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历史的足印华盛顿文化艺术之旅
2014-07-03张舒
文/张舒
追—寻历史的足印华盛顿文化艺术之旅
文/张舒
天使报喜西蒙·马提尼
在华盛顿众多的人文景观中,美国国会大厦、白宫、华盛顿纪念碑、杰斐逊纪念堂、林肯纪念堂、富兰克林·罗斯福纪念碑、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纪念碑、朝鲜战争老兵纪念碑、越南战争老兵纪念碑、哥伦比亚特区第一次世界大战纪念碑和爱因斯坦纪念碑等,都是不可错过的景点。
不同于纽约的繁华,来到华盛顿,清新、宁静的人文气息扑面而来,这里不仅是美国的政治中心,其丰富的文化景观更让人流连忘返。
纪念堂与纪念碑
林肯纪念堂夜景
建成于1922年的林肯纪念堂(Lincoln Memorial)位于华盛顿国家广场的西侧,与国会大厦、华盛顿纪念碑位于一条直线上,整个建筑通体用花岗岩和大理石建成,建筑的形制采用了西方艺术的源头—古希腊艺术的神庙样式,颇有希腊巴特农神庙的气势。建筑的四周由36根古朴的大理石围柱构成,象征着林肯被暗杀时加入合众国的州数,每个廊柱的横楣上分别刻有这些州的州名。
沿着肃穆的大理石阶梯而上,便能看见在纪念堂的中央放置着一座高5.8米的大理石林肯坐像,他双手置于椅子扶手两侧,神情严肃、目光深邃。雕像上方有一句题词─“林肯将永垂不朽,永存人民心里。”纪念堂南北两侧的石墙上铭刻着林肯的两篇著名演说,南侧是《自由的新生─葛底斯堡演说》全文,北墙上则是林肯1865年第二次总统就职演说词。阳光斑斑点点地照入肃穆的纪念堂,洒在冰冷的大理石上。站在纪念堂前向东望去,清澈的池水中倒映着华盛顿纪念碑长长的碑身,借着自然的天光,这些历史的印迹被巧妙地联系在了一起。
林肯坐像
越战纪念碑俯视图
从林肯纪念堂出来,往东北方向走,在国家大草坪附近的宪法花园内,便是由美国华裔建筑师林璎设计的越南老兵纪念碑(Vietnam Veterans Memorial)。1982年,年仅21岁的大学生林璎的设计方案在1441件应征作品中脱颖而出。尽管备受争议,但是最终获得了批准认可,同年10月,纪念碑主体基本完工。
林璎的设计方案是:“黑色的,像两面镜子一样的花岗岩墙体,像打开的书向两面延伸。两墙相交处从下面到地平面,约有3米高,底线逐渐向两端升起,直到与地面相交。墙面上刻满阵亡者的名字。”不同于传统拔地而起、高耸雄伟的纪念碑,越战纪念碑是一个平放的V字形,黑色大理石上的每一个名字都透出一种冰冷、坚硬的气息,阳光将游客的身影映照在光滑的大理石上,活着的人与冰冷的名字,这正是设计者的巧妙用心。战争带来的伤害,无法安抚的灵魂,值得后人深思。林璎说:“当你沿着斜坡而下,望着两面黑得发光的花岗岩墙体,犹如在阅读一本叙述越南战争历史的书。”
在20世纪现代雕塑与设计中,越战老兵纪念碑是一件非常有影响力的艺术作品。从空中俯视,整个纪念碑就像是一件大地艺术一般,仿佛用小刀将地面切开并翻起两翼,一侧指向林肯纪念堂,一侧指向华盛顿纪念碑。整个设计新颖、独立,开创了纪念碑的新风尚。
越战老兵纪念碑的不远处是朝鲜战争老兵纪念碑(Korean War Veterans Memorial),这个纪念碑建于三角形的内圈墙中,19个全副武装的美国军人雕塑营造了战争恐惧紧张的气氛,还原了战场恶劣的环境。花岗岩纪念墙上,蚀刻了许多士兵的脸,这些形象都是新闻照片中的一些无名战士的真实相貌,尽管我们不知道他们是谁,但是此刻,他们的面庞与我们的面庞在大理石上重叠,历史与当下,是谁又在注视着谁?
