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策略
2014-07-03简蝶坤
简蝶坤
【摘 要】新课程理念呼唤作业设计的优化。设计层次性作业,变“统一”为“弹性”;设计自主性作业,变“被动”为“主动”;设计探究性作业,变“独立”为“合作”;设计操作性作业,变“抽象”为“具体”;设计应用性作业,变“理论”为“实践”;设计开放性作业,变“呆板”为“灵活”,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水平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探索的兴趣、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作业设计;策略
作业是巩固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一种手段。传统的作业内容封闭,仅局限于学科知识,远离学生实际生活和社会生活。新课程理念下的作业更注重学生成长的生长点,让学生在问题的不断生成、不断解决中成长。因此,优化作业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设计层次性作业,变“统一”为“弹性”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特殊的个体,既体现着发展的共同性特征,又表现出巨大的个体差异。所以,在遵循共同规律的同时,教师必须关注每一个(或每一类)学生的特殊性,并在此基础上实施区别指导和分层(分组)教学。作业设计时,要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学生的需要,设计“家庭分层作业”,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家庭分层作业”一般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类基础题:重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操练,适合“学困生”。二类变式题:以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为目标,适合中等生。三类拓展题: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适合优等生。
如在教学“搭配的规律”后,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三类习题。
(1)3件上衣和3条裙子一共有多少种搭配的方法?
(2)如果上衣的件数不变,裙子减少一条,搭配的总数是多少种?
如果裙子的条数不变,上衣增加一件,搭配的总数是多少种?
(3)观察思考上面两类题目,搭配的总数和什么有关系?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这几个层次的作业由易到难,分别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喜好选择,即使有困难,努力一下也能摘到属于自己的“桃子”。
二、设计自主性作业,变“被动”为“主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同理,在作业设计的问题上该把自主权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能力当一回“设计师”,自己设计,自己解答,自己评价。如在六年级复习“比与比例”时,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为自己设计一些家庭作业。学生们兴致勃勃,有的准备把有关概念背写一遍;有的要找出“求比值”与“化简化”的区别;有的准备设计“求比值”、“化简化”、“解比例”等计算题;还有的准备找出“比”与“比例”的异同点,并列成表格进行比较。
这样的自主性作业,让学生在设计作业过程中敢于尝试,勇于创新,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而且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归纳,最大限度地拓展了学习的空间,促进个体的发展。
三、设计探究性作业,变“独立”为“合作”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探究性作业既需要学生独立地思考探索问题,同时也需要伙伴之间的合作学习。因此,“独立——合作”学习组织形式是在践行新课标理念。
如,教学“统计”后设计了一个小课题研究作业:如果你是班长,为了筹备“六一”庆祝会,准备什么样的水果才能最受欢迎呢?
通过调查、小课题研究、办手抄报等具有探究性的作业,让学生在分工合作中互动交流,互相促进,既发挥了学生的潜能,又让学生学会了倾听、尊重与合作。
四、设计操作性作业,变“抽象”为“具体”
皮亚杰说:“知识本身就是活动。”实践证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动手诱发了求知欲,他们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作业设计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多设计一些具有操作性的作业,让学生去操作、演示,从而使学生更容易地解决问题。
如在学习“圆柱”的知识后,设计了这样一个作业: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正方形时,圆柱的高和它的底面( )相等?
这一题的设计是为了考查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如果学生动手把圆柱的侧面展开,就很容易理解圆柱的底面周长展开后就是正方形的一条边长。
通过这类操作性作业的设计,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观,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推动了学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
五、设计应用性作业,变“理论”为“实践”
注重数学的应用,突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是数学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特征之一。新课标提出:学习数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掌握知识的层面上,而必须学会应用。因此,教师要设计具有生活应用性的作业让学生解决,从而使学生掌握的“理论”能付诸“实践”。
如在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后,设计了作业:现需要包装4盒长、宽、高分别是4分米、3分米、2分米的长方体礼物,有几种包装方式?哪种方式更省包装纸?最节省的方式需要多少平方米包装纸?(重叠处忽略不计)
这一类应用性作业设计,促使学生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
六、设计开放性作业,变“呆板”为“灵活”
学习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因此,教师适当地设计可行的开放性作业,有利于学生多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能提高思维的多向性和灵活性。
通过这类开放性作业的设计,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欣赏学生独特的见解,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总之,“教者有心,学者得益”。优化作业的设计,变“统一”为“弹性”;变“被动”为“主动”;变“独立”为“合作”;变“抽象”为“具体”;变“理论”为“实践”;变“呆板”为“灵活”,可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水平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探索的兴趣、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全面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刘兼,孙晓天.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训问题研究课题组.新课程与学生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训问题研究课题组.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小学课堂教学行动策略[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
[6]马兰.合作学习[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endprint
【摘 要】新课程理念呼唤作业设计的优化。设计层次性作业,变“统一”为“弹性”;设计自主性作业,变“被动”为“主动”;设计探究性作业,变“独立”为“合作”;设计操作性作业,变“抽象”为“具体”;设计应用性作业,变“理论”为“实践”;设计开放性作业,变“呆板”为“灵活”,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水平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探索的兴趣、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作业设计;策略
作业是巩固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一种手段。传统的作业内容封闭,仅局限于学科知识,远离学生实际生活和社会生活。新课程理念下的作业更注重学生成长的生长点,让学生在问题的不断生成、不断解决中成长。因此,优化作业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设计层次性作业,变“统一”为“弹性”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特殊的个体,既体现着发展的共同性特征,又表现出巨大的个体差异。所以,在遵循共同规律的同时,教师必须关注每一个(或每一类)学生的特殊性,并在此基础上实施区别指导和分层(分组)教学。作业设计时,要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学生的需要,设计“家庭分层作业”,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家庭分层作业”一般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类基础题:重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操练,适合“学困生”。二类变式题:以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为目标,适合中等生。三类拓展题: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适合优等生。
如在教学“搭配的规律”后,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三类习题。
(1)3件上衣和3条裙子一共有多少种搭配的方法?
