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将审美教育贯穿音乐教学全过程

2014-07-07孔修文

考试周刊 2014年39期
关键词:美的音乐教师

孔修文

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是素质教育,音乐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雷默在《音乐教育的哲学》中指出:“当艺术被看做艺术,而不是社会或政治评说,不是一桩买卖,不是为了任何非艺术的目的时,那么它首先是作为一种审美特征的承受者而存在的,虽然艺术也为非艺术的目的服务,但审美教育首先关心的应当是艺术的审美作用。”雷默旗帜鲜明地指出艺术教育首先应发挥审美功能,至于其他非艺术的目的只是审美功能的附庸。由此可见,音乐的审美功能应放在其育人功能的首要位置。作为美育手段之一的音乐教育,它对于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品行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起到独特的作用,教师应紧紧抓旋律、节奏、音色、拍子、曲式、和声等音乐要素塑造形象,诱导学生进入歌(乐)曲意境,抒发美好情感。让学生在理解美、表现美、鉴赏美中培养高尚的情操和道德。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首先,在唱歌、器乐、欣赏、创作等一切教学领域中都要坚持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在音乐教学中以审美为核心,遵循教学规律和美的规律。音乐教学内容的审美因素包括立意美、情境美、音韻美、曲调美、配器美、伴奏美等。好的歌曲应贴近学生生活,表达学生心声;蕴含一个美好的寓意,或是抒发一种温馨的心曲,或衬托出一个美丽的梦幻,或展现出一片炽热的情怀。这种立意与情境之美有深刻的感染力,会使学生的心灵萌发美的种子。教师创造性地应用各种教学方法和美的形象能高效完成教学任务。

一、创设艺术教育情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

教学是一种精神交流活动。这种活动总是与情感密切相连,在一定环境中进行。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只有融入一定的教学环境,成为一定的教学情境的组成部分才能成为教学的积极因素。因此,从课的一开始就要着重从美入手,按照教材要求,以情景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带入美的旋律中。具体做法是:

1.伴着优美的音乐,随老师做行进间的律动。

2.在教师琴声的伴奏下做有节奏的动作,美滋滋地进入教室。

3.边听乐曲边听老师的亲切教诲,步入教室,快乐而轻松地学习。

二、训练综合技能,使学生再次领悟音乐的美

教师要善于将枯燥的发声练习和新谱解难练习融进美的旋律中,让学生感受到美,领悟音乐内涵,巩固旧知识,发现新技能。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利用示范法,教师声情并茂的演唱能够感染和带动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切地学习体会到歌唱姿势的美,呼吸发声的技巧美,咬字、吐字的形象美。将一连串音乐美展现给学生,使之在训练中再现。这些有目的、有计划、由浅入深的辅导,能逐步提高学生的歌唱技能,使学生在歌唱时做到姿势优美、呼吸正确,发声自然、圆润,咬字、吐字清晰。

三、以情传知,使学生在感知美的同时鉴赏美

审美感受力就是审美感知、想象、理解、情感协调活动的能力。这种能力使个体对审美对象完整把握而产生愉悦感。

音乐新知识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新知识,获得新技能,完整把握和领悟音乐形象。

传授新知识从导入新课开始。教师对音乐的深刻理解和真情流露能够感染和带动学生,即教师的演唱及演奏、教态及语言是营造音乐氛围的重要因素。如何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探究新内容的兴趣?设计导语时必须结合教学内容,灵活多样,达到激情的目的。如在学唱《国歌》时,除了让学生了解它的歌词意义、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外,更要抓住歌曲中号角式的呼喊、再三强调的“前进”、后半起的急切呐喊及三连音的运用等音乐本身的特点,既准确地表现歌曲,又激起学生对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进而树立时代责任感。学生演唱时严肃、自豪、情感真挚,可谓寓理于情、情理交融。

接下来是学习新知识。每一首歌都有确定的主题和内涵,由于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差,对歌曲内涵的理解比较困难,因此教师必须深究歌曲内涵,对创造背景和创作意图进行细致的描述,分析歌曲的主题思想、教育意义和基本情绪。如《领唱秧歌》一课,教师充分讲解后,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发表见解,表达感知结果,促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发展。

音乐教学多为感知教材。感受美的内涵,达到鉴赏美的目的。设计范畴是主要的新课教法。教师的范唱是运用歌声的表现形式把儿童吸引到新的意境中。教师的影响力十分重要,仪表、语言、声音都会给予学生美的感受。理解和模仿,让学生在视听基础上模唱。唱是音乐教学的重要手段,是体会形象美、表现形象美的关键。通过歌曲的艺术形象感染和教育学生,陶冶品格,丰富感情。我采用了范唱、讨论、练唱(分组练唱、同桌练唱、合唱、独唱)、乐器伴唱、欣赏等教学方法。适时地、恰如其分地融进范唱,解决教学难点。讨论的设计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诱导学生对歌曲的文字形象和音乐想象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谈论自己对歌曲的初步印象和认识,并区分哪些是美的,哪些是丑的。练唱是对歌曲的再创造。欣赏是为了更好地体会那些美好的形象。利用乐器伴唱是为了发展学生的协调能力,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帮助学生掌握旋律中的节奏、音高,强化演唱效果,达到鉴赏美的目的。

四、游戏表演,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促进学生审美创造力的发展

审美创造力是一种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是在审美感受能力的形成过程中逐渐发展的。低年级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的特点,他们善于表现自己,表现欲望极强。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歌表演,使学生把自己对音乐的感受、理解,通过创造表现出来。音乐活动中音乐形象的再创造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手段。教师必须充分发挥教学优势,启发诱导到位,设计组织好游戏活动,充分唤起审美主体的想象,使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飞翔。在学生即兴表演时,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让学生不拘一格,尽情表演,在遵守规则的同时活泼有余。

在一堂课的结束部分,教师要欣赏美,用积极向上的情感将学生带入美的最好境地,在重温本课内容的同时,加深理解知识。

五、将音乐掺入其他学科教学,再现美感

音乐学习更应当渗透到其他学科中。一方面,音乐活动本身离不开其他智能的支撑。例如,聆听音乐需要自我身心智能,作曲需要逻辑智能及空间智能。指挥和演奏音乐离不开身体智能和人际智能等。另一方面,融入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音乐活动具有鲜明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使学生有更多接触和深入理解音乐的机会,尤其可以使能力特长不同的学生都有可能在自己的优势领域内提高对音乐的兴趣,促进各方面智能的发展。兴趣是能力的基础,学生只有在对学习的知识感兴趣时,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在各科教学中,选择合适的音乐,表达各种情绪,使人得到放松。兴趣是不能给予的,也不可能仅以单纯的技能传授和练习唤起,只有使学生不知不觉地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并通过唱歌、演奏乐器、欣赏名曲等方式表达理解和感受,才能产生兴趣,从而使音乐与其他学科整合,发挥作用。

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力水平和情感水平不同,教师应当把握学生这三个现有水平,适当地传达音乐信息,诱导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者、表演者、欣赏者、创作者的多角色活动中,多层次、多结构、多维度理解音乐内涵,体会音乐的情趣。只有出色的音乐教学,才可以展示音乐的极大魅力,激发学生认识美、创造美的欲望,使他们的性情受到陶冶,再现美感。

猜你喜欢

美的音乐教师
最美教师
教师如何说课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音乐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
圆我教师梦
音乐
炫美的花在这里悄然盛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