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农机类专业《农业生产机械化》课程教学方法的探讨
2014-07-05耿爱军李汝莘迟淑筠
耿爱军 李汝莘 迟淑筠
【摘要】针对非农机类专业知识结构特点,提出了“实践——理论——实践”的教学方法;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改善课堂教学效果,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实时更新教学内容,与高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同步,让学生掌握农业生产机械的最新动态与发展趋势;加强与学生沟通交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农学专业农业生产机械化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223-01
农业生产机械化是介绍农业生产机械化方式和农业机械理论的一门农业工程技术课程,是非农机类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是为将来组织和指挥现代化农业生产专业技术人员提供必要的农业生产机械化基础知识,了解农业机器的性能,使其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服务,并能合理地,科学地使用农业机械,以达到最大限度地发挥机械作用,取得增产、增收的经济效果。
非农机类专业学习这门课程,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常用农业动力机械的构造、工作原理和基本的操作方法,能够正确、安全地使用各种农业机器;熟悉农业机械的有关构造、性能和工作原理,对主要农机具可根据农艺及园艺要求进行选型和正确调整,使之在农业生产中既能充分发挥机械的作用和工作效率,又能保证良好的作业质量;了解国内外现代化农业机械及精细农业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应用水平。
但由于非农机专业知识结构的特点,学生对农业机械接触、了解甚少,再加上非农机专业学生与工科学生在思维、自然科学素质上的差异,非农机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反映难度较大。为改善课程教学效果,从作者亲身教学体会,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
一、采用实践——理论——实践的教学方法
针对非农机类专业学生工科基础薄弱,对机械知之甚少的特点,在课程开课的初期,可先让学生上实验课,对课程即将讲授的机械有个笼统的概念,教师可对机械的整体结构作粗略讲解,让学生对所涉及的机械有个总体认识,有一定了解;对于即将在课堂上讲授的重要结构,要反复多提几次,以便于学生加深印象。这样就避免了在讲课过程中教师提到某种机械或某个元部件,学生根本没见过,无法想象的弊端。在课堂理论教学时,讲到的结构要与实验课上的内容联系起来,提醒学生在实验课某时某处曾经讲到过。课堂理论教学每讲完某种类型的机械时,要再上实验课,教师结合机械样机和课堂教学内容对机械的结构、工作原理进行说明,主要零部件可进行拆装实习。如果恰逢农时,可带领学生到田间农机工作现场观看。
二、加强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教学改革喊了多年,但实际上现在多数仍是采用“老師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由于学生是在被动接受灌输,在学习难度较大、内容较枯燥的课程时,学生往往不感兴趣,上课开小差,或干脆做别的事,教学效果很差。针对这种现状,在讲授农业生产机械化这门课程时,每节课结束时,就下节课即将讲解的主要内容,教师可布置几道题目,让学生课下自己看教材,查阅资料,寻找答案。下节课上课时,教师随机提名学生就某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理解、看法。然后教师根据学生回答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补充说明。比如耕地机械,可事先布置学生了解我国耕地机械的种类、特点,并让学生结合自己家乡耕地特点选择合适的耕地机械,自己选择的耕地机械和实际应用的机械是否相符,如果不符,为什么?
对主观性较强的学习内容,可适当开展讨论课,学生讨论结束,教师只对学生作适当引导。这样就一改过去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学习变被动为主动。
三、实时更新教学内容,与当前高速发展科学技术相同步
从建国初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我国农机没有发生太大变化,农业作业一直是以手工劳动为主,农业机械基本是手动机械和畜力机械。从八十年代开始,农业机械化开始迅速发展,进入21世纪,我国大田作物和部分经济作物实现了从耕种、管理、植保、收获到农作物处理、农产品加工的全方位农业机械化,现在,农业机械更是向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各种新机型、多功能农业机械层出不穷,农业机械正经历着日新月异的变化。鉴于这种情况,即使选用最新版教材,也很难保证教材中涉及的农业机械属于最新型,因此,要求教师实时关注农业机械的发展动态,深入了解农机的发展现状,利用一切现代化手段获取农机发展信息,实时更新教学内容,确保授课内容的前沿性。
四、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优化授课内容,改善课堂教学效果
农业机械化课程对于非农机类专业学生来讲,学习内容比较枯燥、晦涩难懂。为了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消化,要求教师尽可能将教学内容以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讲授,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课堂教学效果。目前,高校已普及多媒体教学,教师应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优势,将授课内容制作成具有文字、图像、动画、声音、视频效果的多媒体课件,首先从视觉效果上给学生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提高课堂效果的趣味性;其次,对于机械结构,利用动画、视频比教师口头泛泛讲来更直观、生动,学生更容易理解、接受。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让一堂枯燥、沉闷的专业课变得形象、通俗易懂,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五、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
一门课程的教学绝不是教师自己的事情,它是教师和学生双方互动的过程。因此,教师在完善自己教的同时,还要及时与学生沟通,一方面了解学生对学习这门课程的想法、要求,对课堂教学有什么建议等等,对于好的建议要积极采纳,对于学生不合实际的要求要及时解释、引导。另一方面与学生沟通能够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创造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实践证明,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改善课堂教学气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贾富国, 王成贵, 周福君等. 《农业生产机械化》课程综合改革研究与实践[J]. 农机化研究.2003第2期:248-249
[2] 吴海平, 郑德聪, 王玉顺. 农业生产机械化课程的教学改革[J]. 农机化研究, 2000(2): 129-131.
[3] 贾瑞昌, 杨丹彤. 改革非工程类专业“农业生产机械化”教学[J]. 广东农机, 2002(4): 33-34.
作者简介:
耿爱军(1973—)、女、山东省高青县人、山东农业大学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农业机械设计及理论研究。
李汝莘(1955—)、男、山东省龙口市人、山东农业大学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机械化农业生产工艺与装备研究。
迟淑筠(1955—)、女、山东省龙口市人、山东农业大学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副教授、学士、主要从事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