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秦皇岛近海大型水母暴发性增长原因探析

2014-07-08郑向荣李燕饶庆贺幕建东

河北渔业 2014年2期
关键词:防治措施

郑向荣+李燕+饶庆贺+幕建东

DOI:10.3969/j.issn.1004-6755.2014.02.005

摘 要:大型水母(沙海蛰、海月水母)暴发作为海洋生态灾害现象,已经引起国际上高度关注。大型水母暴发对海水浴场、滨海电厂的安全运行、海洋渔业造成严重危害。2013年7-8月对秦皇岛近海大型水母进行调查,发现大型水母种类主要为海月水母、沙海蛰、海蜇;随着气温升高,密度急剧增加,沙海蜇密度达到3×104inds/km2、最大伞径达100 cm;海月水母密度达到1 500×104inds/km2、最大直径30 cm,较大密度区域与沙海蜇高度重合;而海蜇数量极少,仅在个别航次监测到零星个体。通过研究分析,造成秦皇岛大型水母暴发的原因主要有温室效应导致的海水温度上升、特殊的地理和海洋生态环境提供适合水母生长繁殖的空间、螅状体集体萌发、随外海洋流漂移。针对现状以及造成的危害,我们认为应加强秦皇岛海域大型水母发生规律的基础研究,积极开展沙海蜇食用和药用价值研究开发利用,加强应急处置措施(各部门建立联动机制、科普宣传、增设防护网具、完善蛰伤救助措施)。

关键词:大型水母;暴发性增长;防治措施

2013年7月以来,秦皇岛海域沙海蜇出现暴发性增长,大量沙海蜇随着潮流向岸边聚集,浴场游客被蛰伤的事件频频发生。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夏季秦皇岛市各浴场水母蛰伤就医人数合计超过1 000人,8月2日南戴河某浴场一名儿童被蛰伤致死。秦皇岛近海沙海蛰暴发直接威胁到了游人健康和生命安全,给当地旅游业造成不良影响,也引起公众和政府部门的强烈关注。因此,尽快查明秦皇岛近海沙海蛰暴发性增长的可能原因,研究其预测及预防办法,成为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根据今年夏季秦皇岛近海大型水母实地调查结果及河北省海域近年来调查数据的分析,对秦皇岛近海沙海蜇暴发性增长原因做了初步分析,以期对河北省海域沙海蜇的预测及防治研究有所助益。

1 秦皇岛近海大型水母种类组成及生长、消亡过程

1.1 秦皇岛近海大型水母种类

水母是一种低等的腔肠动物,在分类学上隶属腔肠动物门、钵水母纲。水母的种类很多,全世界大约有250种左右,直径从10~100 cm之间,常见于各地的海洋中。我国常见的约有4种,即海月水母、白色霞水母、海蜇、沙海蜇。

秦皇岛地处渤海中部西侧,水温变化范围在6~28 ℃。据文献资料显示,分布在渤海海域的大型水母主要有海蜇、沙海蛰、海月水母、霞水母等4种。其中海蜇作为海洋经济动物是渔业捕捞对象,其余3种经济价值低或全无价值。在秦皇岛附近海域调查发现的大型水母有海蜇、沙海蛰、海月水母等3种。由于沙海蛰的刺细胞具有毒性,频繁蜇伤浴场游客,所以这一物种对人类的危害更大。沙海蜇(Nemopilema nomurai)属刺胞动物门(Cnidaria),钵水母纲(Scyphomedusae),根口水母目(Rhizostomeae),根口水母科(Rhizostomeae),越前水母属(Nemopilema)。是广泛分布于西北太平洋沿岸海域的大型水母,其中在中国的东海、黄海、以及渤海海域均有分布。

1.2 秦皇岛近海大型水母生长、消亡过程

据有经验的渔民介绍,秦皇岛附近海域一般在5月底6月初就发现海月水母(俗称四眼),在靠近岸边的浅水区较多,伞径一般在5 cm左右,到7月中下旬海月水母已长成伞径20~30 cm的成体;海蜇和沙海蛰一般在7月开始出现,生长十分迅速,每年的8月底前后即达到伞径60~100 cm的成熟个体,9月以后,进入大型水母的衰退期,海上水母逐渐消失。2013年7、8月份,河北省海洋与水产科学研究院水母项目组对秦皇岛附近海域大型水母发生情况进行了监测。监测结果显示,秦皇岛市近海7月中下旬开始出现沙海蜇,随着气温升高,沙海蜇生长迅速,密度急剧增加,局部海域沙海蜇密度达到3×104inds/km2,密度较高的区域出现在港口锚地区至西浴场和仙螺岛附近海域,最大伞径达100 cm。另一种大型水母海月水母数量也显著多于往年,海月水母最大密度为1 500×104inds/km2,最大直径30 cm,密度较大区域与沙海蜇高度重合。而海蜇数量极少,仅在个别航次监测到零星个体(见表1)。

