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血清C反应蛋白、血浆纤维蛋白原、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2014-07-07梁彩霞吴雪松

安徽医药 2014年5期
关键词:进展颈动脉硬化

梁彩霞,吴雪松,岳 磊

(安徽省宿州市立医院神经内科,安徽 宿州 234000)

血清C反应蛋白、血浆纤维蛋白原、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梁彩霞,吴雪松,岳 磊

(安徽省宿州市立医院神经内科,安徽 宿州 234000)

目的 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浓度、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进展性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 用免疫比浊法和凝固法对85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87例非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及86例健康体检者进行血清 C反应蛋白、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测定、并予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三组间作比较。结果 进展性脑梗死组血清 C反应蛋白、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增高,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最高,进展性脑梗死组三个指标与非进展性脑梗死组及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非进展性脑梗死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C反应蛋白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 Fib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展性脑梗死组患者血清 C反应蛋白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水平进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呈显著正相关(r=0.618 3,P<0.01),而血浆纤维蛋白原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水平进行直线相关分析呈正相关(r=0.459 2,P<0.05)。结论 血清 C反应蛋白、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越高,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越高,脑梗死病情进展越重。

血清 C反应蛋白;血浆纤维蛋白原;颈动脉粥样硬化;进展性脑梗死

进展性脑梗死(progressive ischemic stroke,PIS)是指发病后患者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在6 h~1周内逐渐进展或呈阶梯式加重,是急性脑梗死中最为常见而严重的临床亚型,约占全部脑梗死的 26%~43%[1],其病死率及致残率非常高。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血清 C反应蛋白(CRP)、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与PIS发生的关系。为临床诊治 PIS提供重要的相关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选的病例为我院2011年12月—2013年8月在本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均为首次发病时间≤24 h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均经头颅 CT或 MRI检查证实,并符合中华神经科学会 2010年制定的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2],并且排除合并周围血管闭塞性疾病、急性冠脉事件、急慢性炎症、风湿、肿瘤、近期有手术或外伤以及严重心、肺、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

分为三组:PIS组:患者于发病后6 h~1周内神经功能缺失症状逐渐加重,NIHSS评分较前增加3分以上,共入选172例,其中PIS组 85例,男44例,女 41例,年龄 40~77岁,平均(56.5±7.3)岁。非 PIS组:随机选取同期住院的非PIS组患者 87例,男 44例,女 43例,年龄 42~78岁,平均(56.4±7.8)岁。正常对照组:同时选取本院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86例为正常对照组,男46例,女 40例,年龄41~77岁,平均年龄(56.2±7.8)岁。三组年龄、性别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检查方法

1.2.1 CRP及 Fib检测 PIS组和非 PIS组于住院次日清晨、正常对照组于当日清晨均禁食10 h抽取空腹肘静脉血,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 CRP,正常参考值 0~5.0 mg·L-1;采用凝固法检测血浆Fib浓度,正常参考值2~4 g·L-1。

1.2.2 颈部动脉彩色超声检查 所选患者于入院 3 d内,健康体检者于当天体检时均采用东芝日本,TOSHIBA APLIO频率:7.5MHz彩色多普勒超声血管影像仪检查颈部动脉,被检查者取平卧位,头部稍后仰,偏向检查对侧 45°,充分暴露颈部动脉,分别取纵切面,横切面,由近及远依次扫查左右颈总动脉、分叉处、颈动脉及椎动脉,分别检测颈动脉血管内径(D),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观察有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以1.0 mm≤IMT<1.2 mm为动脉壁增厚,IMT≥1.2 mm并有局限性隆起者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使用 SPSS18.0统计软件包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为单因素方差分析。以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PIS组、非PIS组、正常对照组CRP、Fib、IMT三个指标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PIS组三个指标与非PIS组及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非 PIS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CRP及IMT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 Fi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IS组患者血清CRP与 IMT水平进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呈显著正相关(r=0.618 3,P<0.01),而血浆Fib与IMT水平进行直线相关分析呈正相关(r=0.459 2,P<0.05)。见表1。

表1 3组各项指标比较

3 讨论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根据起病形式和病程将脑梗死分为:完全型,指起病6 h内病情达高峰;进展型,病情逐渐发展可持续 6 h至数天。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是脑梗死中最常见的类型。

本研究对入选病例进行了严格的限制,尽量避免其他可能使血清 CRP浓度增高的多种因素的影响。血清 CRP是一种 r球蛋白,人体内 CRP水平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是炎症反应的时相蛋白,正常情况以微量形式存在,在急性炎症时血清 CRP浓度迅速升高。脑梗死急性期 CRP水平升高,可引起血管壁和内皮细胞炎性反应增加细胞黏附分子表达,导致病灶周围慢性血管痉挛,从而使斑块不稳定,加重动脉粥样硬化,因此与脑梗死的进展严重程度相关[3]。PIS多在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发生,大部分的临床研究表明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除了是脂质堆积的过程外,也是一个慢性炎症的过程。CRP能够直接参与炎症性反应全过程,与动脉粥样硬化、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和预后均有密切关系[4]。本研究结果表明 PIS组CRP水平明显高于非 PIS组及正常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说明CRP水平与脑梗死的进展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这和以上的研究是相符的。有研究表明 C反应蛋白-757T/C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有关,同时还发现C反应蛋白-757C等位基因是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5]。有研究表明 CRP异常组的患者颈动脉斑块发生率较高,另有文献报道 CRP水平与易损斑块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6]。本研究通过直线相关分析结果显示 CRP水平越高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越高,这与上述研究结果相同。同时CRP与凝血纤溶系统也有密切的关系,CRP可使主动脉的内皮细胞产生较高水平的纤溶酶原抑制剂(PAI),引起动脉内皮的损伤,最终导致血栓形成。有研究表明hs-CRP>3 mg·L-1时脑梗死患者90 d时神经功能恢复较差,可能是神经功能恢复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国内报道认为CRP升高不仅能反映体内炎症反应程度,也能反映脑卒中的严重程度,而且CRP水平还能判断脑梗死的病情及预后[7]。

