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文本,提高课堂阅读效益

2014-07-04叶秋容

课程教育研究·下 2014年5期
关键词:消逝滋润

叶秋容

【中图分类号】G424.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5-0108-02

语文直接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篇篇课文。即便有随着鼠标闪现纷繁的画面、海量的信息,但语文课堂上师生使用最多、最根本的毕竟还是一篇篇课文。这些经过精心编选的课文, 是一篇篇文道统一的文章或文学作品,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要探索语文的意义, 我们不能不研究这些文本。因此,我们的阅读教学必须立足教材,立足文本的基础进行设计,我们必须走进文本、深入文本、探究文本,从而提高语文阅读课堂的效益,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本人在教学中采用了这样一些策略来凸现文本在阅读教学中的地位。

一、通过有效的诵读走向文本的内部世界

回顾、总结中国传统语文学习的经验:苏东坡的"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朱熹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曾国藩的"李杜苏韩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朗诵则不能探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等等,无不强调"读"对于语文学习的重要性。教学《雪》时,根据文本的特点,采用分角色朗读,女生读1-3小节,读出了南方雪柔美的特点,男生读4-6小节,读出了北方雪壮美的特点。这样学生读出了不同雪的性格特点,又分清了文章的层次,把握了文章的结构。众合朗读时强调"在无边的旷野上"的"无边"等词语要重读,"闪闪的、旋转的、升腾的"要用升调读,读中深化了对文本的理解。

通过朗读读出对文本的理解,通过朗读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的情境,通过朗读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和兴趣,提高了阅读课堂的效益。

二、通过"细读",深入文本文字背后的内涵

一篇篇文学作品形态各异,但从阅读角度看,有一点是相同的:它们都是由语言构成的,并运用一定的表达方式(即言语艺术)来表现不同的情思意旨,以传达不同的信息。因此,学习语文就是学习语言文化及其言语艺术,主要就是通过阅读相关的语言作品来熟悉语言规则,把握言语规律,感知语言的丰美,感悟人文的精髓,接受文化的熏陶。要真正进入作品,就要对课文细读,即对文学作品语言要素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进行尽可能详尽的分析和解释,进而揭示作品的主题。因此课堂中有意地培养学生的细读能力非常重要。

1.抓住文本的关键词进行深入的品读

解读文本,意义上如同庖丁解牛,"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抓住文本的关节点,就是"依乎天理,批大郤,道大窾,因其固然",能够收到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解读《老王》时探究"愧怍""善良"等词;赏析《记承天寺夜游》时抓住"闲人"一词;在教学《雪》时,引导学生品读文章前三个段落,把握南方雪的特点时,先是抓住"滋润美艳"这样一个关键词语,然后又由"滋润"、"美艳"、"消逝"三个词语,切入文本的具体内容。

学生对语言的品味精彩纷呈,而这种精彩又不是脱离文本随意发挥的,而是根植于文本的品读,学生的思维之花也因此在文本的原野之上盛开。

2.抓住文本的非关键词进行深入的品读

有些课文除了品味关键词外,还可以通过非关键词的品读更深入认识文字背后的内涵。如《端午的鸭蛋》的这一段话:"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的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确实""完全""实在"三个程度副词连用,写尽了"高邮鸭蛋"独步走天下的豪情。

有些文学作品关键词本身就是一个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的词语,甚至有些课文似乎没有典型的让读者一目了然的关键词。这时,我们就该换个角度,从课文的非关键词入手,拓宽有效教学的途径。如《蝉》一文中,作者说"它为了生命延续,必须好好活着,哪管是90年、90天,都要好好活过。"学生对这里的"活着"和"活过"很难理解到位,教学中通过给学生举例先理解"着"与"过"的不同时态,最后让学生理解"活着"是一种一直进行的状态,而"活过"是一个表示完成时态的词语。再联系"活着"前面的"必须好好"几个字,让学生感受到哪怕"活着"也是一种任务,甚至是一种责任。非关键词也是理解文本的一个支点。

3.通过替换比较进行深入的品读

事物的存在并不是孤立的,总是在与其它事物的联系和对照中显示自身的特质。细读文本也一样,需要通过比较来深入認识文字背后的内涵。《斑羚飞渡》中,当镰刀头羊作为奇数孤零零地站在山峰上时,它做出了什么选择,最后怎么了?死了。既然是死了,"它走上去,消失在一片灿烂中"的"灿烂"一词替换成"黑暗"是不是更佳?通过上文的联系阅读,学生会发现灿烂的是那一道弯弯的彩虹,而且还象征了镰刀头羊不畏惧牺牲的精神。这层含义是"黑暗"一词无法传达给我们的。

学生通过对文本语言细致、准确的分析从而理解体会作品的文学性、形象性和价值。

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所阅读的大多都是人类优秀文化的结晶,其中潜藏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不断带领学生对这些宝藏进行开掘,引导学生做精神的远游,激励和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精神追求,真正让学生通过阅读做一个有境界的人。

猜你喜欢

消逝滋润
《消逝》
一间阿嬷的灶KA,滋润四口人家
梦回五千年:探寻消逝的良渚
滋润
消逝的红颜
儒雅教育 滋润美好童年
消逝的打麦场
新闻浮世绘
爱心是滋润孩子的甘露
"五老"心血滋润学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