表1 2013年秦皇岛海域水母调查

种类 7月 8月

海月水母 700×104inds/km2 1 500×104inds/km2

沙海蛰 0.9×104inds/km2 3×104inds/km2

海蜇 0.2×104inds/km2 0.5×104inds/km2

2 大型水母暴发及其危害

近年来,大型水母灾害性暴发是继赤潮之后又一海洋生态灾害现象,它是海洋环境恶化的表现。水母灾害已在国际上引起高度关注,成为一道世界性难题。

2.1 水母暴发对海水浴场造成影响

近年来世界各地的滨海旅游地区遭受水母侵袭的事件屡有报道。2009年西班牙某海水浴场一周内约1 200人被水母蜇伤;澳洲水母泛滥成灾,年蜇伤3万人;2010年一种剧毒的紫色水母入侵英国海域,蛰伤游人,造成恐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报告指出,每年全球大概有1.5亿宗水母伤人事件发生。近几年来我国大连、秦皇岛、青岛等北方海滨城市都有水母伤人记录。2006年营口熊岳城金沙滩海滨浴场两名游客被水母蜇伤致死,引发国内首例水母伤人致死索赔案;2007年威海市滨海浴场也发生水母伤人死亡事件;2007年北戴河中央机关直属浴场附近海域有毒的沙海蛰泛滥;今年夏季秦皇岛市各浴场水母蛰伤就医人数合计超过1 000人,8月2日南戴河某浴场一名儿童被蛰伤致死。

大型水母对滨海旅游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有毒的大型水母密切接触人群,蛰伤游客,对人类健康安全形成威胁,造成恐慌气氛。在我国北方海域有毒的大型水母主要有沙海蜇和白色霞水母。

2.2 水母暴发严重影响滨海电厂的安全运行

水母暴发的另一个危害是对滨海电厂的安全运行造成障碍,大量密集的水母随着水流进入电厂的冷却水系统进水口,形成堆集堵塞现象,阻碍系统的正常运行。2005年瑞典某核电站因大量水母堵塞冷却水系统而被迫关闭了三个核电机组中的一个;2006年,日本中部电力公司滨冈核电站过滤装置被水母完全堵死,被迫降低发电量;2011年地中海沿岸多国遭受大型水母入侵,西班牙和以色列等多国的核电站因冷却系统被堵而暂时停运;菲律宾和沙特等国也出现过核电站或滨海电厂因水母阻塞冷却水系统而被迫关闭的现象。自2007年夏季以来,华电青岛发电有限公司冷却水取水口每年都发生水母阻塞过滤网的问题,发电机组多次被迫停运,威胁安全运行(参见表2)。

2.3 大型水母暴发对海洋渔业的危害

2.3.1 直接影响渔业捕捞生产 一些大型水母经济价值低或没有经济价值,在捕捞作业区域大量密集的水母堵塞网眼,使网具崩裂,产量下降。

2.3.2 与其他海洋生物竞争生存空间 一方面水母类以浮游生物为食,与其他捕食浮游生物的经济鱼虾类竞争饵料来源,另一方面大型水母也摄食鱼卵和仔稚鱼,大型水母暴发的海域经济鱼虾类资源减少;不仅如此,一些有毒水母还能够通过身体的刺细胞系统,杀死大部分它们所碰触到的小型生物,导致海水中其他生物的大量死亡。

2.3.3 破坏海域的生态平衡 2005年日本近海出现大批的越前水母,给当地渔业捕捞造成重创;2009年日本海再次受到大型水母的入侵。2004年我国渤海辽东湾白色霞水母异常增殖,海蜇产量大幅减少[2]。自20 世纪90 年代中后期起,东

表2 世界各地水母暴发事件摘录

日期 海域 水母种类 造成的危害

2005 日本海 越前水母 渔业生产大幅衰退

2006 日本海 越前水母 核电站冷却水系统受阻

2007 青岛发电机组停运

2010 英国 紫色水母 浴场暂时关闭

2011 地中海沿岸多国核电厂冷却水系统受阻[1]

2011 英国 月亮水母 核电厂两座反应堆被迫暂时关闭[1]

