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京校十条”北京印包企业将迎“新三大福利”
2014-07-03袁江平
袁江平
阵阵寒潮且阴霾笼罩,用北京的天气描述北京印刷行业也十分恰当。2013年年底,印企老板喜愁参半,喜的是终于挺到了年尾,愁的是明年行情会怎么样。这时候,“京校十条”可谓一场及时雨,给印企老板们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2014年1月13日下午,北京市政府对外发布《加快推进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协同创新若干意见(试行)》,这份被称为“京校十条”的文件,被首都高等教育界、科技界认为是中关村示范区最具“含金量”的新政策之一,该政策现已扩大到京市属高校。谈及“京校十条”的创新亮点,北京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杨建华用12个字进行了归纳,即“打破束缚、释放活力、注重实效”。“京校十条”的出台,目的是确保政策能够破解高校成果转化和协同创新中最难、最核心的问题,印企只要运用恰当也能享受更多政策红利,从而助推企业升级转型。
更实际的人才红利
“京校十条”的第一、二条规定:支持高等学校拥有科技成果的科技人才离岗创业,高等学校可在一定期限内保留其原有身份和职称,成果转化奖励下限由20%提高至70%。作为学校包装印刷用环保型纯水油墨科研项目的带头人,北京印刷学院印刷与包装工程学院院长魏先福说:“这样自己专心做技术总监创业也无后顾之忧了。”
第三条规定:北京市属高校将在目前高校岗位设置的框架体系内,在专业技术岗位内新设科技成果转化岗,专门用于聘任高校中适合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教师或研究人员,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
今后,北京地区高等学校科技人员经所在学校同意,可在校际间或中关村示范区科技型企业兼职,从事兼职所获得的收入按有关规定进行分配;科技人员在兼职中进行的科技成果研发和转化工作,作为其职称评定的依据之一。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聂祚仁说:“这标志着今后高校教师与企业合作非但不用‘偷偷摸摸背着学校,反而将成为职称晋升的一项必修课。”
福利解读
印企和高校教师的合作大多以顾问形式合作或成果一次性交易,由于高校教师教学和科研任务重,因此想在企业中推广自己技术的教师根本没有精力实现这些技术的产业化,而企业得到更多的是虚名和大风险。“京校十条”将给印企带来的是确确实实两大类人才保障:一类是有可实现产业化技术的高级团队或人才全力助推产业化,另一类是校企产业化经纪人全程专职负责,市政府给这类人手续专办直通车政策。这对正处于技术升级的大中型企业来说,是绝佳的人才红利,因此如何抢到合适的人才是印企急需思考的问题。
更多的产学研补贴机会
“京校十条”的第四条规定:根据高等学校的实际需求,进一步加大市级财政性高等教育经费中高等学校科研经费的规模和比例,重点支持高等学校与企业通过联合共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和产业创新园等学校学生实践训练基地,联合培养研究生。同时,适当调整市级财政性高等科研经费的使用结构,特别是重点支持高校与企业合作开展的协同创新活动。
根据“京校十条”的第十条政策,市财政局支持高等学校校际之间以及与企业、科研机构共同建立协同创新中心,联合开展科研项目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每年设定若干重大专项,支持高等学校围绕国家和首都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开展科学研究和联合攻关。
福利解读
先前市政府资助的印刷包装类产学研项目不仅名额少、审批严格,而且项目整个手续耗费的时间和财力也非常大,通常只有龙头企业才能获得红利。如今新政策下,中等实力的企业可以通过和行业内高校建立联合协同创新中心联盟,借力联盟实力突破技术和资金问题。据悉,北京市重大专项资助项目中就有绿色印刷类别,因此印企如何找到绿色印刷下相关协同创新的子项目就是分享该福利的关键问题。
更广阔的低廉实验室资源
“京校十条”的第六条规定:鼓励高等学校建设“首都科技条件平台”研发实验室服务基地,向企业、科研机构和其他高等学校开放研发实验服务资源,为各类创新主体以及大型研究工程和项目提供联合研发、委托研发服务等技术攻关和技术服务,并根据服务的数量和质量给予相应补贴。鼓励高校和企业联合共建实验室,加大对实验室开放课题支持力度,支持联合开展重大课题攻关。在满足正常教学科研需要的前提下,探索将高等学校重大仪器以租赁费、使用费等方式入股科技型企业的新模式。
高校具有丰富的实验室资源。据统计,2012年北京地区普通高校教科仪器总值共计369.34亿元,其中中央部署高校为256.47亿元,北京市属高校为112.87亿元。北京市政府正在加速通过不同方式将这些资源整合到“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发挥实验室资源利用新模式的效应。
福利解读
没有齐全的高等实验设备,照样能以低成本进行技术研究,只要企业与加入“首都科技条件平台”的任何一所高校或科研机构合作,就能享受圈内所有实验室资源。通过圈内实验室共享和人才共享,中小型印企也能构建自己的技术中心或联合技术中心,实现印刷材料、制版技术、色彩管理、印后工艺和3D打印等新型核心技术转型。
“京校十条”提供的更多是平台作用,不论哪种规模的印企,都有机会借助平台助推自己升级转型。如何实现人才和技术高效合作,如何获得新的重大专项产学研补贴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管理者抓住机会去琢磨去尝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