(2)如果上衣的件数不变,裙子减少一条,搭配的总数是多少种?
如果裙子的条数不变,上衣增加一件,搭配的总数是多少种?
(3)观察思考上面两类题目,搭配的总数和什么有关系?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这几个层次的作业由易到难,分别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喜好选择,即使有困难,努力一下也能摘到属于自己的“桃子”。
二、设计自主性作业,变“被动”为“主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同理,在作业设计的问题上该把自主权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能力当一回“设计师”,自己设计,自己解答,自己评价。如在六年级复习“比与比例”时,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为自己设计一些家庭作业。学生们兴致勃勃,有的准备把有关概念背写一遍;有的要找出“求比值”与“化简化”的区别;有的准备设计“求比值”、“化简化”、“解比例”等计算题;还有的准备找出“比”与“比例”的异同点,并列成表格进行比较。
这样的自主性作业,让学生在设计作业过程中敢于尝试,勇于创新,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而且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归纳,最大限度地拓展了学习的空间,促进个体的发展。
三、设计探究性作业,变“独立”为“合作”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探究性作业既需要学生独立地思考探索问题,同时也需要伙伴之间的合作学习。因此,“独立——合作”学习组织形式是在践行新课标理念。
如,教学“统计”后设计了一个小课题研究作业:如果你是班长,为了筹备“六一”庆祝会,准备什么样的水果才能最受欢迎呢?
通过调查、小课题研究、办手抄报等具有探究性的作业,让学生在分工合作中互动交流,互相促进,既发挥了学生的潜能,又让学生学会了倾听、尊重与合作。
四、设计操作性作业,变“抽象”为“具体”
皮亚杰说:“知识本身就是活动。”实践证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动手诱发了求知欲,他们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作业设计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多设计一些具有操作性的作业,让学生去操作、演示,从而使学生更容易地解决问题。
如在学习“圆柱”的知识后,设计了这样一个作业: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正方形时,圆柱的高和它的底面( )相等?
这一题的设计是为了考查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如果学生动手把圆柱的侧面展开,就很容易理解圆柱的底面周长展开后就是正方形的一条边长。
通过这类操作性作业的设计,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观,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推动了学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
五、设计应用性作业,变“理论”为“实践”
注重数学的应用,突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是数学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特征之一。新课标提出:学习数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掌握知识的层面上,而必须学会应用。因此,教师要设计具有生活应用性的作业让学生解决,从而使学生掌握的“理论”能付诸“实践”。
如在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后,设计了作业:现需要包装4盒长、宽、高分别是4分米、3分米、2分米的长方体礼物,有几种包装方式?哪种方式更省包装纸?最节省的方式需要多少平方米包装纸?(重叠处忽略不计)
这一类应用性作业设计,促使学生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
六、设计开放性作业,变“呆板”为“灵活”
学习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因此,教师适当地设计可行的开放性作业,有利于学生多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能提高思维的多向性和灵活性。
通过这类开放性作业的设计,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欣赏学生独特的见解,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总之,“教者有心,学者得益”。优化作业的设计,变“统一”为“弹性”;变“被动”为“主动”;变“独立”为“合作”;变“抽象”为“具体”;变“理论”为“实践”;变“呆板”为“灵活”,可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水平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探索的兴趣、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全面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刘兼,孙晓天.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训问题研究课题组.新课程与学生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训问题研究课题组.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小学课堂教学行动策略[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
[6]马兰.合作学习[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endprint
【摘 要】新课程理念呼唤作业设计的优化。设计层次性作业,变“统一”为“弹性”;设计自主性作业,变“被动”为“主动”;设计探究性作业,变“独立”为“合作”;设计操作性作业,变“抽象”为“具体”;设计应用性作业,变“理论”为“实践”;设计开放性作业,变“呆板”为“灵活”,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水平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探索的兴趣、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作业设计;策略
作业是巩固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一种手段。传统的作业内容封闭,仅局限于学科知识,远离学生实际生活和社会生活。新课程理念下的作业更注重学生成长的生长点,让学生在问题的不断生成、不断解决中成长。因此,优化作业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设计层次性作业,变“统一”为“弹性”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特殊的个体,既体现着发展的共同性特征,又表现出巨大的个体差异。所以,在遵循共同规律的同时,教师必须关注每一个(或每一类)学生的特殊性,并在此基础上实施区别指导和分层(分组)教学。作业设计时,要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学生的需要,设计“家庭分层作业”,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家庭分层作业”一般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类基础题:重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操练,适合“学困生”。二类变式题:以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为目标,适合中等生。三类拓展题: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适合优等生。
如在教学“搭配的规律”后,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三类习题。
(1)3件上衣和3条裙子一共有多少种搭配的方法?