华盛顿国立美术馆
位于华盛顿特区国家广场的华盛顿国立美术馆,毫无疑问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收藏最为丰富的美术馆之一。西馆是隽永典雅的古典主义风格,与充满了活力与现代气息的东馆形成了鲜明对比。
事实上,这所国立美术馆最确切的名字叫作“梅隆画廊”。早在1927年,安德鲁·梅隆就想要建造一所与欧洲博物馆相媲美的美国艺术博物馆,以彰显美国的艺术修养与品位。为此梅隆购买了大量的欧洲艺术作品,其中包括很多欧洲绘画大师如拉斐尔、提香、委拉斯贵兹、伦勃朗、莫奈、德加等人以及美国本土画家的作品,梅隆的这些收藏最终成就了一座让世人震惊的美术馆。
1941年,这座美术馆正式对公众开放,目前馆内约收藏有4000幅绘画、3000件雕塑、70000件版画、13000件素描、10000件摄影图片以及工艺美术作品和影像作品。丰富的收藏,使得我们今天在美国也能看到欧洲艺术的辉煌成果。
华盛顿国立美术馆
佛拉·班其 达·芬奇
女子肖像罗吉尔·凡·德尔·维登
华盛顿国立美术馆中,藏有意大利佛罗伦萨画派创始人乔托的木版画《圣母子》,作为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的分水岭,乔托的作品中已经隐隐约约显现出了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光辉,个性化的人物形象奠定了文艺复兴艺术的现实主义基础。同一时期的作品还有锡耶纳画派的大师西蒙·马提尼的《受胎告知—天使加百利》,金色的画面,拜占庭的遗风仍然深刻地反映在艺术家的作品之中。
船上的聚会 雷诺阿
馆内收藏的文艺复兴时期作品颇为丰富,意大利文艺复兴大师安吉利科、菲利普·利皮、波提切利、拉斐尔的作品让人惊叹,甚至,它还是美国唯一拥有达·芬奇油画作品的美术馆。这幅作品是达·芬奇为佛罗伦萨的贵族小姐吉内佛拉·班其绘制的肖像,人物高贵冷漠,画面疏密得宜,并有意削弱了人物面部的明暗色调,在展馆中格外吸引眼球。此外,馆中陈列的尼德兰文艺复兴画家维登的作品《女子肖像》,也是美术史上重要的作品,刻画了端庄、朴素的尼德兰女子的样貌,展现出尼德兰艺术的独特风韵。
而在17世纪巴洛克绘画馆中,鲁本斯的绘画带来了夸张的运动感和紧张激烈的画面情绪,展现出巴洛克绘画奔放的激情。其学生凡·艾克华丽、个性鲜明的肖像作品也颇得观众喜爱。17世纪西班牙画家里贝拉、苏巴朗将充满卡拉瓦乔风格的作品展现在我们面前。
展厅中,一幅自画像格外引人注目,这是著名画家伦勃朗53岁时的自画像,画家一生画了100多幅自画像,被称为带镜子的画家。伦勃朗晚年生活贫困艰辛,但从这幅画中,我们可以看到画家眼神坚定地凝视观众,不屈不挠,仿佛将自己一生复杂、坎坷的命运都写在了眼底。伦勃朗有一句名言:“比金钱更重要的是名誉,比名誉更重要的是自由。”这也是其艺术精神的写照。
当我们从古典绘画走入印象派的展厅时,所有的色彩突然明亮了起来,犹如打开了天窗,画面不再笼罩在学院派古典主义的棕褐色调子中,而是将原色直接涂在画布上,追逐着光与影的变化。美国的印象派收藏尤为丰富,几乎每个重要的博物馆、美术馆都收藏有大量印象派画家的作品。尽管美国的古典主义艺术藏品不如欧洲博物馆丰富,但是欧洲的印象派收藏却不能与美国抗衡。在华盛顿国立美术馆中,我们可以欣赏到莫奈、马奈、德加、雷诺阿、卡萨特等印象派画家的许多作品,鲜亮的色彩、灵活的构图,将法国19世纪中产阶级的生活图景和自然风光表达得淋漓尽致。
