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2014-07-04张翠兰
张翠兰
【摘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发展的根本导向,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优化课堂教学、实现"减负增效",是当前教学研究工作的重点内容。农村初中课堂教学要特别注重师生角色的转换,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促进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内化生成,进而提高学习兴趣,构建高效课堂。
【关键词】高效课堂 教师 学生 课堂
【中图分类号】G4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5-0147-02
一、正视现状,克服传统课堂教学弊端
新的课程改革是对传统教学的一次革新,只有找到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存在的弊端,我们才能够更好地进行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的改革。概括起来讲,传统课堂教学存在一些弊端,具体表现为:
1.教师缺乏观念的转变和更新。受传统思想、教学条件和考评机制等因素影响,教师教学方法手段陈旧,对自己的角色没有一个正确的定位。一是以教定学。二是照本宣科。三是教法单一。
2.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和激情。受传统教学影响,学生成为学习的机器,学习方式单一、被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经常处于一种紧张甚至对立的状态,信息交流处在一种不畅通的状态,课堂上很少看见人际间的交流,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被动应付状态。学生很少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意见,致使课堂气氛沉闷、封闭。
3.课堂缺乏人性的温暖和关怀。传统课堂教学重结果轻过程,是一种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这种教学在强化知识的同时,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甚至被窒息的人。
4.考评缺乏机制的活力和创新。传统课堂采用单一的考评机制,在这种考评机制引导下,教师唯有拼命提高学生成绩,用简单的教学方法把学生封闭在教室,才不至于在绩效考核中受罚,教师工作的动力变成教学成绩的奖金。单一的考评机制禁锢了教师,更禁錮了学生。
二、以生为本,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主人
1.将课堂还给学生。在新课标"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发展为主线"的教学理念下,教师要勇于打破过去一呈不变的教学模式,将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以培养学生独立、合作、探究、创新、自觉学习的习惯,珍惜每一位学生的每一束智慧火花,尊重学生创造的权利,不断打破条条和框框,让创造的思维火花在课堂不断闪烁。
2.营造民主的课堂气氛。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蹲下身子,转换角色。允许学生说错话、乱讲话,杜绝挖苦、讽刺、伤害学生自尊的做法。要让课堂气氛民主互动,采用朋友对话交流的方式,让思想智慧的火花在课堂不断激荡。
3.激发学生快乐学习。教师要创造丰富多彩的课堂运作方式,要想方设法多让学生有多一些出风头的机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五彩缤纷的课堂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让学生在成功的课堂中学会审美,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尝试成功,体验欢乐。
4.构建优质高效课堂。提高课堂效率,教师一是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自主的、发现式的学习方法。二是应坚持课堂要面向全体学生,实行分层次教学,采取适当的激励机制。三是教师应有效组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三、深化课改,提升农村初中课堂教学整体水平
1.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考评机制。建立适应形势发展的、有效的教学质量考评机制,突出科学性、激励性、公平性,加大对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方法、思维能力、德育情感、创新精神培养等方面的评价力度。在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上,采取纵向比较与横向比较相结合,重点看学生成绩提高的幅度的评价方法。考查教师的教学是否达到了"优生强化、中生优化、差生转化"的效果。采用学生学科成绩标准分的增长值和学生优化率、转化率来评价教师的教学成绩。加大激励奖惩力度,实现课堂教学质的飞跃。
2.提升教研工作水平。建立教师集体备课制度,将教师个体创造置于群体之中,变静止封闭为互动交流。建立教师合作科研制度,促使教师工作学习化和学习工作化、教师学习自主化和合作化。建立"推门听课"、集体评课议课制度,促使教师相互切磋课堂教学和教学研究,合作发展。
3.优化课堂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模式,以课堂教学改革为中心,以系统的教学目标为核心,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实行教学民主,让学生产生成功的学习体验,从而激励他们积极参与教学。
4.注重教师专业化成长。教师专业化成长在教育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师专业水平的高低决定着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要建立健全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政策保障和激励机制,一是资源整合,搭建成长平台。加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后备干部的培养力度,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使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从"经验型"、"教书匠"向"科研型"、"专家型"的转化。二是政策激励,促进专业提升。出台奖励激励政策,通过参加国培计划、继续教育、外派交流培训等方式促进教师学习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指导教学实践。三是案例剖析,注重教学反思。教师要不断的审视和分析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决策和教学结果,有效地纠正教学观念、教学行为上的偏差,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提高自我觉察水平和教学监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