(2)如果上衣的件数不变,裙子减少一条,搭配的总数是多少种?
如果裙子的条数不变,上衣增加一件,搭配的总数是多少种?
(3)观察思考上面两类题目,搭配的总数和什么有关系?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这几个层次的作业由易到难,分别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喜好选择,即使有困难,努力一下也能摘到属于自己的“桃子”。
二、设计自主性作业,变“被动”为“主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同理,在作业设计的问题上该把自主权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能力当一回“设计师”,自己设计,自己解答,自己评价。如在六年级复习“比与比例”时,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为自己设计一些家庭作业。学生们兴致勃勃,有的准备把有关概念背写一遍;有的要找出“求比值”与“化简化”的区别;有的准备设计“求比值”、“化简化”、“解比例”等计算题;还有的准备找出“比”与“比例”的异同点,并列成表格进行比较。
这样的自主性作业,让学生在设计作业过程中敢于尝试,勇于创新,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而且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归纳,最大限度地拓展了学习的空间,促进个体的发展。
三、设计探究性作业,变“独立”为“合作”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探究性作业既需要学生独立地思考探索问题,同时也需要伙伴之间的合作学习。因此,“独立——合作”学习组织形式是在践行新课标理念。
如,教学“统计”后设计了一个小课题研究作业:如果你是班长,为了筹备“六一”庆祝会,准备什么样的水果才能最受欢迎呢?
通过调查、小课题研究、办手抄报等具有探究性的作业,让学生在分工合作中互动交流,互相促进,既发挥了学生的潜能,又让学生学会了倾听、尊重与合作。
四、设计操作性作业,变“抽象”为“具体”
皮亚杰说:“知识本身就是活动。”实践证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动手诱发了求知欲,他们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作业设计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多设计一些具有操作性的作业,让学生去操作、演示,从而使学生更容易地解决问题。
如在学习“圆柱”的知识后,设计了这样一个作业: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正方形时,圆柱的高和它的底面( )相等?
这一题的设计是为了考查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如果学生动手把圆柱的侧面展开,就很容易理解圆柱的底面周长展开后就是正方形的一条边长。
通过这类操作性作业的设计,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观,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推动了学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
五、设计应用性作业,变“理论”为“实践”
注重数学的应用,突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是数学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特征之一。新课标提出:学习数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掌握知识的层面上,而必须学会应用。因此,教师要设计具有生活应用性的作业让学生解决,从而使学生掌握的“理论”能付诸“实践”。
如在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后,设计了作业:现需要包装4盒长、宽、高分别是4分米、3分米、2分米的长方体礼物,有几种包装方式?哪种方式更省包装纸?最节省的方式需要多少平方米包装纸?(重叠处忽略不计)
这一类应用性作业设计,促使学生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
六、设计开放性作业,变“呆板”为“灵活”
学习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因此,教师适当地设计可行的开放性作业,有利于学生多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能提高思维的多向性和灵活性。
通过这类开放性作业的设计,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欣赏学生独特的见解,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总之,“教者有心,学者得益”。优化作业的设计,变“统一”为“弹性”;变“被动”为“主动”;变“独立”为“合作”;变“抽象”为“具体”;变“理论”为“实践”;变“呆板”为“灵活”,可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水平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探索的兴趣、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全面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刘兼,孙晓天.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训问题研究课题组.新课程与学生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训问题研究课题组.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小学课堂教学行动策略[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
[6]马兰.合作学习[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