2011 美国八百余人被蜇伤

2013 北戴河 沙海蜇 上千人被蜇伤,一人蛰伤致死

海北部及黄海海域连年发生大型水母的大量暴发现象,其中2003 年其发生程度最严重。水母大量暴发区内不仅渔业生产活动受到严重影响,而且渔业资源也相应锐减,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灾难[3-4],对海域造成持续的影响。形成灾害的水母是利用价值极低或者根本不具备利用价值的沙海蜇、海月水母和霞水母等。

3 秦皇岛近海大型水母暴发性增长原因分析

3.1 全球海域大型水母种群数量逐年增加

近几十年来,由于温室效应的影响,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水温度升高,全球海洋生态环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某些物种在消失,而某些物种却无限制地繁殖增长,比如赤潮的发生频次和规模范围都明显增加,在全球海域大型水母种群数量逐年增加也是不争的事实。据资料显示,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起,我国的东海和黄海海域发生大型水母连年暴发的现象,其中2003年发生程度最为严重[5]。此外与我国毗邻的日本和韩国沿海大型水母暴发现象也日益增多。渤海海域近十年来沙海蜇的数量明显增加,河北省海洋与水产科学研究院大型水母项目组的调查资料显示,2012年河北海域沙海蜇数量分布明显高于往年,密度高值区集中出现在在沧州、滦南一带,影响到渔民捕捞作业,崩网现象频频发生(见图1)。据2008-2012年《河北省渔业统计年鉴》的记录,河北省海域海蜇渔获量自2009年以来每年都超过2万t。唐山渔获量占总渔获量的95%(见表3),据调查,其中绝大部分产量是沙海蜇约占95%,而海蜇数量约占5%,事实上沙海蜇的数量远超这一数据。这表明,2009年以来,河北省海域的沙海蜇资源量一直处于较高水平。局部海域因沙海蜇暴发性增长影响了渔业生产作业,这是海蜇产量减少的原因之一。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秦皇岛海域近几年大型水母分布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

表3 河北海域海蜇渔获量统计

t

年份 秦皇岛 唐山 沧州 总计

2008 232 7 587 525 8 344

2009 867 20 912 216 21 995

2010 353 19 923 210 20 486

2011 21 24 665 282 24 968

2012 292 24 820 173 25 285

注:唐山以捕捞加工沙海蜇为主,2012年青蜇渔获量仅为总产量的5%左右。

图1 2012年河北海域沙海蛰分布图

3.2 秦皇岛海域特殊的地理和海洋生态环境提供了适合大型水母生长繁殖的空间

秦皇岛近海海水流速缓慢,风浪较小,给水母提供了较为理想的生存环境。秦皇岛周边分布有滦河、新开河、戴河、石河等大小河流十余条,河流入海口附近海域营养盐丰富,浮游动植物生长旺盛,饵料充足,为大型水母生长繁殖提供了营养保障。本项目组2012年的调查数据显示,河北近海浮游植物量在148.666 7~15 781.228 6×104cells/m3,优势种为硅藻门的尖刺菱形藻、中肋骨条藻、洛氏角毛藻,秦皇岛、唐山浮游植物数量较沧州高,在8 496.533~15 781.228 6×104cells/m3;浮游动物量在4.259~6 147.059 mg/m3,优势种为小拟哲镖水蚤、大同长腹剑水蚤。近岸浮游动物数量较远海高,秦皇岛近岸浮游动物数量高,在4 156~6 147 mg/m3。另外,沙海蜇经济价值较低,人为捕捞量极少,致使成体种群数量逐年增加(见表4)。

表4 秦皇岛海域海水质量

指标 平均值 范围

水温 24 ℃ 20.91~25.53 ℃

盐度 28‰ 26.51~30.60‰

DIN 0.138 mg/L 0.005~0.41 mg/L

P 0.004 mg/L 0.001~0.007 mg/L

浮游植物 12 498.211×104cell/m3 8 496.533~15 781.228 6×104cell/m3

浮游动物 5 431 mg/m3 4 156~6 147 mg/m3

3.3 本海域海底着生的螅状体受到某种刺激集中萌发

沙海蛰的生长繁殖分为两个世代,即有性繁殖世代和无性繁殖世代。沙海蛰雌雄异体,成熟的个体在海洋中产卵受精,孵化成浮浪幼虫,浮浪幼虫在水中漂浮,发育成水螅体沉向海底,固着于海底固形物上,越冬休眠,如果环境条件不利,这种水螅体可以在海底休眠许多年。发育成熟的水螅体会在其顶端发生横裂,产生碟状幼体,碟状幼体浮游于水中逐渐成长为沙海蛰。研究表明,海水的温度和盐度变化可影响水母的数量,这种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水母水螅体的无性繁殖速度以及水母幼体期的成活率而实现的[5]。今年秦皇岛地区雨季来临早,比往年提前了一个月,且雨量大,近岸海水盐度发生变化;另一方面今年春季气温较往年高,变化幅度大,相应的海水温度也明显高于往年。有研究资料表明,水母水螅体可以休眠长达40~60年。假如这些多年累积在海底的休眠水螅体由于某种条件(例如温度和盐度的较大变化)的触发集体萌发,那么局部海域中大型水母的数量剧增是可能的。

