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动物词汇隐喻规律探津
——一项基于统计的词汇研究

2014-07-05张孝飞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类动物隐喻规律

张孝飞

(广西师范学院师园学院 中文系,广西 南宁 530226)

汉语动物词汇隐喻规律探津
——一项基于统计的词汇研究

张孝飞

(广西师范学院师园学院 中文系,广西 南宁 530226)

本文通过对常见的汉语动物范畴词汇进行系统的统计分析,发现汉语动物词汇的隐喻凸显主要受三个因素的影响:一是动物与人之间的关系;二是动物自身的特征;三是民族经济、文化、习俗、心理等。通过分析影响词汇隐喻凸显的因素,我们可以更深层次地理解汉语动物词汇的隐喻规律,进一步加深对汉语词汇与文化关系的认识。

隐喻;汉语动物词汇;映射规律

由于动物和人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所以各国语言都有很多动物隐喻词汇。以往对动物性词语隐喻规律的研究虽然不少,但多为定性分析,较少定量分析,更缺少在系统的统计基础上探究其内在隐喻规律的。鉴于此,笔者尝试利用隐喻理论对汉语动物词汇进行统计分析,找出其映射规律。

一、隐喻理论述略

隐喻是一种普遍现象,大量存在于人们的语言中。英国学者I.A.Richards:“我们日常会话中几乎每三句话就可能出现一个隐喻”[1]。据一些语言学家估计,可能所有的词都源于隐喻,可见隐喻与语言的关系之密切。隐喻不只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语言中,也存在于我们的思维中,它无处不在。隐喻不是伟大诗人的创新,而是人类普遍的一种认知方式,广泛存在于全世界的文化和语言之中。

隐喻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界定。狭义的隐喻指修辞学中的暗喻;广义的隐喻则指“通过一类事物来理解和感受另一事物”。这一定义不仅包含了修辞学的暗喻,还包括明喻和转喻。更重要的是,它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人类普遍的思维方式,是人类认知外在世界的重要途径。

作为一种认知方式,隐喻在我们的语言中无处不在。Lakoff和Johnson通过分析大量的语言资料发现,日常语言中大约70%的表达方式源于隐喻。[2]如“山脚”、“河口”、“针眼”、“桌腿”等日常用语,其实都是隐喻性的,只不过现在已不再为人们所意识到。参议员在演说中每两到三分钟就会使用一次新奇隐喻;电视辩论和新闻评论中每25个词汇就有一个独创的隐喻。

不仅日常语言和文学语言中充满了大量隐喻,即使在严密的科学语言中,隐喻也随处可见。越是抽象的,越需要借助隐喻表达。Whorf说:“我们如果不依赖物质性的隐喻,就几乎不能谈及最简单的非空间性情景”[3]。Burke指出:“隐喻是通过某事理解另一事物的机制”[4]。当代认知科学普遍认为隐喻在本质上不是一种修辞现象,而是一种认知活动。隐喻对我们认知世界有潜在而深刻的影响,在人类的范畴化、概念结构、思维推理的形成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隐喻之所以会成为认知的工具,和人类早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水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早期人类思维处于模糊、混沌的状态,而他们所处的世界又是纷繁复杂的,人类只能借助简单的、具体的事物来逐步认识复杂的、抽象的事物,他们身边最为熟悉的事物就成了他们认识这个世界的最早客体。“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古人的经验也证明了这一点,通过隐喻把熟悉的、具体事物的特征投向陌生、抽象的事物,借以达到认识新事物的目的,反映在语言上即基本词汇通过引申不断地扩大新词汇和词义。

从词源角度看,“metaphor”一词来自希腊语,“meta”含有“across”的意思,“-phor”意思是“carry”,所以“metaphor”含有“由此及彼的运动”的意思,是一种转换。也就是说隐喻必须涉及两种事物,一个是出发点,一个是目的地。Lakoff称前者为源域,后者为目标域,隐喻就是两个概念域之间的映射。如空间概念的“上”,可以分别投向时间、数量、社会地位等领域。“上周、上次、上辈子、上一代”等词汇皆是时间在空间中沿着纵坐标流动后的印记在人脑中映射产生的结果;“上紧、上膘、上升、上涨”等属于数量增加,此为空间概念的“上”在数量范畴映射的结果;“上报、上宾、上层、上级、上缴”则指向较高的社会地位。动物词汇中也有很多隐喻性词汇,如“牛”字:“蠢牛、顶牛、牛脾气、老黄牛、孺子牛、力大如牛、九牛一毛”等都是描述人的外貌、动作、性格、气质等特征,即把牛的特征映射到人身上;“力大如牛”是用牛力大形容人力大;“蠢牛、顶牛”是以牛的固执来形容人执拗的性格。

隐喻深深地植根于我们的身体和周围熟悉的事物中。隐喻的选择首先建立在人类共有的身体及物质经验基础上,这就是人类各种语言中很多隐喻都相同或相似的原因。其次是特定社会中的文化经验。由于各民族的文化、风俗、心理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因此对隐喻关注和凸显的焦点也不同,这就使得人类语言千差万别、丰富多彩。

