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中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考

2014-07-03李昕

2014年7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李昕

摘 要: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在这个过程中载体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创新,形成全方位、广覆盖、立体化、多渠道、网络状的大学生理论武装体系。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是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产物,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高校担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是开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主阵地,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优势。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高校师生是工作的重点,需要高校师生的共同努力。

一、 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含义

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十分重要。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既是大学生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的过程,也是理论不断向实践转化的过程,可以更好地推动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方法论层面上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

高校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直接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和命运,必须积极地推进高校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建设,并将其当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来认真对待。

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是青年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根本保障。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需求的日益增长,迫切需要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建设不断深入。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接受和传播能力较强。在高校大学生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能够有效地辐射、影响和带动其他人群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从而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与说服力。

三、如何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抽象理论形态的存在,是不能天然地就被人民群众所掌握的,需要各种有效的途径传播方能达到。

(一)依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平台

高校思政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被称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要是作为一种工具帮助大学生从正面整合其他信息渠道内容,引导学生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各种信息和问题做出正确的理解。其不仅进行马克思理论知识方面的教育,而且包括意识形态的价值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事实判断,还要引导学生进行价值选择。在教学理念方面要重视说理性,彰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真理力量和逻辑力量。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强调理论认知、情感认同,最终达致信仰和践行。在教学内容上,要传递知识、教授理论、介绍伟人,还要引导学生阅读原著并关注热点问题,充分发挥优秀文学作品和政治理论书書籍在课堂的教学效果。在教学的方式上,要转变单一教学方式,采用专题讨论、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形成师生互动的学习机制,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给参与进来,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教师授课中传达的理念进入到学生心灵,起到内化认同的效果。

(二)依托校园文化平台

校园文化是学校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学校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形态,是一个高校的标志。作为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它以强有力的文化整合和引导能力,对师生发挥规范、导向、凝聚和陶冶的影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全校师生的思想观念,发挥着隐性课程的作用。依托校园文化路径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第一,应该逐步拓展校园红色文化空间,用红色资源蕴含的精神价值去丰富以师生共同认同的价值观为核心的校园精神。第二,注重强调环境浸染的隐性教育的作用,通过学生无意识的、非特定的心理反应机制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受教育者在这种长时间的隐性教育中慢慢体会,领悟施教者的意图,将其铭记在脑海中。第三,提高高校内部的文化活动水平。活动文化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部分。在现在的校园活动中,同学对红歌会、辩论会、知识竞赛给予认可,表明这些活动的开展,从学校政策层面改变了一种观念,即不再过多依赖过去那种校园文化对权利依赖的习惯思维,而是需要建立主流文化与学生校园文化的长效良性互动机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真正成为学生的“大众话语”。

(三)依托新媒体平台

1、充分发挥主流媒体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舆论引导和影响作用。

充分利用党报党刊,电视广播和官方网站等主流媒体所传播的信息和内容,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和理论教育,接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潜移默化的教育和熏陶。还有观看一些主题鲜明的,集思想性,艺术性和理论性于一体的电影、电视和政论片,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最具感召力,在大学生的思想理论教育中有重要意义。

2、利用好互联网平台,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开辟新空间。

网络是开放的,参与度高的的世界,总体上是积极的,我们应该解放思想,积极发挥网络的的作用。在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行中,网络传媒更具有战略意义,其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性的承载,更是一种促进和反制的力量,使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成为一种迫切的需要和必然,因为网络信息传播的自由化,能够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提供新手段、拓展新空间,也能够给敌对势力的思想渗透、各种有害信息的传播提供可趁之机。深入研究大学生网络行为特点和网络信息传播特点,增强主动介入网络时空的制导能力,增强现实生活与虚拟时空的结合能力。(作者单位:琼州学院)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R〕.人民日报, 2004-10-15

[2] 程建军. 论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经验[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3)

[3] 徐光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课题 ———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N].人民日报,2010-4-19

[4] 高长玲. 高校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策研究综述[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7)

[5] 姚士伟.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25

[6] 孙巧利﹒基于大学生接受特点的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研究[J]﹒出国与就业,2011(12)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农村文化事业建设要抓住哪几个关键点
“互联网+”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研究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途径
马克思主义早期大众化研究的重要学术成果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