查出盆地分布面积广,沉积厚度大,油气前景良好。”邱燕说。
近年来,国土资源部通过“海洋保障工程”等多个专项,又对中建南盆地进行勘察。
“我们的调查任务基本完成了,现在打钻技术也到位了,我们局自己造了一条船,下面就等着打钻开采了。”邱燕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