3.4 水母自主游泳能力较差,容易随着水流漂移

部分水母可能是随着水流或潮流从外海飘移而来,有报道称,日本海域的口冠水母主要来源于中国的东海和黄海,是通过对马海流的第二分支输送到日本的[6]。

3.5 环境污染

环境影响使得这一海域海洋生态结构发生了变化。从食物链的角度考虑,捕食水母幼体的鱼类减少,水母生存压力减小。大型水母一般以浮游动物和少量鱼卵、仔稚鱼为食,而大型水母的卵和幼体也是某些鱼类的食物,水母类的食性很广,几乎无选择地摄食一切可获得的浮游动物,还包括一些海洋动物的卵和幼虫(仔稚鱼)。总之,水母大量出现,根本的原因是环境恶化的结果。

4 防治对策

4.1 加强本海域大型水母发生规律的基础研究

加大对大型水母的生活史、各发育阶段时间和空间分布、种群数量时空变化规律等基础性调查研究,摸清沙海蜇等的产卵和幼体栖息地的分布,通过生活史研究,弄清楚其繁殖和生存策略;研究种群数量时空变化规律和外界环境因子(水温、盐度、营养盐和海洋捕捞量)的变化相关关系,建立两者之间的动态数学模型,对下一年的爆发时间进行科学预测,并开展大型水母爆发的危害评价。

查清大型水母的漂移轨迹和周边省市的分布,积极开展海洋生态修复,进行可以捕食水母幼体的鱼虾种类的增殖放流工作。

加强秦皇岛近海大型水母及相关环境因素的常规监测,为建立预警体系提供基础数据。

针对沙海蛰的早期幼体附着阶段人为投放可回收附着基,减少幼体在该海域的附着量,有效控制整体数量。

4.2 积极开展沙海蜇食用和药用价值研究开发利用

进行沙海蜇食品加工研究,开发海蜇丝、海蜇条等加工食品,提高沙海蜇人为捕捞和利用率,增加其附加值。

4.3 加强应急处置措施

制定大型水母爆发处置应急预案。政府协调海洋、环境、气象、渔业、医疗和旅游等各部门建立联动机制。

加强有关水母的科普宣传,提高公众防范意识;所有公共浴场增设海蜇防护网具;水母密度显著增加时,有关部门实施打捞处理;各浴场设置警示标志,加大宣传力度,尽量做到防患于未然;完善蛰伤救助措施,浴场简单处置措施和相关医院急救措施。

参考文献:

[1] 汪琳.多国遭水母大规模侵袭[J].生物学教学,2011,36(12):70

[2] 董婧,孙明.黄、渤海大型灾害性水母大量发生的影响及应对措施[J].中国海洋报,2007,3

[3] 丁峰元,程家骅.东海区夏、秋季大型水母分布区渔业资源特征分析[J].海洋渔业,2005,27(2):120-128

[4] 程家骅,李圣法,丁峰元,等.东、黄海大型水母暴发现象及其可能成因浅析[J].现代渔业信息,2004,19(5):10-12

[5] 丁峰元,程家骅.东海区沙海蜇的动态分布[J].中国水产科学,2007,14(1):83-89

[6] 关春江,等.水母暴发的生物修复对策[J].海洋环境科学,2007,26(5):492-494

(收稿日期:2013-11-14)

2.3.3 破坏海域的生态平衡 2005年日本近海出现大批的越前水母,给当地渔业捕捞造成重创;2009年日本海再次受到大型水母的入侵。2004年我国渤海辽东湾白色霞水母异常增殖,海蜇产量大幅减少[2]。自20 世纪90 年代中后期起,东

表2 世界各地水母暴发事件摘录

日期 海域 水母种类 造成的危害

2005 日本海 越前水母 渔业生产大幅衰退

2006 日本海 越前水母 核电站冷却水系统受阻

2007 青岛发电机组停运

2010 英国 紫色水母 浴场暂时关闭

2011 地中海沿岸多国核电厂冷却水系统受阻[1]

