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2014-07-05许建武

考试周刊 2014年25期
关键词:教学运用小学数学教学教学模式

许建武

摘 要: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教师不能完全把握学生的真实学习起点,了解不够充分,对教材文本中一些重难点掌握得不够,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不科学。作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三疑三探”的教学模式,以求和同行商榷。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 教学运用

小学数学教学是一门基础学科的教学,学生在这个时期的学习可以为后期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重视数学教学是关乎学生后续发展的大问题。教学现状是小学生由于年龄和心理特点的因素,教师还不能完全把握学生的真实学习起点,了解不够充分,对教材文本中一些重难点掌握得不够,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还是不科学。教师担心完全放手交给学生自学,担心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掌握,还是会占用一定的时间重复,以求心理安慰;为了保证顺利“走完”教案的教学流程,教师总是喜欢请举手的学生回答问题,过于追求正确答案,乐于重复正确答案,没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保证相异构想的暴露和解决;由于教学经验的缺乏,对学生的生成资源预设不充分,对学生的资源不能及时引导回应,致使学生的问题无法得到解决;对于课堂上采用的情境创设、自主探究、小组交流这些教学形式的价值取向不清楚,不明白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三疑三探”的教学模式,以求和同行商榷。

一、围绕教学目标“设疑自探”

教学效果决定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所以有人说教师的高度就是教学的高度,说的是教师的专业素质对教学的影响。教师的教学能力体现在对整个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安排上,教师的理念和教学方法都会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了解教材,认真做好课前准备,保证教学质量。设疑自探是指教学伊始教师对教学的引入和情境的创设。教师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设置探究的问题。教师可以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将数学知识融合在生活中,以一种学生最能接受的方式引出新课及需要学生探究的具体问题。教师设疑,学生探究,简言之:设疑自探。这一步的关键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为学生的新课学习打好基础。所谓“自探”就是围绕教学目标这个主干进行设疑,这个过程可以是学生完成,也可以是老师完成。由学生根据设疑的内容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自探,这样的教学模式为学生的学习营造了良好的氛围,而且关注到全体学生,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感受到获得知识的成就感,亲自体验知识建构的过程。教师所要做的就是不过多干涉学生自探的过程和结果,充分放手让学生自行探究。

比如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数学《倒数的认识》时,新课开始,我让学生围绕本课的主题提出自己的问题,让学生认真阅读文本后提出问题,这是自探。学生分别提出下面的问题:“怎么才能产生倒数?”“倒数就是把两个数交换一下吗?如何求倒数?”“学习倒数有什么用?”“0有没有倒数?”老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类和梳理,同时把学生提出的不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换成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保证学生“设疑自探”的效果。

教师梳理后形成本节学习新知的自学提纲,之后进入真正的设疑自探,由学生自己阅读文本内容,加上和同座或者是小组学生进行讨论后形成问题的答案。然后开始汇报,全体学生开始围绕这些问题开始独立看书并思考探究并开始检查自探情况。学生回答正确的问题可以顺利过去,转入下一个问题的讨论,回答不正确的问题,进一步实施再探。在这一环节学生基本上明白了倒数的概念及求倒数的方法,搞清楚“0为什么没有倒数”。

二、在质疑的基础上进行“解疑合探”

这一步可以说是教学的中坚部分,学生在刚刚进行的设疑自探中已经对探究的问题有了初步的印象,但是对一些具体问题还存在模糊的认识。这个时候就需要学生共同研究探讨解决。这个过程的实施要分清层次,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认知水平和学习基础都有一定的区别,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差异和区别,从而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法。学生讨论后提出的新问题或者是没有在自探过程中解决的问题,要在这个环节解决。所以问题提出后,教师要选择班级中的后进生回答问题,由中等生进行问题的扩展或者是补充,最后有班级中的优等生对刚才学生讨论的问题进行评价。如果经过这一轮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掌握还不够清楚,那么就要由老师进行最后的讲解。教师此时的讲解要精、准,讲解学生讨论后也不能理解和明白的内容。学生自己能理解和能解决的问题不讲,或者是经过讨论后能理解的也不讲。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当然实施中教师要把握好问题的难度,而且要再探自探没有解决的问题,不能盲目提出新的问题和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使学生措手不及。老师还要放开手,别担心学生不能探究,学生的潜力是可以开发的,而且在这种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的发散思维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

三、新知获得后的“质疑再探”

经过设疑自探和解疑合探这两个过程后,学生获得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但是他们仍然沉浸在学习知识的兴奋中,所以这时候可以由更高水平的学生提出新的问题,然后学生更进一步地进行探讨,形成新的认知,建构新的图示。通过质疑再探,激发学生不断探索的欲望。这一步的质疑,可以是优等生的拔高,也可以是中等生的深入探究。所以不管是什么层面的问题,教师都要根据学生的不同认知情况进行讨论和探究,实现进一步深化教学的目标。有时可能会遇到超范围的问题,这时教师要给学生解释清楚,能解决的就解决,不能解决的就不解决。但是在实践中,往往出现学生没什么可以质疑的情况。教师这时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主导性,可以引领学生继续质疑,让学生可以提出更有质量的探究性问题。坚持一段时间后,学生就可以养成习惯,形成能力。这一环节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进行互动式的沟通和交流,引领学生一步一步向着问题解决的高峰前进。

以《倒数的认识》一课的教学为例,自探结束后,学生在基本解决了开始提出的自探问题后,进一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其目标是引导学生深化对本节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我让学生提出问题,学生感到提不出问题,于是我提问:

1.“1/1是不是1/1的倒数?”有的学生回答,因为它们的乘积是1,所以互为倒数。

2.“这说明1的倒数是它的本身。”“除了1以外,还有没有倒数是本身的数?比如3/3。”有学生回答:“因为3/3就是1,所以只有1的倒数是本身。”

3.“带分数有倒数吗?”“有,应先把带分数化为假分数,然后再调换位置即可。”

4.“小数的倒数该怎么求呢?”

5.“整数的倒数怎么求?有什么规律?”这样层层深入,把学生一直带到问题的顶峰。

经过三疑三探后的学生已经对新课知识实现了高效建构,之后的环节就是如何对新知识进行拓展运用。在巩固拓展的阶段,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和作业内容,多给予学生实践运用的机会,让他们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当然任何教学方法都不是十全十美的,三疑三探的教学模式同样如此,在教学中存在弊端,教师要注意克服。比如对学生主体性的过于重视会不会导致课堂教学秩序混乱,会不会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学生是否都参与到教学中等问题,都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很好地把握,以便实现高效数学教学。

参考文献:

[1]凌秋虹.基于“交互工具”进行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11(6).

[2]龚玲玲.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思考与实践——基于交互工具[J].小学教学参考,2013(17).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学运用小学数学教学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建构主义理论在高校小提琴教学中的运用探究
浅谈实验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词块策略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心理辅导在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的运用
小学数学教学良好课堂气氛的创建初探
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任务驱动, 启发学生自学
翻转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