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构中解构
2014-07-08董珊珊
摘 要:本文旨在通过对霍桑的代表作小说红字以及根据该小说改编的电影版红字的比较研究,揭示电影版红字以及小说版红字所表达的主题的异同。本文通过选取电影版与小说版红字最明显的变化分析研究这些变化对各自的主题侧重造成的影响,从而让我们对二者所表达的主题有一个更清醒的认识。
关键词:电影红字;小说红字;主题;差异
世纪之交,很多名著被搬上大荧幕,电影红字就是导演罗兰德•乔菲根据美国十九世纪著名的浪漫主义小说家霍桑的代表作红字改编而成。电影版红字大体上忠实原著小说版红字,但由于时代背景以及价值观的变化,导演不可避免的增添了或改变了小说中的一些元素来迎合大众情绪及商业需要,由此影片所表达的主题相对于原著来说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一、开篇与结局的差异——从神性到人性
小说一开头就描写了沉郁的牢门,女主人公海丝特作为“罪人”,怀抱私生女出场。因犯通奸罪被罚站在刑台上示众,并且必须终身佩戴表示“通奸”的红字“A”。接着引出了故事的几个主要人物,与海斯特相爱的年轻英俊受人敬仰的牧师狄梅斯台尔,年老丑陋的海丝特的丈夫齐灵沃斯,以及海丝特与牧师的恋爱结晶——古灵精怪的珠儿。小说主要描写海丝特受罚后7年间他们三人之间的爱恨情仇,海丝特在事情败露后,为了维护“奸夫”的名望及地位,拒不透露其名字,并佩戴着象征耻辱的红字“A”独自把珠儿抚养长大,坚强地度过了多年的耻辱生活,反映了海丝特坚韧的品性;相反自私怯懦的牧师狄梅斯台尔却由于名望地位不敢坦承自己所犯下的罪行,只能在心里默默忍受内心的红字对他的鞭笞,倍受精神折磨;海丝特的丈夫齐灵沃斯不择手段的进行报复,转化成恶的化身以朋友及医生的身份潜伏在狄梅斯台尔的身边,试图吞噬着他那饱受煎熬的灵魂。小说结尾,经受不住内心的痛苦的煎熬及齐灵沃斯的折磨,牧师终于在完成最后一次演讲鼓起勇气与海丝特和珠儿一起走上邢台,将自己的罪行昭示天下,并死在海丝特的怀里,在死亡中获得道德新生,成为殉道者。齐灵沃斯也因报仇对象的死去,生活失去重心,最后精神萎靡而死,并且把其大部分遗产留给了珠儿。若干年后,海丝特带着珠儿到了欧洲。后来,海丝特又独自一人回到美国,艰辛度日,直到离开人世。在这部小说里,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揭示出“人性本恶”这一永恒的主题,即人皆有罪。海丝特作为已婚妇人与牧师相爱并发生关系犯下“通奸罪”,齐灵沃斯为了报复摧残牧师的灵魂也是一种犯罪,而珠儿作为罪恶的产物本身就是一种罪,整部小说都在围绕着“赎罪”与“查罪”为中心。
而电影红字则是以男主角狄梅斯台尔参加一个印第安人的葬礼开始的,女主角的第一次亮相也变成了在马萨诸塞殖民地的码头,电影给我们展现了类似于红字前传的故事:我们看到海丝特怀着憧憬跨洋而来,一边等待丈夫齐灵沃斯来与她会和,一边谢绝了人们的好意劝诫,选择了靠近海边的一幢离群索居的小屋,买下了两个奴隶后开始了自耕自种的生活。接着按故事发展的那样,海丝特与牧师相识相知相爱,直到最后生下珠儿才使得罪行暴露,但是电影红字对结局作了完全不同的处理,当狄梅斯台尔与海丝特和珠儿站在邢台上向大家认罪时,他非但没有死,反而赢得一片欢呼。相反,复仇者齐灵沃斯杀错人后在悔恨中自缢而亡。影片最后展现一片朦胧而有诗意的景象:海丝特等三人沐浴在明媚的阳光里,呼吸着清新空气,欣赏着瑰丽的自然风光,共享人间天伦之乐。
两相比较,电影与原著的结局迥然不同。而不同的结局必然导致作品的思想主题的变化。电影的结尾表现的是人性的解放,勇于突破清教教义的束缚并追寻真爱获得幸福的主题思想,这是彻底的人性对神性的胜利。
二、叙述角度的变化——罪罚到真爱
