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洪堡特的语言民族观看当前英语高考改革的必要性

2014-07-08孟围

北方文学·下旬 2014年2期

摘 要:2013年10月21日,北京市考试院发布中高考改革框架方案征求意见稿:拟从2016年起,中考英语分值由120分降到100分,其中听力50分;高考英语分值由150分降到100分。高考语文分值由150分上调到180分。英语分值的下调引发了全国热议,英语高考改革是否是必要的?下面从洪堡特语言学的民族观来分析英语高考改革的必要性。

关键词:洪堡特;民族观;英语改革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学习英语已长达半个多世纪之久。[1]早在1956年英语就取代俄语成为大多数中学里唯一一门外语课程。据报导,我国约有三亿多人在学习英语,约占总人口数的四分之一,其中,在大、中、小学学习英语人数超过一亿人。有专家预测,再过几年,中国学英语的人数将超过英语国家的总人口。回顾恢复高考的这几十年,英语获得了和语文、数学同等的重视。中国又是“一考定终身”,因此对于英语的教育从未放松过。而反观汉语,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于漪曾表示:“我年轻的时候教语文,高中、初中,语文是第一学科,现在已经降低到大概第五位,我们现在缺少一种汉语言文字的自信和自觉。”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上,家长们甚么大学生们也会遇见有耳熟而不能祥的词,或是出现提笔忘字的尴尬现象。这些都表明高考中降低英语分值,提高语文分值是有必要的。下面我们从洪堡特语言的民族观来分析一下这一政策的必要性。

威廉•冯•洪堡( Wilhellm Von Humboldt,1767—1835) ,德国语言学家、美术家、政治学家、外交家、柏林大学创始人,为历史比较语言学和语言类型学奠定了哲学基础,开创了普通语言学。他也是西方第一个从普通语言学角度深入探讨汉语特点的语言学家。洪堡特语言学理论恢弘博大,历久弥新。其中洪堡特语言的民族观对后世产生重要影响。

《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 , 是洪堡特晚年巨著《论爪哇岛上的卡维语》 的长篇序言, 这本书被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大师布龙菲尔德称为“第一部关于普通语言学的巨著”, 在这本书中, 洪堡特提出了语言既能揭示未知真理, 体现普通的人类精神, 又能揭示不同的世界观, 反映不同的民族精神的观点。 因此可见, 人类精神和民族精神构成了洪堡特语言学说的核心, 精神力量是其中一个重要核心的概念。洪堡特相信, 语言是民族最大的特征, 民族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语言上。 他指出[2]“要给一个民族下定义, 首先就必须从这个民族的语言出发。人所具有的人类本性的发展取决于语言的发展, 因此, 民族的定义应当直接通过语言给出。民族, 也即一个以确定的方式构成语言的人类群体。”洪堡特在《论人类语言学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一书中谈到语言对民族生活的作用时说“然而有一样东西性质全然不同,是一个民族无论如何不能舍弃的,那就是它的语言,因为语言是一个民族生存所必需的‘呼吸,是它的灵魂之所在。通过一种语言,一个人类群体才得以凝聚成民族, 一个民族的特性只有在其语言中才完整地铸刻下来,所以,要想了解一个民族的特性,若不从语言入手势必会徒劳无获。”所以他认为语言与民族的关系十分密切。洪堡特进一步论述了语言在民族生活中一个民族所在的生活环境、气候条件, 它的宗教、社会建制、风俗习惯等一定程度上都可以跟这个民族脱隔开来。然而,有一样东西性质全然不同, 是一个民族无论如何不能舍弃的, 那就是它的语言。

从洪堡特语言观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发现语言、民族、民族精神是密不可分的,每一个民族不能没有民族精神,因为它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不能没有语言,因为它是交流的工具,并与外在社会现状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而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二者的同一程度超过任何人的想象。民族精神对 的影响越协调,民族精神的发展就越有规律、越丰富。汉语是中国人民的民族语言,已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沉淀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民族精神。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自己的语言, 也就失去了与世代生息的环境、世代相传的文化传统联系”。所以语言具有保护自由存续的使命。

美国自由作家鲁道夫•弗莱施博士认为,[3]汉语没有文法,是装配线式语言,是世界上最成熟、最简洁的语言。20世纪中期,他在纽约大学开设培训高级记者的写作班,让学员按汉语遣词造句的方式写英语文章。用同样大小的字体印刷,汉语印刷品的篇幅仅是拼音文字的三分之二,如果世界上用汉语的人多了,就会减少纸张消耗,这更有利于生态环境。

最近,一项对全球170万18岁以上成年英语学习者的测试成绩评估报告表明,在全球54个非英语母语国家和地区中,中国大陆排名第36位,属于低熟练度水平。我们的英语教学走向了极端道路,过分强调英语的重要性,使不少国人英语没学好,汉语也丢了。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学英语的时间多了,学汉语和其他学科的时间就少了。现在是我们对英语教学进行深刻反思的时候了。语言是民族的命脉,是民族凝聚力的所在,是民族独立的象征,让英语与汉语平起平坐是对民族文化不自信的表现。由此可见国家关于英语高考改革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姚伟 彭艳梅. 英语对中国民族语言和文化的影响[J]. 松辽学刊(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3期

[2]王福祥.语言学•历史•理论•方法[M].外研社:于春迟,2008

[3] 曾炟. “高考改革”英语成焦点 国外外语学习引反思[N].羊城晚报,2013-11-02

作者简介:孟围(1989.09.23-),女,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人,河北大学外国语学院俄语语言文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