2011 英国 月亮水母 核电厂两座反应堆被迫暂时关闭[1]

2011 美国八百余人被蜇伤

2013 北戴河 沙海蜇 上千人被蜇伤,一人蛰伤致死

海北部及黄海海域连年发生大型水母的大量暴发现象,其中2003 年其发生程度最严重。水母大量暴发区内不仅渔业生产活动受到严重影响,而且渔业资源也相应锐减,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灾难[3-4],对海域造成持续的影响。形成灾害的水母是利用价值极低或者根本不具备利用价值的沙海蜇、海月水母和霞水母等。

3 秦皇岛近海大型水母暴发性增长原因分析

3.1 全球海域大型水母种群数量逐年增加

近几十年来,由于温室效应的影响,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水温度升高,全球海洋生态环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某些物种在消失,而某些物种却无限制地繁殖增长,比如赤潮的发生频次和规模范围都明显增加,在全球海域大型水母种群数量逐年增加也是不争的事实。据资料显示,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起,我国的东海和黄海海域发生大型水母连年暴发的现象,其中2003年发生程度最为严重[5]。此外与我国毗邻的日本和韩国沿海大型水母暴发现象也日益增多。渤海海域近十年来沙海蜇的数量明显增加,河北省海洋与水产科学研究院大型水母项目组的调查资料显示,2012年河北海域沙海蜇数量分布明显高于往年,密度高值区集中出现在在沧州、滦南一带,影响到渔民捕捞作业,崩网现象频频发生(见图1)。据2008-2012年《河北省渔业统计年鉴》的记录,河北省海域海蜇渔获量自2009年以来每年都超过2万t。唐山渔获量占总渔获量的95%(见表3),据调查,其中绝大部分产量是沙海蜇约占95%,而海蜇数量约占5%,事实上沙海蜇的数量远超这一数据。这表明,2009年以来,河北省海域的沙海蜇资源量一直处于较高水平。局部海域因沙海蜇暴发性增长影响了渔业生产作业,这是海蜇产量减少的原因之一。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秦皇岛海域近几年大型水母分布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

表3 河北海域海蜇渔获量统计

t

年份 秦皇岛 唐山 沧州 总计

2008 232 7 587 525 8 344

2009 867 20 912 216 21 995

2010 353 19 923 210 20 486

2011 21 24 665 282 24 968

2012 292 24 820 173 25 285

注:唐山以捕捞加工沙海蜇为主,2012年青蜇渔获量仅为总产量的5%左右。

图1 2012年河北海域沙海蛰分布图

3.2 秦皇岛海域特殊的地理和海洋生态环境提供了适合大型水母生长繁殖的空间

秦皇岛近海海水流速缓慢,风浪较小,给水母提供了较为理想的生存环境。秦皇岛周边分布有滦河、新开河、戴河、石河等大小河流十余条,河流入海口附近海域营养盐丰富,浮游动植物生长旺盛,饵料充足,为大型水母生长繁殖提供了营养保障。本项目组2012年的调查数据显示,河北近海浮游植物量在148.666 7~15 781.228 6×104cells/m3,优势种为硅藻门的尖刺菱形藻、中肋骨条藻、洛氏角毛藻,秦皇岛、唐山浮游植物数量较沧州高,在8 496.533~15 781.228 6×104cells/m3;浮游动物量在4.259~6 147.059 mg/m3,优势种为小拟哲镖水蚤、大同长腹剑水蚤。近岸浮游动物数量较远海高,秦皇岛近岸浮游动物数量高,在4 156~6 147 mg/m3。另外,沙海蜇经济价值较低,人为捕捞量极少,致使成体种群数量逐年增加(见表4)。

