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自生活的数学
2014-07-04张俊影
张俊影
【摘要】数学是所有学科的基础,学好这一学科可以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把数学中严谨的方法态度应用到生活中。在教学中要做到源自生活,应用于生活,并力求让学生在学与用的过程中能体验到数学之美。
【关键词】数学教学生活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5-0142-01
数学在所有学科中的地位,著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高斯就曾经总结性的说过:“数学是学科之王。”掌握好数学知识及学科的方法有助于学生对其他学科的学习,及生活中问题的解决。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力求,“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情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1] 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去理解生活中的数学,体会数学的价值。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1 从生活中入手,用贴近学生生活的情景,减小学生知识掌握的难度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或熟悉的故事引入新知,这样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有亲切感,数学就在身边。更重要可以使学生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具备了这样的前提条件学生在接受知识时就会水到渠成。在教授年月日的认识时,可以请同学们课前准备不同年份的日历,课上可以问:“谁知道自己的生日是哪一年,几月几日?”“你的生日那天在日历的那一个月,那个月有多少天”等等类似的符合实际的问题来创设情境,学生就会很积极地开动脑筋来思考与本次课相关的问题,也会很想知道问题的答案,这样积极主动地进入学习状态,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2 把抽象的数学问题生活化[2]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比较注重形象思维,而数学中的原理概念大多比较抽象,因此为了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数学规律,在教学中要尽量做到把抽象的问题用生活实例形象化。比如,在一年级学习元角分时,学生的年纪都在六七岁,生活中对钱的概念还很模糊,所以在教学是要利用教具来认识钱币。而对于元角分间的关系时,只是简单的利用关系来做练习题学生是很难真正掌握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在课堂上建立一个模拟超市,选出一名学生做店长,其他同学作为客人拿着模拟钱币来购物。这种身临其境的教学与前面的题海战术有很大的区别:前者学生很感兴趣,学生在平时生活中也是有这种体验的,不是在上课而是在做游戏,在玩的过程中学到知识。而后者是静止的,被动的接受知识,学生会很不情愿,很抗拒。教学实践证明:利用这样的实际感受学生就会很容易把这部分知识学会,并能真的能做到学以致用,在实践中体会到数学的魅力。
3 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感受学习的快乐
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能够服务于生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可我们的学生会比较缺乏运用数学知识,數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之前从朋友那里听来一件较有意思的事例就可以很好的佐证这一点的,同样的一个数学问题问自行车车轮的周长,外国学生在解决时会拿出尺子来具体量一下,得到结论。而国内的学生会直接问:半径是多少?用公式就好了。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理论与实际脱节,所以我们在学生掌握某一数学知识后要有意识的创设一些具体的情境,让学生来体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快乐。比如:在学完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后,我创设了“快乐周末”情境活动使学生知道做饭时可以同时做菜,在家用洗衣机洗衣服时可以同时整理房间,生活中有很多事情可以通过合理安排来提高工作效率,节省时间。并且从中体会到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快乐。
总之,数学源自生活,数学要服务于生活。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使数学变得更有活力,学生会更喜欢数学,更加主动地学习数学知识。数学生活化是教育现代化对数学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我们要充分发掘来源于现代生活的实际内容,将其转化为数学模型,让数学课堂教学适应社会生活实际,才能培养出真正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数学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 施勤,柴林喜.《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55个细节》 .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6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