自画像 伦勃朗
从印象派到后印象派再到现代主义的各个风格流派,国立美术馆皆收藏了大量的名家名作,立体主义大师毕加索、野兽派画家马蒂斯、荷兰风格派的蒙德里安以及雕塑家贾科梅蒂和阿尔普的作品都可以在国立美术馆中看到。
二战后,艺术的中心从巴黎转到纽约,从而翻开了现代艺术的新篇章。美国现代艺术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波洛克的作品《1号》是馆内的重要收藏之一。1947年后,波洛克开始进行大幅滴洒绘画的实验,通过身体自动性的表现消解所有的符号、标志,而赋予行动本身以神话般的隐喻。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以美国为中心的现代艺术开始影响整个西方世界。在展馆中我们还可以看到马瑟韦尔的巨幅作品《共和国的挽歌》,以黑白二色呈现出画面的力度与张力。从1949年到1976年,马瑟韦尔创作了150幅以挽歌为主题的变体画,巨幅的尺寸传达出如纪念碑一般震撼、稳定的视觉效果。此外,还有波普艺术家利希腾斯坦、安迪·沃霍尔等人的作品,传递出现代流行文化、消费文化新的审美趣味。
由于华盛顿国立美术馆分为东、西两个馆,馆藏丰富,游客最好安排至少半天的时间欣赏艺术作品。
菲利普美术馆
菲利普美术馆是一座别具风格、用红砖砌成的美术馆,它是富豪菲利普家族的遗产。1897年,以钢铁业发家的菲利普家族,在华盛顿市区西郊建造了一座豪华的宅邸。1921年,菲利普家族中的一员,也是美术评论家丹肯·菲利普,把宅邸的一部分改为“菲利普纪念美术馆”,并对外开放。
丹肯·菲利普及其画家夫人马乔丽热衷于购买、收藏艺术作品,从近代法国的绘画到美国的本土艺术都是其购买的对象。1930年,菲利普夫妇将整座宅邸改为美术馆,1961年丹肯·菲利普正式将馆名定为“菲利普美术馆”,此时美术馆已拥有2500多件藏品。
这间美术馆中的重要藏品包括印象派画家雷诺阿的著名作品《船上的聚会》,丹肯·菲利普于1923年购买了这幅作品。这幅作品描述了19世纪法国中产阶级的休闲娱乐生活,将印象派自然写生的风景创作经验运用于人物画和对现实生活的描绘中,整个画面洋溢着欢乐愉悦的气氛。正如雷诺阿的创作原则:“一幅画应该是一件使人高兴的、快乐的和美丽的东西。”
菲利普夫妇同样热衷于收藏美国本土画家的作品。在美术馆中,我们还可以欣赏到美国本土画家雅各布·劳伦斯的“移民”系列作品。劳伦斯是以描绘美国黑人历史和日常生活的叙事画系列而闻名的画家。“移民”系列包括60幅作品,描绘了20、30年代美国的黑人从南部的乡下到北部的城市中寻求发展的大规模移民活动。劳伦斯的这一系列作品可以说是对美国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
除此之外,菲利普美术馆还向我们呈现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塞尚、凡·高、罗斯科等艺术家的作品都为我们带来了视觉的享受。
摘自《艺术银行》
“移民”系列之一雅各布·劳伦斯
菲利普美术馆