表4 秦皇岛海域海水质量

指标 平均值 范围

水温 24 ℃ 20.91~25.53 ℃

盐度 28‰ 26.51~30.60‰

DIN 0.138 mg/L 0.005~0.41 mg/L

P 0.004 mg/L 0.001~0.007 mg/L

浮游植物 12 498.211×104cell/m3 8 496.533~15 781.228 6×104cell/m3

浮游动物 5 431 mg/m3 4 156~6 147 mg/m3

3.3 本海域海底着生的螅状体受到某种刺激集中萌发

沙海蛰的生长繁殖分为两个世代,即有性繁殖世代和无性繁殖世代。沙海蛰雌雄异体,成熟的个体在海洋中产卵受精,孵化成浮浪幼虫,浮浪幼虫在水中漂浮,发育成水螅体沉向海底,固着于海底固形物上,越冬休眠,如果环境条件不利,这种水螅体可以在海底休眠许多年。发育成熟的水螅体会在其顶端发生横裂,产生碟状幼体,碟状幼体浮游于水中逐渐成长为沙海蛰。研究表明,海水的温度和盐度变化可影响水母的数量,这种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水母水螅体的无性繁殖速度以及水母幼体期的成活率而实现的[5]。今年秦皇岛地区雨季来临早,比往年提前了一个月,且雨量大,近岸海水盐度发生变化;另一方面今年春季气温较往年高,变化幅度大,相应的海水温度也明显高于往年。有研究资料表明,水母水螅体可以休眠长达40~60年。假如这些多年累积在海底的休眠水螅体由于某种条件(例如温度和盐度的较大变化)的触发集体萌发,那么局部海域中大型水母的数量剧增是可能的。

3.4 水母自主游泳能力较差,容易随着水流漂移

部分水母可能是随着水流或潮流从外海飘移而来,有报道称,日本海域的口冠水母主要来源于中国的东海和黄海,是通过对马海流的第二分支输送到日本的[6]。

3.5 环境污染

环境影响使得这一海域海洋生态结构发生了变化。从食物链的角度考虑,捕食水母幼体的鱼类减少,水母生存压力减小。大型水母一般以浮游动物和少量鱼卵、仔稚鱼为食,而大型水母的卵和幼体也是某些鱼类的食物,水母类的食性很广,几乎无选择地摄食一切可获得的浮游动物,还包括一些海洋动物的卵和幼虫(仔稚鱼)。总之,水母大量出现,根本的原因是环境恶化的结果。

4 防治对策

4.1 加强本海域大型水母发生规律的基础研究

加大对大型水母的生活史、各发育阶段时间和空间分布、种群数量时空变化规律等基础性调查研究,摸清沙海蜇等的产卵和幼体栖息地的分布,通过生活史研究,弄清楚其繁殖和生存策略;研究种群数量时空变化规律和外界环境因子(水温、盐度、营养盐和海洋捕捞量)的变化相关关系,建立两者之间的动态数学模型,对下一年的爆发时间进行科学预测,并开展大型水母爆发的危害评价。

查清大型水母的漂移轨迹和周边省市的分布,积极开展海洋生态修复,进行可以捕食水母幼体的鱼虾种类的增殖放流工作。

加强秦皇岛近海大型水母及相关环境因素的常规监测,为建立预警体系提供基础数据。

针对沙海蛰的早期幼体附着阶段人为投放可回收附着基,减少幼体在该海域的附着量,有效控制整体数量。

4.2 积极开展沙海蜇食用和药用价值研究开发利用

进行沙海蜇食品加工研究,开发海蜇丝、海蜇条等加工食品,提高沙海蜇人为捕捞和利用率,增加其附加值。

4.3 加强应急处置措施

制定大型水母爆发处置应急预案。政府协调海洋、环境、气象、渔业、医疗和旅游等各部门建立联动机制。

加强有关水母的科普宣传,提高公众防范意识;所有公共浴场增设海蜇防护网具;水母密度显著增加时,有关部门实施打捞处理;各浴场设置警示标志,加大宣传力度,尽量做到防患于未然;完善蛰伤救助措施,浴场简单处置措施和相关医院急救措施。

参考文献:

[1] 汪琳.多国遭水母大规模侵袭[J].生物学教学,2011,36(12):70

[2] 董婧,孙明.黄、渤海大型灾害性水母大量发生的影响及应对措施[J].中国海洋报,2007,3

[3] 丁峰元,程家骅.东海区夏、秋季大型水母分布区渔业资源特征分析[J].海洋渔业,2005,27(2):120-128

[4] 程家骅,李圣法,丁峰元,等.东、黄海大型水母暴发现象及其可能成因浅析[J].现代渔业信息,2004,19(5):10-12

[5] 丁峰元,程家骅.东海区沙海蜇的动态分布[J].中国水产科学,2007,14(1):83-89

[6] 关春江,等.水母暴发的生物修复对策[J].海洋环境科学,2007,26(5):492-494

(收稿日期:2013-11-14)

2.3.3 破坏海域的生态平衡 2005年日本近海出现大批的越前水母,给当地渔业捕捞造成重创;2009年日本海再次受到大型水母的入侵。2004年我国渤海辽东湾白色霞水母异常增殖,海蜇产量大幅减少[2]。自20 世纪90 年代中后期起,东

