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2014-07-04乔正雄
乔正雄
【摘要】学校的主要教育形式是课堂授课,学生在校受教育的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课堂里度过的。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而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是人的思想智慧的精华。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德育教育只能是一种渗透,以自然的穿插形式出现。既然是渗透。那就一定要讲究一些艺术性和操作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德育 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5-0098-01
德育渗透是一种隐性的德育灌输,即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利用语文课堂进行德育教育,必须以课文为主要工具。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德育教育与文化教育交融,使德育工作附着有物,通过多种渠道,尽一切可能触动学生的思维意识。
一、在揭题中渗透德育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也是课文思想内容的聚焦。因此,抓住題眼,揭示课题的内涵,既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达到学文悟"道"的目的。例如在教《难忘的一课》时,我抓住课题"难忘"二字,问:为什么称这节课是"难忘"的一课呢?同学们经过阅读课文,认识到从甲午战争到抗日战争胜利前的五十多年,台湾一直被日本帝国主义占领着,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的孩子们开始学习用祖国的语言来朗读:"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所以,这节语文课对长期遭受统治和奴役的台湾人民及其孩子来说,确实是"难忘"的;而对亲身感受这一节蕴含着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感情的语文课的船员来说,也是终生"难忘"的。揭示题眼"难忘"的内涵,使学生认识了台湾从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激发他们为统一祖国、振兴中华奋发学习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在情境创设中渗透德育
情境教学是教师围绕课堂教学目标而创设的能帮助学生学习的一种常见的教学形式。这就需要教师用各种方法创设一种符合课文内容的情境,使学生似亲眼所见,亲身经历。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做到入境悟情,受到教育。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在教学英法联军入侵圆明园这段时,我播放了一段《火烧圆明园》的视频,学生看着熊熊大火把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化为灰烬,脸上的表情顿时变成了愤怒。对侵略者的仇恨可以说是不言而喻,同时也深刻地体会到因为国家贫穷落后才会任人宰割、任人欺负,作为一名学生我们应该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在品读词句中渗透德育
古语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欣赏品读课文的词句,借以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内容。在教学中,我注意围绕课文的中心,抓住关键的词、句、段,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熏陶,在读中获得审美享受。"也就是说学生只有通过朗读,才能身临其境,才能受到文章中人物思想的感染与熏陶,从而培养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如在教学《桂林山水》这课时,可以让学生抓住描写桂林山和水特点的句子,采用默读、齐读、小组读、女生读、指名读、赛读、美读等形式朗读,了解桂林的山:奇、秀、险;水:静、清、绿的特点,让学生通过朗读,自然而然地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美,进而感受到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激起他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四、在剖析人物性格中渗透德育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因此,让学生感受人物形象,特别是英雄、模范人物的光辉形象,是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重要方法。如在教学《将相和》一课时,我引导学生在理清故事情节的基础上,着重引导分析人物性格。在"完璧归赵"的故事中,蔺相如先以"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为由,从秦王手中智取来和氏璧;再以"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隆重的典礼"为借口,让手下人化装把和氏璧送回赵国,表现出蔺相如不畏强暴、勇敢机智的高尚情操。在"负荆请罪"的故事中,蔺相如立功升职之后,知道廉颇对他不服,有意羞辱自己,"就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当路遇廉颇时,便"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这些细节,体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委曲求全、顾全大局的高尚品质。廉颇知道了蔺相如对自己处处忍让的原因之后,便"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表现了廉颇勇于改过、团结对敌的崇高品质。这样,学生就能从蔺相如和廉颇的人物形象中得到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只要把握时机,巧启发,巧诱导多学生进行一些恰如其分的德育渗透,把德育教育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让他们能感受到语文殿堂里闪耀着人性光辉的精神财富,这样对于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和完善他们的人格,以便将来更好的参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必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