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都兰县阿木尼克山铜金矿矿区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2014-07-07马国栋李玉莲
马国栋 李玉莲
[摘要]阿木尼克山铜金矿矿区出露地层主要为晚泥盆世牦牛山组火山岩段(D3m3),次为古始新世路乐河组(E1-2L),构造发育,岩浆活动频繁。通过对阿木尼克山铜金矿矿区的地质特征及矿体地质特征分析,矿区内的铜矿(化)体多产于牦牛山组的火山岩中,铜矿化体岩裂隙面不连续分布;金矿(化)体主要产在构造蚀变带,受断裂构造控制明显。故构造蚀变带是本区主要的控矿构造,尤其以火山岩中的构造蚀变带为本区重要的找矿标志。
[关键词]铜金矿 地质特征 找矿标志 孔雀沟 青海省
[中图分类号] P577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7-49-1
1矿区地质特征
1.1地层
(1)牦牛山组火山岩段(D3m3)
在测区内广布,为矿区内的主体岩性,呈北西—南东向展布,上被古始新世路乐河组(E1-2L)角度不整合覆盖,主要岩性为暗绿色安山岩、浅灰—黄褐色英安岩、浅红色流汶岩、英安质火山角砾(集块)岩,英安质沉凝灰岩。
(2)牦牛山组砂(粉砂)岩段(D3m2)
出露于矿区南东及南东侧,多分布于矿区南部及西南部,南部以紫红色粉砂岩为主,紫红色,粉砂质结构,薄层状构造,矿物成分主要由长石45%,石英35%,泥质15%及少量白云母组成,岩石中片理化较强,局部见少量碳酸盐(方解石)脉穿插,脉宽0.3—3cm,长度约7—12cm之间,多呈透镜状、细脉状或长条状分布。
南西部主要以灰绿色细砂岩为主,灰绿色细砂岩一般呈透镜状夹在粉砂岩中,灰绿色,细砂状结构,致密块状构造。岩石主要由碎屑和胶结物两部分组成,碎屑物含量约占岩石体积的65%,主要由石英、长石组成,多呈粒状、次棱角状、磨圆度差,粒径一般在0.2—2mm之间;胶结物含量约为35%,主要为长石、石英、白云母及少量粘土矿物,胶结类型为基底—孔隙式。
(3)路乐河组(E1-2L)
零星出露于测区北部山前地带,与下伏牦牛山组火山岩段(D3m2)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北侧被第四系冲洪积物所覆盖。岩性为暗紫—紫红色砂岩、黄绿色岩屑长石砂岩、紫红色粉砂岩、泥岩等。
1.2构造
普查区构造上处于塔柴板块(Ⅱ)、柴达木板段(Ⅱ2)、柴北缘裂谷带(Ⅱ2C3)中部,北邻欧尤布鲁克基地隆起带,南接柴达木地堑盆地,构造十分发育、构造形迹丰富多样,但多以断裂性构造为主体,伴有少数褶皱构造。
1.2.1断裂构造
矿区断裂构造比较发育,从构造走向延伸可归并为北西—南东向、近东西向及北东—南西向三组断裂。除了北东—南西向构造为一张性断裂外,其余断层均为压性(压扭性)逆断层;以空间展布方向和发育程度为主结合断裂的力学性质,分析研究归纳总结认为:北西—南东向、近东西向的断层主要表现为扭性或压扭性,北东向断层表现为压性张性(承受压应力),明显表现出普查区北东—南西向受到挤压,北西—南东向拉伸的区域应力作用。
从构造相互交切的关系分析,三组断裂形成的先后顺序为:北西—南东向→东西向断裂→北东—南西向。
1.2.2褶皱构造
褶皱构造主要分布在普查区东部,多为主干构造的伴生构造或复杂闭合小褶皱,轴线与区域断裂构造基本一致,稍具规模的以牦牛山组火山岩段内向斜构造和砂岩段的背斜构造。
牦牛山组火山岩段(D3m2)为一复式向斜构造,其轴向为325°,北西段位于火山岩段,南东段位于砂岩中,以砂岩为主夹少量碎裂岩化中酸性火山岩在两翼对称出现,总体上向斜北东翼倾向南西,产状212°∠50°,南西翼倾向北东,产状为50°∠60°,东南端被后期断层所叠加形成复式向斜。
牦牛山组粉砂岩段(D3m2)出露一背斜构造,背斜轴向为335°,岩层产状近于直立,沿轴面背斜两翼的岩层产状分别为80°∠67°(北东翼)、265°∠69°(南西翼),构成一简单背斜,背斜核部发育顺层的片理化构造,岩石多呈碎片状或碎板状。
1.3岩浆岩
普查区岩浆活动频繁而强烈,岩浆岩多分布于普查区北部和中南部,主要为晚泥盆世中酸性火山岩、潜火山岩。侵入岩在矿区多以脉岩形式分布,规模不大。其类型有:闪长岩脉(δ)、闪长玢岩脉(δμ)、花岗岩脉(γ)、方解石脉(C)及石英脉(q)。
2矿(化)体特征
目前矿区共圈定金矿体2条,金矿化体1条;铜矿体8条,所发现的矿(化)体规模小、品位低、零星分布、成矿区带特征不明显的状况。
2.1铜矿(化)体特征
矿区铜矿体均产于晚泥盆世牦牛山组火山岩次级裂隙中,赋矿岩性为孔雀石化流纹岩或英安岩,目前发现的8条铜矿体多为单工程控制矿体,走向长一般100m,最长为200米,厚一般为1.2~3.0m,最厚达4.0m,铜品位为0.22—0.99%。矿体严格次级断裂构造控制,岩石普遍具有较强的孔雀石化,但多沿岩体中的小断裂或裂隙面不均匀分布,使铜矿化体具有分布不连续、品位低、仅限于局部,无明显区带等特征。且未开展深部工作,目前工业意义不明朗,尚不具经济价值,只能作为进一步找矿的信息及线索。
2.2金矿(化)体特征
矿区金矿(化)体主要产在构造破碎蚀变带,严格受北西向断裂带控制, 矿化体产状与控矿断裂一致,构造控矿明显,目前发现的3条金矿(化)体均产在构造蚀变带中,多为单工程控制矿体,走向长一般80m,最长为200米,厚一般为1.40-1.50m,金品位为0.63—1.68%。赋矿岩石主要为强蚀变硅质岩、碎裂岩,蚀变主要表现为强褐铁矿化、高岭土化,钾长石化。
3找矿标志
3.1构造标志
矿区铜金矿(化)体受构造控制作用极为明显,铜矿(化)体产于火山岩中,但孔雀石化均沿次级裂隙面分布,与构造关系较为密切;金矿(化)体就产于构造蚀变带内,受构造控制特征十分明显,金矿成矿提供了有利的控矿、容矿空间。故构造断裂蚀变带是本区重要的找矿标志。
3.2地层标志
矿区铜矿(化)体均产于晚泥盆世牦牛山组火山岩中,赋矿岩性为孔雀石化流纹岩或英安岩,为铜矿(化)体的形成提供了物质来源。本区出露的火山岩是寻找铜矿的主要找矿标志。
3.3矿化标志
矿区内火山岩中出露的孔雀石化,黄铜矿化是寻找铜矿(化)体的直接标志。
参考文献
[1]李俊民《青海省都兰县阿木尼克山一带铜金矿普查报告》,2008年,青海省第一地质矿产勘查大队.
[2]潘彤,罗才让,伊有昌,等.青海省金属矿产成矿规律及成矿预测[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6.
[3]青海省地矿局.青海区域地质志[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