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识教育弊端到改变教育观念
2014-07-05曾友文
曾友文
从认识到改变,是一次勇敢的飞跃。一个教育者从感性面对和认知教育现状,到理性分析和把握教育规律,进而改变和提升教育观念与行为,就是一次灵魂的飞翔!
纵观近年的教育,不难发现以下诸多弊端:
上课时老师可以随便说话,学生却要举手申请才能够提问和回答;作业是负担,教师无法令学生爱上学习,却能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厌烦;学生的种种自由遭限制;来自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压力过大;学校不以学生的利益为第一利益,常以自己的利益为第一利益,学生必须服从;教育过于死板,一味添压式的传统学法,令学子苦不堪言;纪律成为束缚,有些学校规定学生在走廊里不许说话,在课堂上保持肃静,使得学校环境死气沉沉,學生算不上祖国的花朵;乱收费使得广大学生和家长极为敏感,有些学校用分数为自己提高档次,动辄几千几万的所谓“借读费”;补习班的问题,有教师为了在工资之外赚些外块,甚至上课的时候不把知识全部讲完,到补习时再一一讲明;早恋、性教育问题,这话题在敏感中被隐瞒和压制;学生一旦错,就要叫家长,教师的教育职能缺失;育人方向发生偏差,老师、学生和家长间没有良好的沟通,学生得不到良好的引导,面对学校和家庭的种种压力,他们唯一的办法就是隐瞒,让隐瞒把一切平息,成为没有了诚信的为人。
以上问题,表面上看是对素质教育认识不到位,实际上是对科学的教育发展观认识不到位的问题。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要把握教育的二大价值取向。
一是人本价值。教育应着眼于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幸福,这是教育的本源价值。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技能只是教育的部分使命;教育担负的更重要的使命是陶冶人性,铸造健康饱满的人格。如果只注重智育的开发,忽视品德塑造和全面发展,培养出来的人将可能是有智商没有智慧、有知识没有文化、有目标没有信仰、有欲望没有理想的人,这样的人最终将会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落败。所以,教育必须关注学生的人本价值,关注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引导他们追求心灵深处的快乐的生活,实现自我价值。
二是社会价值。教育还要着眼于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知识贡献,要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过程中起到发挥其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基础教育处于培养人才的奠基阶段,尤其要发挥基础性作用。为此,教育必须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有着基本公民道德规范的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一个掌握一定知识技能的人,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其社会价值,才能把人口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源,为经济结构调整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其次,要把握教育的三大本质特征。
一是教育的公益性与公平性。“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的本质属性决定了教育的公益和公平。教育的公益性决定了政府是教育投入的责任主体,决定了学校的服务天职。政府的教育公共资源每个学生都应享受。教育的公平性主要体现在两个层次:第一首先是要解决人人上得起学,落实好符合条件的外来民工子女的同等待遇问题,这是最基本的公平问题。第二是要解决人人上好学,这是对教育公平提出的更高要求。它一方面要解决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教育公平问题,另一方面要解决城市和农村之间的教育公平问题,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最基本均衡的成长和成功的条件。
二是教育的全面性与终身性。教育必须高举服务大旗,必须着眼于服务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促进每个学生的适应和竞争能力。把握全面性,就要面向全体,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这就要求在教好基础知识的同时,还必须教会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教会学生求知,教会学生做人,教会学生做事,让他们能够自主自立自强,实现人生的价值。
三是坚持教育的开放性和社会性。学校教育只是整个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教育的全部,要树立开放的大教育理念。一要实行开放性教学。不能局限于课堂,要将学科课堂教学与学科课外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形成课内课外结合的教学体系。尤其要加强课外实践活动,提高课外实践活动质量,使教学跨越课堂,跨越校门,帮助学生实现间接知识与直接经验的结合,完成由感性到理性的飞跃。要主动敞开校门,向社会开放课堂教学,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益。二要拓宽教育渠道。各校要跳出就学校教育谈教育的狭隘,既要充分调动各种资源,保障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有效避免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5+2=0”的尴尬,构建好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体系,特别要重视家长的教育作用,办好家长学校,充分实现教育效益的最大化。
再次,要把握教育教学规律和青少年成长规律。
我们知道,人的成长需要有个过程,如从不健全到健全,从不会动手——动手——掌握技能——熟练,从呀呀学语——认知——独立思考等等。这表明人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特征,也就是说,人的成长有其规律和周期。我们必须认清规律,严格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展开教育。为此,我们应设置分阶段教育内容与目标。幼儿教育需依据幼儿成长的特点和教育规律,坚持保教结合和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启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小学低年级主要帮助入学儿童适应学校的环境,着重让他们感受学习知识的乐趣;小学中高年级主要帮助学生品尝学习的快乐,培养学习习惯,提高学习兴趣与自信心,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初中年级主要帮助学生适应明确初中学习要求,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发展其思维拓展能力,改善学习方法,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调节情绪,抑制冲动行为……按照这一目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从关注学生人格健全,关注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欲望出发,尊重学生个性,关注认知差异,因材施教;把握教材特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掌握学生心理特征,切准心脉,循循诱导;形成自身教育风格,重视知识系统,做到举一反三,促使学生融会贯通。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促进人的全面生长,让人性升华,快乐幸福。我相信,只要我们同心同德,齐心协力,我们的教育就一定能够形成合力,一定能够沿着一定的轨道前进,让学生成为能发展的人。
从认知到改变,应该是我,我们全体教育人,应该勇敢面对和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