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课内,延伸课外

2014-07-07谢云玉

考试周刊 2014年39期
关键词:精讲多练习作教学

谢云玉

摘 要: 要提升学生的习作水平,必须立足课内,精讲多练。老师要引到学生善用文本,捕捉词句;要授予他们读写结合、学以致用的技巧;要延伸课外,观察积累。到大自然中细致观察;引导学生乐于阅读、善于摘抄,养成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多开展一些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和体验,促使学生在习作的表情达意上更真实、感人。这样才能让学生乐于动笔,善于写作。

关键词: 习作教学 精讲多练 观察积累

古人云:“心中无物,笔下无书。”在日常作文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学生无材可写或者所写的材料千篇一律,缺乏时代气息。一篇文章映入眼帘,不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过目即忘。这是困扰许多语文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的难题。那么,如何在日常语文教学实践中,通过一些行之有效的途径与做法,逐步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呢?

一、立足课内,精讲多练

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故而教师能否利用好课堂的有限时间,有效透析教材、传播知识、授之方法,以达到实教真学、学有所成的境地,便成为语文课堂能否取得实效的核心所在。精讲多练无疑是提高实效性的关键。

(一)善用文本,捕词捉句。

要使文章情真意切,那么遣词造句必须生动准确,恰如其分。语文教材中不乏这样的文本。教师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要善于捕捉文本遣词用句的妙处,并有意地引导学生主动、积极感悟。

比如,在教学《呼风唤雨的世纪》这篇课文时,文中出现了“千里眼”、“顺风耳”这类用词,学生读起来觉得非常有趣,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如此遣词?不就是电视机、收音机吗?又比如,文中出现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又是形容的什么?直接用“发明数量之多,令人叹为观止”不是更直白吗?这么写有什么妙处?

新课标指出,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主动钻研文本,感悟文本。教师应充分利用这样的时机,让学生在走进文本的同时,掌握“借代、引用”这两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当然,要让学生彻底学会使用,还必须在平日的语文实践中加强练习,可以在口头表达、书面回答和习作中加以运用,落实学生的使用技能,真正做到准确生动地表词达意。

(二)读写结合,迁移运用。

在教授不同文本时,我们往往都会发现不同的“语言亮点”。学生对这些“亮点”的感受也是最为深刻的。那么,教师是引导学生浅尝辄止呢?还是顺势而为,成全学生的创造力?当然是后者。

例如,课文《丰碑》中,有一段描写老战士——军需处长的文字:

“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他一动不动,好似一尊塑像,身上落满了雪,无法辨认他的面目,但可以看出,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火已被雪打灭;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像在向战友借火。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

学生在读到这一段的时候,情不自禁,眼眶湿润。此刻,教师应该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感受这段文字的描写技巧,要使学生明白作者对于老战士此刻的动作、神态、外貌的描写是多么的传神和细致入微,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人文感知上。而这正是进行课堂练笔的好时机,教师可以通过创设语境、观察图片、抑或是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运用细致、恰当的人物描写方法有效练笔,落实课内“语言亮点”的迁移运用,真正达到学以致用,实现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二、延伸课外,观察积累

泰戈尔说:“人类的灵感来源于生活。”这不仅是一句名言,而且是教育中应该遵循的规律。学生习作能力的提高不仅局限于课内,更多的应该是课外的丰富体验与有效锻炼。特别是处于儿童时期的孩子们,他们的活泼生动的课外生活更是创作的源泉和动力。如果合理地加以指导,则必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细致观察,丰富素材。

观察是学生认识事物的起点,是创新的基础。在日常习作中,学生由于缺乏观察而语言粗糙,细节缺乏,无法表达出真情实感,作文无法感人。久而久之,学生会丧失习作的兴趣。所以,引导学生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及时记录自己的点滴感受是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必要因素。

一次周末,我带学生到郊区的田地里观察草莓,学生满脸疑惑。我在随身携带的小黑板上写下了周末习作的题目《我最喜欢的草莓》。首先,我让学生认真地看看自己眼前的草莓,从颜色、形状、大小等方面观察;接着,让学生用手触摸面前的草莓,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引导学生加深对草莓外在的感知;最后,我让学生把手中的草莓放到鼻子前仔细地闻一闻,甚至可以咬一口尝尝,具体感知草莓的味道,是酸、甜?还是苦涩?调动学生学习作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田地边,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多方面了解眼前的草莓。

新课标针对习作明确提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在日常课外生活中,鼓励学生善于观察,用心积累,是丰富学生写作素材的不二法门。

(二)博文广识,善于积累。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只有量的积累才有可能带来质的提高。没有大量语言积累,学生是无法写好作文的。基于此,引导学生乐于阅读、善于摘抄,养成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是有效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因素之一。

1.师生同读,激发兴趣。

要真正了解学生,走进学生的内心,教师应该和学生同读。定期与学生进行读书交流,互通感悟,引导学生阅读思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文学感知能力,让学生在读书中获得较深刻的体验和收获。

2.沉于书香,学会采蜜。

在学生习作中,我们常常发现学生的词句积累的贫乏和单调,这源于学生对优美词句的积累的欠缺。所以,在鼓励学生多阅读的同时,要激励学生乐于做读书摘抄,积累好词好句,并学会在习作中加以运用。在班级中,我每周都会进行采蜜本评比,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带动其他学生一齐进步。

3.好书推荐,高效阅读。

在学生阅读的书籍中,教师应该在尊重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向学生推荐一些优质书刊,用以提升学生的阅读实效,让学生能通过阅读,真正感受优美文字的熏陶,获得长足进步。每月,我都会在班级橱窗中向学生推荐好书,从书的主要内容、人物性格、精彩情节等方面加以介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深化活动,增加体验。

多开展一些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和体验,促使学生在习作的表情达意上更真实、感人。

精心安排各个节目。元旦时,开迎新会;春节时,开展拜年活动;元宵时,做好看的灯笼;三八节,给妈妈送份礼物;植树节,去山坡上种植小树;“六一”节,更是大做文章,节前,每人制订活动方案,节日时,安排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节后,用笔写下自己的感受。在学雷锋的日子里,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向社会。这样,他们势必会在实践中积累下许多生动事例,成为写作文的好材料。学生亲身经历,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才能写出实感,写出韵味。

古语云:“欲跃高,必先俯低。”在习作教学中,只有立足课内,有效解读文本,做到精讲多练;延伸课外,丰富学生积累,力求真情实感,才能双管齐下,有效提升小学生的习作水平,让学生乐于动笔,善于写作。

参考文献:

[1]崔雪梅.体验式作文教学的探索与尝试[J].语文教学通讯,2006(32).

[2]朱幼良.试论“生活本源”习作理念中的几种关系[J].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2006(06).endprint

猜你喜欢

精讲多练习作教学
初中生物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探微
浅谈在初中化学教学中高效课堂的构建
善用微练笔 叩启习作之门
童心写童言,童真映童趣
分析新课程背景下小学高年级习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提高习作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与研究
探讨如何抓好初中化学教学
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新思路
高职院校《演讲与口才》课程中的精讲多练
小学高年级语文习作教学有效性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