表2 世界各地水母暴发事件摘录

日期 海域 水母种类 造成的危害

2005 日本海 越前水母 渔业生产大幅衰退

2006 日本海 越前水母 核电站冷却水系统受阻

2007 青岛发电机组停运

2010 英国 紫色水母 浴场暂时关闭

2011 地中海沿岸多国核电厂冷却水系统受阻[1]

2011 英国 月亮水母 核电厂两座反应堆被迫暂时关闭[1]

2011 美国八百余人被蜇伤

2013 北戴河 沙海蜇 上千人被蜇伤,一人蛰伤致死

海北部及黄海海域连年发生大型水母的大量暴发现象,其中2003 年其发生程度最严重。水母大量暴发区内不仅渔业生产活动受到严重影响,而且渔业资源也相应锐减,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灾难[3-4],对海域造成持续的影响。形成灾害的水母是利用价值极低或者根本不具备利用价值的沙海蜇、海月水母和霞水母等。

3 秦皇岛近海大型水母暴发性增长原因分析

3.1 全球海域大型水母种群数量逐年增加

近几十年来,由于温室效应的影响,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水温度升高,全球海洋生态环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某些物种在消失,而某些物种却无限制地繁殖增长,比如赤潮的发生频次和规模范围都明显增加,在全球海域大型水母种群数量逐年增加也是不争的事实。据资料显示,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起,我国的东海和黄海海域发生大型水母连年暴发的现象,其中2003年发生程度最为严重[5]。此外与我国毗邻的日本和韩国沿海大型水母暴发现象也日益增多。渤海海域近十年来沙海蜇的数量明显增加,河北省海洋与水产科学研究院大型水母项目组的调查资料显示,2012年河北海域沙海蜇数量分布明显高于往年,密度高值区集中出现在在沧州、滦南一带,影响到渔民捕捞作业,崩网现象频频发生(见图1)。据2008-2012年《河北省渔业统计年鉴》的记录,河北省海域海蜇渔获量自2009年以来每年都超过2万t。唐山渔获量占总渔获量的95%(见表3),据调查,其中绝大部分产量是沙海蜇约占95%,而海蜇数量约占5%,事实上沙海蜇的数量远超这一数据。这表明,2009年以来,河北省海域的沙海蜇资源量一直处于较高水平。局部海域因沙海蜇暴发性增长影响了渔业生产作业,这是海蜇产量减少的原因之一。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秦皇岛海域近几年大型水母分布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

表3 河北海域海蜇渔获量统计

t

年份 秦皇岛 唐山 沧州 总计

2008 232 7 587 525 8 344

2009 867 20 912 216 21 995

2010 353 19 923 210 20 486

2011 21 24 665 282 24 968

2012 292 24 820 173 25 285

注:唐山以捕捞加工沙海蜇为主,2012年青蜇渔获量仅为总产量的5%左右。

图1 2012年河北海域沙海蛰分布图

3.2 秦皇岛海域特殊的地理和海洋生态环境提供了适合大型水母生长繁殖的空间

秦皇岛近海海水流速缓慢,风浪较小,给水母提供了较为理想的生存环境。秦皇岛周边分布有滦河、新开河、戴河、石河等大小河流十余条,河流入海口附近海域营养盐丰富,浮游动植物生长旺盛,饵料充足,为大型水母生长繁殖提供了营养保障。本项目组2012年的调查数据显示,河北近海浮游植物量在148.666 7~15 781.228 6×104cells/m3,优势种为硅藻门的尖刺菱形藻、中肋骨条藻、洛氏角毛藻,秦皇岛、唐山浮游植物数量较沧州高,在8 496.533~15 781.228 6×104cells/m3;浮游动物量在4.259~6 147.059 mg/m3,优势种为小拟哲镖水蚤、大同长腹剑水蚤。近岸浮游动物数量较远海高,秦皇岛近岸浮游动物数量高,在4 156~6 147 mg/m3。另外,沙海蜇经济价值较低,人为捕捞量极少,致使成体种群数量逐年增加(见表4)。