二、研究对象及范围

自然界中的动物种类繁多。目前已知的大约有150万种,这样庞大的群体不可能都列为研究对象,只能择其要作为研究对象。我们从《现代汉语频率词典》中选出22个使用频率最高的动物作为研究对象。为便于统计分析,我们把动物分为现实类和虚拟类。虚拟类有龙、凤(凰);根据动物与人之间的关系,现实类再分为驯化类和野生类。驯化类有:猪、牛、羊、马、狗、鸡、兔、驴;野生类有:(老)鼠、(老)虎、熊、狼、鹤、蛇、龟、雁、鹰、乌鸦(喜鹊)、猴、鱼。

三、汉语动物词汇隐喻规律

现实类动物真实存在于自然界,它们和人类相伴而生,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是人类最熟悉的生命体。与此相关的词汇最多、使用最广。限于篇幅,本文仅以牛为例具体分析其映射规律。其他动物从略。

(一)驯化类动物的生物学特征及映射分析举例——牛

牛是我国常见的动物,因其力大、善于负重拉车等特点,在农耕时代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牛性格倔强,其生物学特征与词汇之间的映射归类如下:①

(1)源自外貌、生理特征:铁牛、牛力、如牛负重、牛市、牛人、吞牛、牛角尖、钻牛角、鼠入牛角、壮气吞牛、童牛角马、争猫丢牛、一牛吼地、束如牛腰、鲸吸牛饮、兔角牛翼、牛角挂书、马面牛头、牛鬼蛇神、多如牛毛、九牛一毛、茧丝牛毛、牛耕田,马吃谷、牛不知角弯,马不知脸长、老牛追兔子——有劲使不上、一字入公门,九牛拔不出、九牛二虎之力、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

(2)源自生活习性、行为习惯:黄牛、老牛拖破车、老黄牛、孺子牛、老牛舐犊、蜗行牛步、快牛、鞭打快牛、猕猴骑土牛

(3)源自脾气、性格:蠢牛、顶牛、磨牛、牛脾气、吴牛喘月、犀牛望月、牛不喝水强按头

(4)源自牛与人(或动物)的关系:刑牛、享牛、牺牛、牛后、田牛、汗牛、鸡口牛后、对牛弹琴、问牛知马、休牛归马、服牛乘马、目无全牛、牛马不如、瞎吹牛、吹牛皮、吹牛拍马、初生牛犊不怕虎、风马牛不相及、牛头不对马嘴、宁为鸡口,不为牛后、鸡尸牛从、小试牛刀、抓牛鼻子、椎牛发冢、椎牛歃血、执牛耳、有牛使牛,无牛使犊、以羊易牛、无牛捉了马耕田、屠所牛羊、饭牛屠狗、马牛走、牛骥同槽

(5)其它:问牛、眠牛、刘表牛、饮牛津、丙吉问牛、木牛流马、牛衣对泣、庖丁解牛、赘婿得牛、版筑饭牛、牛眠龙绕

各部分词具体数量及比例分布如下(表1)。

表1 含“牛”字词汇隐喻凸显规律统计表

从表1可见,含“牛”字的词汇,最凸显的是牛与人(或动物)之间的关系,其次是牛的外貌和生理特征;从具体内容看,牛与人的关系、牛作为祭品和畜力成为隐喻的焦点。此外,牛的力气、牛角以及执拗的性格都被凸显出来,成为隐喻的重要来源。关于牛的典故也颇多,说明牛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从感情色彩看,“牛”字词语多是褒义,共38个,达40%。

(二)汉语动物范畴词汇的隐喻规律

自然界的动物成千上万,千姿百态、性格各异,这无疑会在人类的头脑中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人类会有选择地将动物的部分特征作为隐喻凸显的焦点。被选中的这部分被凸显出来,其它特征则被抑制或隐藏。Lakoff指出,隐喻概念的系统性使我们在理解概念的某个方面时,一定会隐藏概念的其它方面,让我们集中于概念的一个方面,一个隐喻的概念可以让我们避开那些与隐喻不一致的其它方面的概念。

但是哪些特征能引起认知主体的注意,并成功进入词汇中,成为隐喻凸显的焦点,则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动物本身的外貌特征、动物和人类关系的亲疏远近、人类对动物的感情态度及民族的社会经济、文化心理、思维模式等。这都会影响到隐喻凸显的选择。因此,为系统探讨汉语动物词汇的隐喻凸显规律,我们从上述几个角度将动物词汇的来源整理成下表(表2)。

从表2中,我们发现汉语动物词汇隐喻凸显具有如下特征:

(1)驯化类动物词语隐喻突显的焦点是动物与人(动物)之间的关系。含有猪、牛、羊、马、兔、鸡、狗、驴的词汇中,隐喻来源于动物和人之间关系的词汇分别占到各自词汇总量的42%、38%、53%、43%、39%、42%、37%、16%,远高于其它特征。(只有驴略低,仅占16%。可能是因为驴执拗的性格和长长的面部特征被人充分注意到,成为隐喻的焦点)这是因为驯化类动物和野生动物相比,与人类的生活关系更为密切。含“鱼”字词汇也是取源于人鱼关系的较多,尽管鱼是野生动物,但和人类的关系较为密切。鱼作为人类食物的来源,以及人类捕鱼的方法等等都成为隐喻的焦点。这说明动物词汇的来源与人类的关系有着直接的关系:离人类关系越近,越容易成为隐喻的焦点和来源。