Fib是肝脏合成的一种血浆糖蛋白,在凝血酶的作用下转变为纤维蛋白单体,继发交联为纤维蛋白。Fib通过各种途径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及发展,Fib是凝血酶的基物,并在凝血级联反应中起主要作用,它是介导血小板聚集的基础物质,它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并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迁移,Fib水平越高,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帽越薄,斑块也越容易破裂,从而导致栓塞。Fib是反映血浆高凝状态的敏感指标,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Fib是常见的炎性反应标志物,高浓度的 Fib可导致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间平衡失衡,使血液黏滞度增加[8]。血浆高 Fib水平不仅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同时Fib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细胞毒性,可促进神经元凋亡和变性,有临床研究表明 Fib浓度在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中浓度最高[9]。并且有研究发现血浆 Fib水平升高与 PIS的病情进展密切相关[10]。本研究结果显示 PIS组 Fib与非 PIS组及正常对照组比较血浆 Fib浓度明显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非PIS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Fib水平无明显升高,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研究发现,Fib亦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形成的危险因素。多处斑块者体内Fib的含量明显高于仅单处存在斑块者或无斑块者[11]。本研究通过直线相关分析结果显示 Fib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呈正相关。另有研究提示高 Fib缺血性卒中复发风险显著高于正常组[12]。Fib与缺血性脑卒中后患者功能预后有密切关系,Fib浓度越高其功能恢复越差,因此降纤治疗是预防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重要方法之一[13]。降纤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发生,从而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发展。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以前的研究认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形成原因在颅内,近年来国内外的许多研究认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常见原因不在颅内而在颅外段颈动脉,而且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与年龄关系密切,随着年龄的增加,斑块的发生率明显增加[14]。颈动脉IMT、不稳定斑块数量和管腔狭窄程度与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有研究表明缺血性脑卒中组颈动脉管腔狭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15]。本研究结果提示PIS组 IMT指标与非 PIS组及正常对照组比较以及非 PIS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越高,脑梗死病情进展越重,这和以往的研究是相符合的。严重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更易出现颈动脉狭窄,颈动脉狭窄使脑循环血流下降,导致血流动力学障碍从而增加脑梗死的发生率,而且使脑梗死进一步加重,使病情逐渐进展。

综上所述,本研究结果显示,患者血清 CRP水平、血浆Fib浓度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急性脑梗死的发生、进展密切相关,对 CRP水平、血浆 Fib浓度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测定和评价对指导临床用药、预后评估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 王占峰.阿司匹林联合羟乙基淀粉治疗进展性脑梗死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15):29-30.

[2]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分会脑血管病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46-153.

[3] 梅海云,胡法富,常建军,等.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18):14-15.

[4] 裘丽红,苏 建,张保华,等.二型糖尿病合并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糖化血红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21):21-24.

[5] 袁海成,许 波,陈 晶,等.C反应蛋白-757T/C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3,46(4):224-228.

[6] 陈 曦,李新明.血清CRP、LDL-C对冠心病患者易损斑块的诊断价值[J].安徽医药,2013,17(12):2082-2084.

[7] 石义永,余 宏,林传鸿,等.超敏 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和Essen评分法及联合应用在预测腔隙性脑梗死与厚重的价值[J].卒中与神经疾病,2012,19(2):97-100.

[8] 温慧军,杨金锁,张建军.颈动脉狭窄患者同型半胱氨酸与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的相关性分析[J].卒中与神经疾病,2012,19(6):332-333,379.

[9] 刘进香,吴兴军,徐艳红.急性脑梗死TOAST病因分型与血浆纤维蛋白原的相关研究[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13,21 (1):7-9.

[10]陈新云.短暂性脑缺血后脑梗死与纤维蛋白原水平的相关性研究[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3,30(5):409-411.

[11]孙 晓,李东燕.脑卒中筛查项目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关系[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5):36-38.

[12]纪莉莉,郝冬琳,马爱金,等.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对首次缺血性卒中后1年内卒中复发的影响: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J].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13,21(4):277-281.

[13]郑伟成,肖卫民.缺血性卒中患者纤维蛋白原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进展[J/CD].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2011,5(4):35-38.

[14]吴建丽,高俊峰.彩超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复发脑梗死关系的研究[J].安徽医药,2011,15(3):345-347.

[15]董智强,陈 旭,苏敬敬,等.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的性质、部位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J].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11,19(3):199-203.

10.3969/j.issn.1009-6469.2014.05.041

2013-11-11,

2014-03-06)

猜你喜欢

进展颈动脉硬化
山东:2025年底硬化路铺到每个自然村
HIV相关淋巴瘤诊治进展
Micro-SPECT/CT应用进展
扁平苔藓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Apelin-13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磨削硬化残余应力分析与预测
额颞叶痴呆伴肌萎缩侧索硬化1例
三维超声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前的应用价值
脑微出血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分析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