表4 秦皇岛海域海水质量

指标 平均值 范围

水温 24 ℃ 20.91~25.53 ℃

盐度 28‰ 26.51~30.60‰

DIN 0.138 mg/L 0.005~0.41 mg/L

P 0.004 mg/L 0.001~0.007 mg/L

浮游植物 12 498.211×104cell/m3 8 496.533~15 781.228 6×104cell/m3

浮游动物 5 431 mg/m3 4 156~6 147 mg/m3

3.3 本海域海底着生的螅状体受到某种刺激集中萌发

沙海蛰的生长繁殖分为两个世代,即有性繁殖世代和无性繁殖世代。沙海蛰雌雄异体,成熟的个体在海洋中产卵受精,孵化成浮浪幼虫,浮浪幼虫在水中漂浮,发育成水螅体沉向海底,固着于海底固形物上,越冬休眠,如果环境条件不利,这种水螅体可以在海底休眠许多年。发育成熟的水螅体会在其顶端发生横裂,产生碟状幼体,碟状幼体浮游于水中逐渐成长为沙海蛰。研究表明,海水的温度和盐度变化可影响水母的数量,这种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水母水螅体的无性繁殖速度以及水母幼体期的成活率而实现的[5]。今年秦皇岛地区雨季来临早,比往年提前了一个月,且雨量大,近岸海水盐度发生变化;另一方面今年春季气温较往年高,变化幅度大,相应的海水温度也明显高于往年。有研究资料表明,水母水螅体可以休眠长达40~60年。假如这些多年累积在海底的休眠水螅体由于某种条件(例如温度和盐度的较大变化)的触发集体萌发,那么局部海域中大型水母的数量剧增是可能的。

3.4 水母自主游泳能力较差,容易随着水流漂移

部分水母可能是随着水流或潮流从外海飘移而来,有报道称,日本海域的口冠水母主要来源于中国的东海和黄海,是通过对马海流的第二分支输送到日本的[6]。

3.5 环境污染

环境影响使得这一海域海洋生态结构发生了变化。从食物链的角度考虑,捕食水母幼体的鱼类减少,水母生存压力减小。大型水母一般以浮游动物和少量鱼卵、仔稚鱼为食,而大型水母的卵和幼体也是某些鱼类的食物,水母类的食性很广,几乎无选择地摄食一切可获得的浮游动物,还包括一些海洋动物的卵和幼虫(仔稚鱼)。总之,水母大量出现,根本的原因是环境恶化的结果。

4 防治对策

4.1 加强本海域大型水母发生规律的基础研究

加大对大型水母的生活史、各发育阶段时间和空间分布、种群数量时空变化规律等基础性调查研究,摸清沙海蜇等的产卵和幼体栖息地的分布,通过生活史研究,弄清楚其繁殖和生存策略;研究种群数量时空变化规律和外界环境因子(水温、盐度、营养盐和海洋捕捞量)的变化相关关系,建立两者之间的动态数学模型,对下一年的爆发时间进行科学预测,并开展大型水母爆发的危害评价。

查清大型水母的漂移轨迹和周边省市的分布,积极开展海洋生态修复,进行可以捕食水母幼体的鱼虾种类的增殖放流工作。

加强秦皇岛近海大型水母及相关环境因素的常规监测,为建立预警体系提供基础数据。

针对沙海蛰的早期幼体附着阶段人为投放可回收附着基,减少幼体在该海域的附着量,有效控制整体数量。

4.2 积极开展沙海蜇食用和药用价值研究开发利用

进行沙海蜇食品加工研究,开发海蜇丝、海蜇条等加工食品,提高沙海蜇人为捕捞和利用率,增加其附加值。

4.3 加强应急处置措施

制定大型水母爆发处置应急预案。政府协调海洋、环境、气象、渔业、医疗和旅游等各部门建立联动机制。

加强有关水母的科普宣传,提高公众防范意识;所有公共浴场增设海蜇防护网具;水母密度显著增加时,有关部门实施打捞处理;各浴场设置警示标志,加大宣传力度,尽量做到防患于未然;完善蛰伤救助措施,浴场简单处置措施和相关医院急救措施。

参考文献:

[1] 汪琳.多国遭水母大规模侵袭[J].生物学教学,2011,36(12):70

[2] 董婧,孙明.黄、渤海大型灾害性水母大量发生的影响及应对措施[J].中国海洋报,2007,3

[3] 丁峰元,程家骅.东海区夏、秋季大型水母分布区渔业资源特征分析[J].海洋渔业,2005,27(2):120-128

[4] 程家骅,李圣法,丁峰元,等.东、黄海大型水母暴发现象及其可能成因浅析[J].现代渔业信息,2004,19(5):10-12

[5] 丁峰元,程家骅.东海区沙海蜇的动态分布[J].中国水产科学,2007,14(1):83-89

[6] 关春江,等.水母暴发的生物修复对策[J].海洋环境科学,2007,26(5):492-494

(收稿日期:2013-11-14)

猜你喜欢

防治措施
浅谈噪声污染现状与防治措施
浅析建筑地基不均匀沉降问题的防治措施
水产养殖中病害的防治措施分析
我国外资企业避税的主要方式与防治措施
化工机械设备腐蚀原因及防腐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