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活苏区“十八壮士葬身火海”
2014-07-05魏庆平黄秀霞
魏庆平 黄秀霞
1932年,蒋介石对中央苏区开始第四次军事“围剿”。广东军阀陈济棠为配合蒋介石的军事行动,派出一个主力团,会同龙川、兴宁、五华、平远、寻乌、定南、和平等7县军警武装共5000多反动军,配备重机枪和大炮,对茶活苏区实行“七县大会剿”。
茶活炮楼是茶活村徐屋和刘姓的独脚炮楼,亦是茶活区乡政府所在地。炮楼居高临下,视野宽阔,是观察形势、传达讯息的最佳位置。炮楼一楼为办公场所,二楼为生活区,三楼至五楼则为炮台,炮楼砌得高耸、坚实,是全村守护物资和联络战斗的重要据点。
茶活苏区接到龙湖交通站派人送来的情报,告知第二天将有敌人来犯。情势危急,上贝浮区区长兼铁龙坪沙乡乡长黄清鼎和铁沙龙沙坪乡苏主席黄正卿商量,立即召集了附近的区乡干部、游击队及赤卫队人员,商讨如何做好此次反击准备。经过地形分析和形势诊断,最终达成一致决定:一面由游击分队分队长钟其带领一小分队战士分头组织600多名群众撤至围心寨、企壁山隐蔽,一面则由黄清鼎率33名区乡干部与游击队、赤卫队及部分群众一起,坚守徐屋、刘屋的独角炮楼。
翌晨天色未明,晨雾尚未散去。以陈济棠第十八路军一个主力团为核心组成的龙川、兴宁、和平、平远、蕉岭和寻乌、定南等数千名地方武装,配备了重机枪、火炮等武器,分三路摸进茶活村。敌人对炮楼发起几次集团冲锋,但每次都被赤卫队的火力压了回去。
敌人屡攻不下,便从两侧架起火炮,对着炮楼方向,连打10多发炮弹。有4枚炮弹落在炮楼的石墙上,半米厚的石墙被炮弹轰开了一个近两米宽的大窟窿。敌人又推出重机枪交叉扫射,炮楼瓦片尽飞,楼内烟尘弥漫,但在守楼的战士们奋力抵抗下,敌人进攻无果,终于狼狈退却。
战斗坚持了一整天。第二天凌晨四点钟,突然下起了倾盆大雨,雨越下越大,山洪暴涨。暴雨一下就是两天两夜,炮楼的顶楼板残破不堪,炮楼内也已经积满了水,战士们宝贝一样东挪西搬的火药终于还是避免不了被雨水淋湿,子弹剩下也没多少枚。
第三天中午,雨终于停了。敌人又开始向炮楼一阵炮击,弹痕斑斑的炮楼开始出现了一条条的裂缝。在敌人炮弹的多次猛烈轰炸下,厚厚的墙上裂缝越来越大,炮楼的面墙已经摇摇欲坠,再经不起敌人炮弹的轮番轰击了。
黄清鼎命令游击队队员钟宝才和十三个群众撤退,把他们连推带搡地送出门。尚且留在炮楼的18个区乡干部、赤卫队队员,打出仅有的几发子弹,击毙前面一片想上前攻楼的敌人。弹尽粮绝,战士们目光坚毅,义无反顾地退到炮楼的中间。每个人将所有点灯的煤油泼洒在楼板、棉胎、衣物、柴草上和自己的身上。18名战士肩并肩地围成一个圈。黄清鼎紧握火把,高声喊道:“同志们,我们宁死不屈!”“噌”地一声,所有人的衣服都点着了火,火苗窜起几丈高,如同一面鲜红的旗帜,映红了18名战士坚毅的脸。熊熊烈焰中,炮楼里响起了英雄们雄壮的歌声:“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茶活苏区反围剿战斗中,茶活战士在条件有限、支援不及、弹尽粮绝的情况下,以单薄之力,对付装备精良之敌,孤军奋战2个昼夜,最后弹尽粮绝,引火自焚。战士们用生命和鲜血谱写出一首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被人民群众誉为“茶活十八壮士”。
会战中牺牲的烈士因为某些历史原因,在上坪纪念碑上留下姓名的只有13人,包括:黄清卿、钟维四、徐瑞祥、刘石金、黄德礼、黄兴凤、刘观添、钟寥基、钟荣金、钟水泰、钟锡莊、邝天鸿、温明书。另外5人姓名因历史原因已无可考证,但他们将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