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课堂的四个“善于”
2014-07-07孟庆忠
孟庆忠
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学生活动已经成为品德教学的主要形式,但某些教学活动设计过于花哨,游离于同一个层次与平面,看不出活动之间的递进关系。有的课堂教学活动情境变化太快,同一层面的都脱离文本的感性体验,发散活动太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效,包括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情感的熏陶、智慧的生成等。如何改变课堂教学在浅层面打转的局面,把教学活动引向深入,切实提高品德教学的实效性,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一、善于处理主体和主导的关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学生作为课堂实践活动的主体,是引起、展开、参与和评价各种学习活动的主角,这是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品德课程就是通过活动,促使学生产生独特的情感体验,经过自主思考和选择、吸收,在头脑里产生认同,愿意进行实践学习,然后确定合适自己的行为方式,并通过“反复行为实践”养成习惯,最后内化成品质。
但是“过犹不及”,以上这种过于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甚至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的现象显然会影响活动效果。课堂活动中,教师应发挥指导者、激励者、促进者、辅导者和调节者的作用。活动前,教师要指导学生明确学习对象和活动要求;当学生收集各种资料、信息整理成文时,教师应当鼓励学生用喜欢的方式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积极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交流活动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抓住主要问题,引导他们共同探讨、研究,随着交流的深入,还要引导学生不断提出、分析、解决问题,求同存异,达成共识。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行为和表现,留意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对话和交流,根据教学目标,及时调节活动环节,做到有的放矢,保证活动有序、富有成效地开展。
二、善于创设生活情境,还原真实的品德课堂
生活是儿童良好品德形成的基本源泉,他们的品德大多在生活中习得,他们的道德意识只能在生活实践中检验。
如在二年级《我们都有一个家》教学中,学生由自己的小家庭到学校、社区大家庭,再延伸到家乡乃至祖国,自主开展一系列感恩活动。活动首先从“感恩父母”拉开序幕,结合母亲节、妇女节、父亲节等开展“今天我当妈妈”、“听妈妈讲养育我的故事”和“为父母送上一杯热茶”等活动。接着,在学校里,深入了解老师一天的工作,开展“我当小老师”等活动,体验老师教育学生的辛劳。然后在社区里开展“谢谢您,清洁工叔叔”、“我为社区换‘新衣”等清洁活动,最后走进美丽的家乡,以“我为家乡添光彩”活动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和感恩之情。学生把感恩之心付诸实际行动,让道德情感和道德认知在活动中“开花”、“结果”。
因此,品德教学过程应该是引导儿童有效亲近生活的过程,学生在课程中遇到的是熟悉的人物,做的是实实在在的事,体验的是真实的情感,这样,他们才能在回味、体验、感悟生活的过程中学会做人、做事。
三、善于引导学生感受和思考,激发道德体验和认知
现实生活中,学生往往懂得道理,但难以转变为道德行为。造成道德教育缺乏实效性的原因,在于我们的设问没有深入到位,细化思考,觸动学生的真实感受;没有让学生处于一种思考和感受的过程中,使其思维动起来、感受起来,触动自己的灵魂。
如二年级《保护水节约水》的教学中,课始,教师创设了外星人到地球借水的教学情境,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我们能为外星人提供水吗”?带着问题,学生分组出示课前收集的资料进行讨论。接着,我投影了一个圆形,代表全球的水资源,边讲解边演示:“海洋咸水占97.2%,淡水仅占2.8%。”这时,把圆形变成一个小扇形,说:“除去两极的深层水,人类生产和生活能利用的地表淡水仅为……”接着我把小扇形变成了更小的扇形。紧接着由学生用资料图片说说现在水污染的情况,我把小小的扇形变得更小,当学生说完人们在生活中浪费水资源的情况后,教师又把这很小的扇形剪去一半。学生此时不由自主地发出人类水资源奇缺的感慨,我随势提出新问题“假如没有水”,组织学生讨论。随着讨论的深入,学生联系自身思考:“我们能做些什么?”洗手后要拧紧水龙头,洗米后的水可以用来浇花,拖地后的水可以用来冲厕所……利用有价值的问题引发学生反思,落实到实际行动中,最终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品德教学的有效性。
四、善于激发课堂生成,转化为教育新契机
“课堂生成”是新课程理念的精髓,而“课堂生成”是建立在充分准备的预案基础之上的。课堂生成是让课堂产生亮点、充满灵气的重要体现。
如在《画画美丽的学校》课堂上,学生专心地描绘美丽的校园风景,突然田缘缘伤心地哭起来,原来,谢军把她心爱的画笔弄断了。学生的注意力全集中在他们身上,哪有心思再上课。我意识到这是很好的“课堂生成”,把画画环节转为“谁来帮帮缘缘”的话题。陈冬拿纸巾帮缘缘擦拭眼泪,谢军主动向缘缘道歉,刘梅把自己的画笔送给缘缘……缘缘擦干眼泪笑了,她说:“画笔断了还可以再用,谢谢同学们的关心。”我微笑着总结:“同学之间互相关心、团结友爱是校园里最亮丽的风景线,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画笔,把这美丽的风景画下来,把友爱的种子播撒在心中,让校园处处可见亮丽的风景。”
教师根据少年儿童好奇求新的心理特征,因课而异,因人而异,巧妙地“导”于幕后,利用课堂生成,积极地把学生已有的经验“诱”出来,为学生的情感发展铺桥筑路,使课堂充满活力,使课堂活动成为一种快乐、积极、有意义的生活。
总之,要真正提高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的有效性,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从而更好地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健康发展提供充足的空间,真正提高品德课堂教学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