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课堂让“情感”渐入佳境

2014-07-07王雅怡

考试周刊 2014年39期
关键词:青海高原文本课文

王雅怡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乎于情。”当人的心理活动受到外在事物的影响时,一般会表现出波动的状态,这就是情感。就语文教学特性而言,有的老师在课上会提这样的问题:“这篇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毫无疑问,老师想通过这样的问题调动学生的情感,以产生情感共鸣。但如果学生没有真正走进文本,又如何产生“共鸣”呢?讲到这里,我先谈谈情感的感染性问题。所谓感染性,简单地说就是以情动情。这有两种情况:一是共鸣;一是移情。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个人的情感可以使他人产生同样的或与之相联系的情感,反之亦然。下面我结合自己的一些教学案例,谈谈课堂上如何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一、正确解读教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1.把握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中国古代有“为情造文”之说。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多方面情感因素,这情感因素是激起学生对“善良事物的钦佩和对邪恶势力的不可容忍的态度”(苏霍姆林斯基)。课本中大量饱含情感的课文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感情培养的重要素材。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要利用好新编的语文教材,从教材中挖掘情感因素,使学生从中得到情感体验。如《长城和运河》、《做一片美的叶子》,将多姿多彩的人生画卷尽收眼帘,美的形象和语言使学生着迷、陶醉;《青海高原一株柳》、《安塞腰鼓》,字字句句拨动学生的心弦,从而珍惜可贵的金色年华……

2.挖掘教材情感资源。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把文章中作者的情感真切地传达给学生。要做到这点,教师就要进入角色。所谓“教育者先受教育”,教师感情投入,学生自然受到感染。如教学《孔子游春》中孔子与弟子游春踏青,孔子赋予水人的秉性,把它喻为真君子,教育弟子要做如水的真君子,真正体现教育家的崇高境界。读之,除使你感染、令你陶醉外,还会引起你对生活的思索。这就需要老师带领学生身临其境,让学生真正体会这春意之浓。假如老师冷漠视之,一般地教授知识,学生怎会产生共鸣?

二、重视情境创设,激发情感共鸣

刘勰曾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教学中,教师能否将学生置于适合的情境之中,显得尤为重要。做到这一点,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情感共鸣。如讲授《青海高原一株柳》时,由于学生没有去过青海高原,因此很难感悟这株柳与普通柳有什么不同,体会不到壮美的意境。在教学中,运用直观手段,让学生观看青海高原的录像,感受环境的恶劣,再辅以音乐、图片,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和视觉,与家乡灞河的柳树作比,在多种感官下体悟青海高原这株柳的壮美。在声、像、文字的共同作用下,学生进入青海高原特有的自然环境中,获得强烈的情感体验,增强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三、留心文本空白,产生情感共鸣

语文老师应善于抓住文本的空白处,达到“着墨、留白皆入画的境界”,让学生学会思考。有些人认为新课程下的好课,主要看课堂上有没有新学习方式出现。不管教学内容,一律给课堂贴上自主、合作、探究的标签。课堂异彩纷呈,一会儿小组合作,一会儿多媒体展示,忙得很,却少了认真阅读环节,少了静思默想的时间。正如杨九俊院长所说:“情节的晃动阻碍了思维的发展。”这样的课堂充其量是欢快多变的“小溪”,并不是暗流涌动的“大海”。国画中有一种绘画技巧——着墨处是画,空白处也是画,重在神态的表现和情感的抒发。阅读教学不也如此吗?课文中的留白是学生思维的园地,运用阅读期待、模糊教学等技法,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和探究空间,则情感必然得以尽情释放。

1.学会等待。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把时间还给学生,给他们期待。如教学《第一次抱母亲》时,我提了“母亲这么轻,我心里为什么很难过”这个问题。当时学生一片寂然,可我并不着急,而是让学生静静地读课文的第二小节,联系课文内容好好思考。教师不要害怕这一时的静默,经过静静思考,学生才会与人物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别怕学生讲不好,不是还有老师的点拨、提升吗?等待,是对自己的信任,更是对学生的信任。等待是一种艺术,是教学设计中的“留白”。

2.模糊教学。汉语的精妙之处在于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如果非要说出个所以然来,反而陷入为找答案而说答案的泥沼。所以,我们不必要求学生把感悟体会说得明明白白。如执教《第一次抱母亲》最后一段“我”用抱母亲这种方式表示“我”对母亲的爱时,我采用以读代讲、悟意蕴的方式。当悠扬的琴声响起,学生伴随着音乐深情地朗读这一段文字,你能说他们没有和作者一起感动吗?至于答案是否正确并不重要,因为这些体悟会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将有所改变。重要的是在这种模糊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激起他们与文本、作者的情感共鸣,以自己独特的思维填补文本的空白。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要使学生与文本真正产生情感共鸣,老师必须在日常教学中多思考、多留意。endprint

猜你喜欢

青海高原文本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青海高原东部设施农业区土壤氮素时空累积及淋失风险评价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青海高原常见气象灾害分析
背课文
基于文本的读中悟写——以《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为例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