(2)野生类动物(鹤、雁、雀除外)词汇更多地源自动物本身的特征,比如外貌、生活习性及性格特征。如果把这三方面的特征加在一起,含有鼠、虎、龟、熊、狼、蛇、鸦、猴等动物的词语各自占全部词汇的比例分别为72%、79%、68%、71%、87%、75%、83%、57%。我们推断这是因为野生动物离人的生活相对远些。与人类的关系远没有驯化动物那么密切,早期人类对这类动物的认识仅限于对其外部的观察,包括外貌、习性、性格等等。这其实是动物和人之间的亲疏关系在语言上的体现。

表2 汉语动物范畴词汇的隐喻凸显规律统计表

含“鹤、雁、雀”字词语所占比例稍少些,这是因为这类动物是汉语中文化含义丰富的词语,所以取源于动物自身的特征少了些,而社会赋予的文化含义稍多些。

(3)龙和凤与龟、雁、鹤、鹊都属于含义丰富的文化动物,这类动物词汇取向来源呈多元化的趋势:既有源于动物外貌、生理特征的,如龟、鹤、鸦、凤,这类词所占比例分别为55%、37%、45%、31%;也有取源于生活习性的,如雁,占49%。但这类词语均受到汉文化的深刻影响。

(4)某些动物成对出现的几率较高。比如,猪和狗、鼠和蛇、牛和马、龙和凤、羊和虎狼等等。猪和狗出现在一起,是因二者在汉民族中同属于地位较低者;鼠和蛇出现在一起,是因二者生活环境习性以及与人类的关系皆有相似之处;羊和虎狼出现在一起,因羊与虎狼存在着食物链关系,狼和虎皆性格残忍;龙和凤则是因二者同为虚拟动物,同为华夏民族的图腾,同为封建皇权之象征,在汉族人心中皆为高贵的象征。总之,能经常一起出现的动物,其间必定存在着相似或相关的关系。

(5)汉语动物词汇还存在着大量的谐音现象。人们用这些词汇表达吉祥如意的良好心愿。如“猴”谐音“侯”,“鱼”谐音“余”等。

(6)从动物的意识程度看,意识程度越高的动物,性格特征越明显,取源于此的词汇也越多,反之亦然。我们将源于动物性格特征的词语占各自词语的比例从高到低排列如下(表3):

表3 动物的意识程度和动物词汇隐喻凸显规律统计表

从表3看,哺乳动物的词语所占比例最高,而鸟类和鱼类最低。这与动物性格的鲜明程度和其意识的层次和水平有关。没有意识或意识程度低的动物,自然无性可像,因此,这类动物取源于性格特征的词语特别少;反之,意识程度高的动物,其性格特别丰富,很容易引起认知主体的注意,因而较容易成为人类隐喻取向的来源。由此可见,动物本身的意识程度和隐喻凸显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四、结语

作为人类的一种认知方式,隐喻具有普遍性,但是并非动物所有的特征都会被注意到并加以凸显,这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通过系统的统计分析,我们发现汉语动物词汇隐喻凸显受到三个主要因素的影响:一是动物与人之间的关系。驯化类动物和人接触较为密切,与人的关系也更为密切。因此,这类词汇突出的焦点多是动物与人(动物)之间的关系;二是动物自身的特征。野生类动物距人较疏远,与人之间的关系远没有驯化类动物那么密切,因此,这类词汇隐喻更多凸显的是动物的外在特征,比如外貌、生理特征等;三是民族的经济、文化、习俗、心理等。汉语中很多动物词汇都受到汉民族经济、文化、习俗等因素的深刻影响(关于其规律成因将另文分析)。通过分析影响词汇隐喻凸显的因素,我们可以更深层次地理解汉语动物词汇的隐喻规律,进一步加深对汉语词汇与文化关系的认识。

[注 释]

①语料主要来自在线新华字典。

②其它类指有关的神话传说、历史典故等,下同。

[1]Richards,I.A.The Philosophy of Rhetoric[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36:98.

[2]Lakoff &Johnson.Metaphors,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4.

[3]Whorf.The Relation of Habitual and Behaviour to Language[M].Cambrige : Mass: MIT Press,1939: 146.

[4]Burke, K. A Grammar of Motives[M].New York: Prentice Hall, 1945:503.

2013-12-16

广西师范学院师园学院院级科研项目。

张孝飞(1981- ), 男,安徽萧县人,广西师范学院师园学院中文系助教,硕士,从事认知语言学、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H13

A

2095-7602(2014)03-0078-04

猜你喜欢

类动物隐喻规律
首个基因修饰有袋类动物培育成功
规律睡眠中医有妙招
找规律 画一画 填一填
找排列规律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为何有袋类动物多出现在澳洲
为何有袋类动物多出现在澳洲
鸟蛋与爬行动物的蛋有何不同?
巧解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