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中国画的水墨图形转换的思考

2014-07-03何南燕

读者欣赏 2014年4期
关键词:周易谓之中国画

文/何南燕

美食·旅行·专栏·人物·电影……

对中国画的水墨图形转换的思考

文/何南燕

秧歌 64×136cm 2012年

“立象以尽意”,从中国图学思想史的角度审视,当“取象”方式的不同,就会形成不同的文化系统与科学知识体系。(推荐《中国图学思想史》刘克明著,科学出版社)如果就中国画的发展在经历了美术学院的教学体系介入之后,带来了很大的改变。就造型来说手段的拓展也是不争的事实,但就传统的笔墨表现也带来不少的困惑。就我多年来从事中国画创作体会思考在此作一个梳理。一,从中国传统的图学思想及图形意识梳理一下图形表现。二,从我与美术学院的周志禹、胡明哲两朋友一起在四川一学校所展开的实验性教学中运用图形意识启发学生对物体的图形认知,在很短的时间进入艺术形式的审美认知。三,我自己长期对中国画的创作思考。中国人对世界万物的独特认知来自悠久的中国图学思想发展。“立象以尽意”当“取象”方式不同时,就会形成不同的文化系统与科学体系。《周易·系辞上》所说“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赜,幽深,深奥的道理),拟诸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拟”是“取象”,这样的制器尚象,根据具体的形象和图像来制器的。《周易·系辞上》还有“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制而用之谓之法,利用岀入,民咸用之谓之神。”这里“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表示了一个重要的意思,即“象”与“器”都是可感而知的,它们不仅是视觉的对象,而且还是触觉的对象。它表明,视觉形象是人们认识世界、制器造物的重要手段。由兹可知,“制器尚象”中的“尚象”,一则表示“取之自然之象”惟有如此,才能“尽创物之智”。这些表达“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的思想,无论是“形”还是“容”都是客观的实体,具体的形象。所以“象其物宜”,就要“象”的确切。这样才能“观其会通”,而有“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拟议以成其变化”,“象”在这里是指一切可以通过视觉、听觉或通过思维把握的物质形体。《周易》:“制器尚象”的理论,是中国科学思想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极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先秦以后,魏晋时期的王弼由《周易·系辞》之“象以尽意”者,而提出“由象尽意”的理论,指出:象是表意的工具,只有象才能尽意。王弼指出:“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象以尽意,象以言著,这种“立象尽意”独到的思维视角确立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到的表达。因“象之所包,广矣。”在“有天地自然之象,有人心营构之象”,按现代信息论的观点,一切图像都是信息的载体,即图像信息。图像在人类社会和科学发展的历程中发挥了语言文字所不能替代的巨大作用,它比文字直观性强,一目了然,并建立空间形体关系,这即是为什么人类是通过视觉來获取信息的原因,也是《周易·系辞上》“圣人立象尽意”的现代解释。所以中国文化形而上的哲学思想对形成产生中国文字的象形文字、青铜文化的抽象表达,及书法艺术到传统绘画、中国水墨的图形表达等等都是在这一特殊文脉形成延伸发展的。正因取象于天地之间,所以中国文化中原本就内涵一种触动灵魂的力量。

在藏区采风

高原舞 160×140cm 2010年

朝圣者 160×140cm 2010年

猜你喜欢

周易谓之中国画
多彩链接(中国画)
关东风(中国画128cm×68cm 2022年)
丰谷秋歌(中国画45cm×33cm 2022年)
唱支侗族大歌献给党
《远方》中国画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Tao” and “Implement” in Translation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
木鹊和车辖
甜甜的“蝴蝶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