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学浅议
2014-07-08李芳兰
李芳兰
初中物理结构严谨、系统性强。无论是初学者还是教学者,都要抓住物理这门学科的特点,把握其精髓和关键点,以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以下是我从教25年来积累下来的经验和体会,希望给读者以帮助。
一、加强师生互动,忌唱“独角戏”
“教”“学”分离的现象在课堂上普遍存在,教师在台上争分夺秒、滔滔不绝,学生在台下一头雾水、不知所云。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最要紧的是看学生学而不是光看老师讲。”只有学生学懂了、学透了,才能证明教师的授课是成功的。加强师生互动,让学生从听课的配角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动手动脑思考,凸显教师的引领者、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的身份和作用,从而营造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
例如:在讲课伊始,涉及相关章节内容时,教师可以自述相关知识内容,同时向学生提问,测试学生是否对先前章节知识融会贯通,从而不仅复习前面,而且点出两部分的内在联系,一举两得。
又如:讲解大气压强、浮力、力学等章节时,总要涉及大量的实验内容,此时不仅要让学生在旁边观看,还要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从中发现问题,找出规律,最后由教师系统总结,画龙点睛。
二、突出实验教学,忌空洞说教
物理是一门实验的学科。物理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初中物理教学要以实验为重要手段,积极发挥实验对学生建立概念、巩固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方面所起的作用。因此,突出实验教学十分重要。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在用脑的时候,同时用手去实验,在用手的时候,同时用脑去想。”然而某些教师忽略实验教学的重要性,不是将演示实验的时间压缩用来讲课,就是以课时紧、教学任务重等理由使大大小小的实验“退居二线”,只剩下空洞无物的说教。
三、重视知识网络,忌杂乱无序
任何学科都有其知识脉络,各部分内容相互关联,彼此影印。把零散的、细小的知识点重新整合,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在原有层面上有新的、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这需要教师对讲授的知识进行整理,系统化、网络化地对各章节的重点、难点、前后知识的联系进行重新归纳、整合,从而使学生在物理学习中更具主动性、灵活性,提高对知识的驾驭能力。
例如,初中物理并没有系统地研究过水,但在力、光、热、声、电各部分都涉及水。同时,水在生产和生活中十分重要,很多物理量都是以水为基准规定,如密度、比热容、0℃和100℃,等等。因此,有必要以水为线索把关于水的知识系统化:①水是无色透明的液体,密度是1×10 千克或1千克/分米 或1克/厘米 ,知道了它的体积就知道了它的质量和它所受的重力。②平静的水面像镜面一样能成虚像:光从空气斜射向水面时要发生反射和折射,此时折射角总小于入射角;光从水斜射入空气时也发生折射,此时折射角总大于入身角。③水的比热容最大,数值是1卡/(克·℃)即4.2×10 焦/(千克·℃),所有其他物质的比热容都小于它,自然界中水对气候的调节作用就在于此。④水的凝固点是0℃。⑤水凝固成的固体叫冰,冰是晶体。⑥水能传声,声音在水中的速度是1500米/秒左右。水面也能反射声音。⑦水对浸入其中的物体能产生浮力。⑧水在1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是100℃。⑨纯水是不导电的,普通水是电的不良导体。⑩提高的水有势能,流动的水有动能。
其他概念、规律,均可用某一线索进行穿线与综合,也可用某种联系把它们关联起来,形成某种知识体系。通过这种关联,学生掌握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从而登上掌握知识的新台阶。
四、提倡举一反三,忌题海战术
当教师讲完一节内容,学生要把知识理论转化为自己的东西,真正消化吸收,做一定量的习题是十分必要的。一般情况下,教师会有针对性地布置课外作业,学生也会另做一些习题训练。然而部分教师有这样的想法:做题越多,收获越大,于是准备一大堆资料,使学生一头扎进题海中,疲惫不堪。其实,做题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善于从个题中提炼要点,把握难点,真正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效果会更好。
五、开拓创新题型,忌因循守旧
随着物理课程改革的深入,中考物理题目中增加了某些创新题目,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收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语言表述能力和数学推理能力。考试题目的不断创新变化,要求教师与时俱进,积极关注和体现试题的价值取向,强化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整合,突出人与自然、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着重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实验研究能力的考查,侧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