从叙事角度上看,原著采用的是第三人称叙事。一般而言,以历时性与线性为特征的时间叙事指向成了小说所侧重的方面,而强烈的空间特征是影视图像叙事区别于小说文本叙事的最大特征。但霍桑在红字的文本结构和叙事中却另辟蹊径,突破了既有的时间叙事规则而引入了影像叙事的空间性,从而使小说故事跳出了传统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的线性模式。同时又打破因果联系而更注重婚外恋故事的道德惩罚与内心煎熬的激烈斗争,并辅以家庭、婚姻、法律、道德、宗教、人性等思想探究的主题,构建出故事文本的复杂性、多义性、立体性和空间感。霍桑善于用内聚焦叙事,叙述人处于故事之中,站在人物的立场来进行叙事。而这种内部聚焦的方式常常成为影视叙事的惯用手法,因为它使得叙事的空间效果往往削弱了传统的时间特性。由第三人称叙述,能够更客观更公正的看待故事情节及故事人物,既达到了表达非正统的道德价值观念的目的,又使叙事人免受道德谴责。
而在电影红字中,导演的故事首先借助于一个代理叙述人珠儿来讲述父辈的故事,故事按照时间先后顺序缓缓展开,详细讲述了海丝特与丁梅斯代尔如何相识相知相爱、如何生下珠儿以及经历斗争最后终于在一起的浪漫爱情故事。“我设法想象她到来前的生活,她的丈夫为何要她独自先来?是考验她的忠贞还是她的意志?还是他天性要为他人设陷阱,希望她会掉下去?”“皮太太和丁牧师尽可能避开对方,她甚少进城而牧师则是逃到林中跟印第安人和尊尼在一起”“两颗心为越来越强的爱而斗争”,从珠儿的话语间,我们不难看到,珠儿是站在她母亲的立场,一方面指责她丈夫的居心叵测,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她父母在这段婚外恋的挣扎,为他们的恋情作辩护。影片最终,“在遥远的卡罗来那两州,我的父母终于找到久违的幸福。我踏进少女时期前父亲去世,有人说这是惩罚;母亲没有再嫁或爱上别人,有人说这是惩罚,可是我不这样看,我的父母分享了别人所没有的爱,我知道那种爱的精神仍在我的心中,亦会永远在我孩子的心中。谁能说在神的眼中什么才是罪?”通过珠儿的叙述,红字不再是一个以婚外恋为题材,描述主人公们犯罪与赎罪的心路历程,而是变成为了追求真爱,勇于打破传统,歌颂真爱的主题。
叙述方式决定内容,决定表达思想,不同的叙述角度必然导致主题思想的变化。原著以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公正客观的表达了罪与罚,宗教、道德、法律、人性等主题,而电影通过珠儿的立场表达了对真爱的赞扬。
三、结语
电影红字对小说红字作的一些改变反映了不同时期人们的价值观的差异。电影虽说没有小说的独特韵味,但也不失为一个好的艺术创作。通过对二者的开篇结局、叙述角度等的比较,我们可以清楚的了解,小说更注重描写婚外恋故事的道德惩罚与内心煎熬的的激烈斗争,主要表现了道德、宗教、人性等思想主题,而电影红字情节更近于是一个爱情故事,主要歌颂了真爱的伟大。
参考文献:
[1] 甘文平. 从小说到电影——谈美国文化的时代观[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11).
[2] 潘志明. 罗曼司: 红字的外在叙事策略[J]. 外国文学评论,2006(04).
[3] 杨梅. 小说红字的多重叙事视角[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1).
[4] 张慧荣. 赵景梅. 红字中的美国清教——从小说到美国清教[J].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2005(04).
作者简介:董珊珊(1991-),女,汉族,湖北随州市人,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